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一体化视野下“君子之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君子之道”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构成起基础性作用。其包含的兼济天下、求同存异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教化、国家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君子之道”的所提倡的入世观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亦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君子  道德  文化自信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60-02
  近年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有所冲击。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必要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上日程,将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同时关照个人内在思想提升与社会教化、国家治理的“君子之道”思想进行梳理和传播,以此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君子之道”思想的起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轫之初,“君子”最早是对统治阶层的称谓。文献中对君子的描述隐含着社会阶层的责任划分和人民对于统治阶层的道德诉求。《左传·成公十三年》言:“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左传·襄公九年》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时,“君子”是指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而“君子之道”是指治理国家的能力。
  到了春秋时期,西周奴隶社会的阶层划分土崩瓦解,中国人开始思考天人关系、秩序重建、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各诸侯国基于文化认同而重新构建起民族共同体格局,原先仅有贵族阶层才能获得的文化教育逐步向平民滲透。在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人们将对“君子”的向往付诸行为上的追寻,“君子”的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权力象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不再是社会地位,而变成了道德品行——“可与人德”。
  孔子在传道授业过程中,也对君子做出了多次阐述。孔子认为“君子”是指有德之人,并从个人礼仪、知识才能、道德品质、政治修养等方面对君子做了多角度的充分阐释。《论语·为政》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高下立现的对比塑造了“君子”的鲜明形象,最终将“君子”立为社会道德典范,并成为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归纳为“君子之道”思想。
  “君子之道”对伦理道德的高要求大大限制了社会动荡的原由乃至统治阶层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君子之道”思想于社会教化的作用逐步显现,受到大家敬重的“有德之人”成为广大人民所追求的人格规范,“君子之道”成为了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君子之道”的丰富内涵
  “君子之道”思想不仅局限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同时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才能、社会教化、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修身为本,以济世为上。“君子”的行为规范和内涵要求为社会各层次提供通过努力可达成的目标与可践行的规范,促使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内在和谐与稳定发展。
  (一)君子应当道德高尚
  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庸》这样定义“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不仅概括了君子所应具备的礼仪、知识与能力,同时还把道德作为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褒奖,指出践行君子之道之人可称为“道德模范”。孔子还在《论语·季氏》概括了君子言行举止所应达到标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并提出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综合起来正是后世所宣扬的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君子美德。
  君子要内外兼修。丰富的内涵是成为君子的基础,而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会通过言谈举止所表现,因而,君子同时还应关注自身的行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过于朴实则失于粗野,过多修饰则显得虚浮,这就要求人同时具备优雅的礼仪和朴实的本质,才能称为君子。于内,要有知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顺势而为;于外,要懂礼仪,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君子如何教化社会
  君子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责任。如果只是止步于知“道”——提高自身修养,则仅迈出了一小步,君子还应当“志于道”——将自身所学知识与才能奉献给国家,参与社会教化、国家治理,积极创造社会价值。
  君子要做好道德表率。君子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普通社会百姓本能地对有知识、有文化的君子有仰慕顺从之意。“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操守就像风,老百姓就像草,君子的道德示范可以轻易地左右百姓的行为。因此,君子必须要以身作则,才能够教化百姓,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促使社会安定。
  君子的行为受到人民的监督。统治者和道德标杆都是高高在上、万民仰望,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受到人民的监督。《论语·子张》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行为人皆见之,犯的错误就像日月之食一样,人人都看得到,如果及时改正,人民仍会敬重他。
  (三)君子应当经世致用
  “君子之道”承袭了儒学的务实精神,不崇尚思辨和清谈。“君子之道”从实际出发,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目标。儒学提倡入世“修齐治平”的思想,若想实现“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就需从自身做起,通过踏实努力才可实现理想目标,努力的阶梯则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君子之道”主张积极入世,创造社会价值。孔子认为遁世隐居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君子,学而优则当出仕,以自身的能力服务国家,创造社会价值。他在《论语·微子》中谈到鼓励君子出仕,并对隐者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之道”强调励志精神与持续发展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人历朝历代的价值体系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要求君子要具备强大的毅力,能够承担重大的责任,并为此奋斗终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君子摒弃空谈,少说多做。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奋斗、超越、发展、进步,这也是中国在过去数千年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君子之道”提倡灵活变通、与时俱进。“君子贞而不谅”就是说君子要有“大信”——遵守事物发展规律,原则问题一定要坚持;同时不必“小信”——不可过于固执,需变通时应灵活变通,发展遇到瓶颈时要勇于变革,所谓穷则思变,于变革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四)君子如何治理国家
  “仁德、信义、正人先正己”是君子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基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指出了为政者有礼节、有仁德、讲诚信,则民生安定。
  首先,为政者要修己、正己。孔子认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点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而为政的根本在于正人,正人的根本在于正己,为政者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有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施行仁政于民生,不逆势而行,才能够使百姓生活安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治理国家讲求“仁义”。君子作为统治者,需长怀仁爱之心,在制定国家政策、法律政令之时,考虑人民的立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只有仁德之政,才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政令的发布还要讲求信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是说君子行事要有原则、有规范、有分寸、讲诚信,引申到治理国家则需以民生为根本、以法律为准绳、行事有度、言出必行,若此,便可政令通达、政治清明。
