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时代的来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06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成立为标志,我国的管理时代已经来临。
  管理学理论及其方法体系,从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原始的管理工具发展成为科学的管理系统,不仅管理的外延得到了广泛的延伸,管理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管理的方法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管理的理念也得到了不断更新。管理不仅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且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应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管理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诞生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和韦伯的组织管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催生了行为科学及激励理论;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大批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随着现代企业的建立及其发展,诞生了战略管理及企业再造理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兴起,跨国经营及其竞争的加剧,产生了学习型组织及其核心竞争力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
  战略化趋势。当代社会经济的变化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所涉及的因素不仅日益增长,而且更趋复杂。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及发展,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其科学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发展的变化,否则将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信息化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及其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动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基础,而且还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并会彻底改变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式,信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行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经济价值的主要源泉。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以信息为基础,才能构建创造财富及价值的体系。
  人性化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管理的重心已从物质管理转移到以人性管理为主的时代,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时代,旧的价值体系被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仍尚未完全建立,人的行为复杂性尤为突出,由此也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成为当代管理的最主要方面。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强调人的个性、加强人的沟通、尊重人的创造、调动人的主动积极、鼓励人的发展等,是现代管理的主要任务。
  随着管理时代的来临,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管理研究及实践者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系统总结及构建我国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蕴藏了巨大的智慧与精华,这些都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哈佛百科管理全书中,诸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均来自于我国的孙子兵法。在新中国诞生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也不乏有大量的优秀管理理论与方法,无论是早期的班组责任制,还是近期的内部银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以及现代的日清管理等,在现代管理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实践,均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及方法体系。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美国权威会计刊物《会计评论》上发表有关我国的文章不是会计,而是海尔的管理方法,张瑞敏也由此登上了哈佛大学讲坛。
  其次,管理的研究应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实践。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任何管理理论都是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科学技术环境紧密相联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及性质、社会法律环境、文化思维习惯、人们整体素质等,与西方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生搬硬套西方管理理论及方法,用西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来裁剪我国的现实,其结果必然是脱离我国的实际,不能产生任何成效。因此,现代管理的研究及应用,必须植根于我国的实践,采用科学切合实际的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现实为标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最后,要构建适应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发展的社会环境。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政府应成为管理的首要推动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约束以推动管理的发展。研究者应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适合于我国发展的理论,为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管理实践者应积极探索与实践管理方法,为管理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全社会应形成重视管理的共识,共同推进管理的发展。
  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崛起,我国的管理时代必将来临。让我们共同为此而不懈努力,让中国式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早日诞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9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