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视野与颠覆式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丹蓉

  是什么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是什么阻碍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决定这些的都不是任何外部性资源,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领域。如今,创新早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按照现代研究结果来看,所谓的“创新”应该包含哪几个层级结构?人们在认识创新时,又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苹果式”误区
  
  斯蒂芬・乔布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CEO,他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凭借着极富想象力的创新意识,苹果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出了非常卓越的个人电脑产品。可以说,苹果电脑是那个时代在技术、性能、样式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产品。但遗憾的是,固执的乔布斯没有将苹果电脑在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错失了最好的市场扩张机遇之后,苹果电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优势被英特尔与微软的联合体打败。当1995年微软推出视窗3.0时,就注定了苹果电脑只能走下坡路,乔布斯也因此被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
  苹果电脑的失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说明了在技术上成功但在战术上失误的企业最终的命运。苹果电脑最大的问题在于,产品创新变成了“技术爱好者”的自我价值实现。作为CEO,乔布斯过于专著技术本身的创新性,而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好在乔布斯能够“反省”自我,在重返苹果公司后,凭借着过人一等的创新思维,以及对数码音乐播放器产品市场的充分研究,苹果公司的iPod大获成功。有意思的是,虽然iPod的成功之处还是在于创新,但已不体现在技术层面,而是设计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今,创新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在商业领域内,当中国企业依靠成本制造优势立足于全球竞争之时,如何通过创新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链价值,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大国已成为企业家们思考的共同问题,创新思维似乎也成为中国企业应对未来全球竞争所必须的素质。国内各界对创新的认知陷入了一种“苹果式误区”,即把技术层面的突破等同于竞争力的提升。换句话说,企业家们片面地理解了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这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或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开发新的资源和组织管理创新。从本质上讲,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但却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创新不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熊彼特强调,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是创新,而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现实中,只有企业家才有能力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实现“创新”。
  
  创新“新解”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研究开始高潮迭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因,也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现代研究结果来看,所谓的“创新”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技术创新只不过是创新的一种形式,而单纯的技术发明不等于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转化需要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社会性商业组织,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实现。也就是说,创新最重要的还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这一点,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离开了对全球消费者的研究与诱导,无法将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效应扩至全球市场,则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苹果电脑失败的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其次,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企业家根据市场的变化提出新思想,到新技术的发明与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再到管理与生产流程的创新,直至市场营销的创新,真正的创新过程应该通过完整的商业化运作体现出来。从企业层面来看,取得点上的突破也许很简单,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有规律地保持创新性,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面上的突破。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设计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取得了一些点的突破,但中国企业却无法实现面上的系统性成就。作为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佼佼者,华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市场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与组织创新方面,华为还没有将此与技术创新联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因此,虽然技术差异已越来越小,但华为的海外市场开拓只能依靠低价策略,还是无法与爱立信、诺基亚等通讯巨头企业展开直接的正面竞争。
  再次,虽然说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但技术创新绝非等同于新技术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是一种“废物再利用”,是对已有资源及传统商业组织方式的再挖掘与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按照熊彼特的观点解释就是,“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Google成功似乎最能说明这一点。事实上,Google也并非是Web2.0的技术发明者,像眼下最炙手可热的Web技术Ajax早已在3D游戏中有所应用,以Google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公司只不过是把这项技术重新挖掘出来,从而极大地发挥了这一技术的潜能。可见,在全球化时代,善于挖掘传统资源暗含的价值,善于通过创新思维与系统改造提升传统技术的价值,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新技术研发投入成本和时间,还可以集中优势资本与资源,在市场创新、组织与运营创新、人才管理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为企业积攒参与全球竞争的软性资本。一个善于挖掘并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必定是全球性的。只有全球性的公司才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确定创新的角度。
  最后,最高层次的创新是业务模式的创新。戴尔电脑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微软-英特尔”联盟的重压之下,戴尔无论进行任何技术创新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所以,戴尔换了一个角度,从业务模式的角度开拓出新的思路与方式。通过直销、信息化管理等方式,一改传统PC制造业的竞争模式,使自身取得了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说,业务模式和商业思想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难实现,这不仅需要较高的智慧,更需要一种颠覆性思想。在熊彼特看来,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企业家应该敢于对传统商业模式发起挑战,以新的商业思想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来优化资源配置。
  总之,在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已经变成为全球性时,创新的思维基础也越来越体现出全球性。对于任何一个意欲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来讲,如果无法从全球范围内挖掘并获取创新资源,从全球市场考量创新价值,所谓的创新只能是点上的突破,或者不具有任何的竞争性杀伤力。
  
  颠覆式创新
  
  如今,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创新热潮,自主创新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共识。全社会对创新重要性认知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创新也应成为中国企业突破“三块板”束缚的重要路径。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方面自主创新不要变成单纯的以技术发明为目标的技术热,陷入“苹果式误区”。提倡创新应该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在产品创新、工艺或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开发新的资源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形成总体性突破;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企业与企业家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全球市场与产业竞争趋势的研究与分析,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创新思维,利用各种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培养中国企业的颠覆式创新思维。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可能形成跨越式发展,与顶尖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淡化“自主创新”概念,重视对全球资源的利用,美国的科技、德国的制造工艺、印度的软件、中国的制造……一切全球性商业资源都可以成为“自主创新”之外更为重要的思维基础。归根结底,创新是全球性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形成,阻碍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的困境与障碍,不是任何外部性资源,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全球化时代是一个资源共享又相互竞争的商业环境,企业间的竞争已远远超出企业本身,是链条对链条的竞争。没有一个国家在所有资源方面是完备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不可能凭借自身努力实现“独步天下”。全球化时代,必须充分利用来自于全球各地的资源促进发展,特别是对人才的吸引。
  (作者工作单位是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2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