   三、“君子之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君子之道”思想曾是中国古代社会教化、国家稳定、持续发展推动力量,为中华多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在新时期全球一体化、世界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君子之道”思想亦将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共处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提倡“君子之道”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全球化發展
  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文化一体化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人们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一体化。同时,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全球一体化是各民族、地区趋同的过程,经济、文化和思想都逐步失去了民族独有的特征。当今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上,保护民族文化个性,是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增强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不被淹没于时代变革的阴影中。
  君子之道的内涵包括学无止境和与时俱进。自上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践行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变革、持续发展的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明。我们亟需重新捡起“君子之道”的精髓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培养社会大众的新生力量,强壮民族文化的根基,于困境中求生存,于继承中求革新,不断探索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二)提倡“君子之道”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造成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冷落等社会现象。信息化、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年青一代的中国人,动摇了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出于对强大者的崇拜心理,人们开始盲目追随发达国家的价值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以及社会道德的失范。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实力日渐雄厚的过程中,也造成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萌发,部分年轻人囿于“小我”价值观中,视野狭窄、缺乏进取心,与新时期的全球大发展有所脱节。“君子之道”所提倡的道德高尚、经世致用的思想正是治愈上述社会现象的良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要“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修身”——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论语·述而》言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创造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是当前经济社会中所应坚守的价值取向。
  “君子之道”思想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做的阐述,是构成个人价值观的基础。“君子之道”要求一个人应当具备忠恕守信、重义轻利、勇而无畏、和而不同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知书达礼、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等经世致用的思想与能力。放到新时期,就要求一个人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在工作中勤勤恳恳、积极奉献,在生活中与人为善,讲求诚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与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准则——爱国、敬业、友善、诚信——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价值观的精髓,提倡“君子之道”,对于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提倡“君子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为政者有教化社会的责任,人民也有教化社会的义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人人自正,则天下平。也就是说,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来不是依靠强权、法律、组织以强硬的手段得来的,而是每个人都以“君子”的准则要求自身,每个人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将自然形成。   君子应当超越个人得失,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国家为先,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存不衰的推动力量,得到了历代仁人志士的践行。现代年轻人应当提倡积极入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将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能落实到实践中,积极创造社会价值。在低位则提高自身修养,在高位则教化社会,不论身处何位,始终起到正确价值观的示范作用。
  (四)提倡“君子之道”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壮大的秘诀,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持续至今的成功典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对异质文化表现出“知命、知礼”的宽容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保持了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君子之道所阐述的“仁德、信义、正人先正己”的国家治理理念,是人与人、国与国、万事万物和谐共处的基础,同样可以适用于国际关系的构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民族文化融合态势。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去弘扬君子之德,以仁求仁,以善求善,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像“君子”一样,做到群而不党、和而不同。所谓群而不党,要求在国际交流中与各国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又能夠自成一体,不依附于任何强权政治。所谓和而不同,则要求重视国家外交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自己的立场判断。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不同文明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才能构建起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总结
  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发展、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挑战,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持产生的较大的冲击。面对新格局和新挑战,“君子求诸己”,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中可以寻求经验,明得失,知进退。“君子之道”之内涵是济世之学,其思想的价值存在于经世致用,与社会发展相通相融。“君子之道”的思想将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各个层面,并逐步显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和巨大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
  [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陈鼓应 注译.庄子今译今注[M].商务印书馆,2007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
  [5]王国轩 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6]丁永祥.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个性[D].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2007
  作者简介:
  李昊天(1984.10.1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传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