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红

  摘要: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课程问题已演变为一个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本文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特点及现状,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开发路径、保障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
  
  一、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地位和未来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的核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形式。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摆脱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体系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工作过程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参照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旨在实现由知识重习向能力重心的迁移。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综合性的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发展。如备受世人瞩目的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兼取能力本位”CBE模式;英国职业教育“‘三明治’课程”、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美国的“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课程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成为“热点”。我国职业教育专家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提出的“工作场景的课程开发”模式,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欢迎。进入21世纪以来,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选择基于项目综合课程的课程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课题研究方面,“八五”规划课题中即有“职教课程改革研究”内容;“九五”期间,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正式将课程模式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其他诸如1999年1212月完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专注某一特定课程模式的考察报告(如《CBE理论与实践》)等,还有姜大源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材料,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资源更为充裕,不仅学术期刊时有登载,而且有《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辟出专栏介绍全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方法论意义、结论意义,特别是姜大源先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足以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类型很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展望未来,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将成为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校企全面合作教学、“订单式”培养、“学做一体”、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开发,特别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研究方面将成果显著。目前,有一半左右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本文拟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符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突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方案,规范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一)积极践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该培养目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是高技能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掌握必须的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能力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真正的就业竞争力。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岗位从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面。岗位从业能力是指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的结合,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为满足会计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去认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应以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使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代表了职业教育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开放教学理念。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材、围绕专业岗位能力组织教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实训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有效结合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当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行业背景、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文化、素质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当前较为适宜的“工学结合”形式是“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即会计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同时,辅以企业中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目前,较为有益的创新是“岗位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即按岗位工作任务、能力的要求组织岗位课程教学;按岗位环境进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结合岗位技能鉴定进行课程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切实衔接。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根据所依托的区域经济、行业背景,结合会计专业特色,积极创新,形成办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开发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课程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发不能仅限于具体科目内容的增减,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发出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课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具体来讲,一方面,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

目标、社会所需会计人才的规格进行课程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上系统的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深入,将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提供规范的“航道”,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改革经验的推广,避免各自为战。
  
  三、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路径分析
  
  (一)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会计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专业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并组织相关学校和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会计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会计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如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如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毕业生综合素质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等)、未来人才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第三,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主要包括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职业岗位分析。第四,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主要包括珠算等级证、收银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计算机一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分析。第五,会计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定向培养、市场招聘、与学校联系、其他);能否满足需要;其中高职学生所占比例等。
  (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要求是把会计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包括专门化方向)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且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工作项目(会计专业可以工作岗位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任务分析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由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专家参加。其基本步骤包括:首先,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然后,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最后,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结构分析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要根据教学规律对工作项目进行筛选,依据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时,一定要破除原有的“知识储备”观念,大胆创新,编制出能更好地与工作体系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形成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组成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教学的原则。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并不要求一一对应,一般可先将能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的任务挑选出来,然后再将其它工作任务整合。从任务转换到课程的工作主要由资深专业教师完成,行业技术专家可参与,并提供建议。目前,现实可行的做法是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课程,将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学科课程,基于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设计开发岗位课程:如出纳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往来账款核算与管理、资本核算与管理、财务成果核算与管理、纳税申报与核算、财务报告及分析等岗位课程。各岗位课程形成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体。
  (四)课程内容分析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设置好后,要认真分析每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技能。分析时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的可能性对目标进行筛选,确定进行课程改革后,可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内容分析是将“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表述的职业能力落实在相应课程中,明确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建议学时数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应重点说明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与模式、课时数与学分数、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课程标准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期的学习结果,陈述的角度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五)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情景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学习领域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扩展。学习情景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全部内容具体化,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学生是行动的主体。学习情景的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在职业能力上达到一定要求,需要选取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会计专业可考虑以业务类型作为学习情景设计的载体。学习情境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学习情景的名称、学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地点、教学媒体及工具、学生已有基础要求、教师执教能力要求等。
  (六)课程的综合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最后,应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难题,解剖“麻雀”,进行理论探讨和攻关,提升理论总结归纳出具有应用意义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运作模式。
  
  四、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实现师资建设由素质向能力的转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素质师资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前,应着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三能力”积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能力本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师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有组织地进行、并鼓励教师个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应制定适宜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计划、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三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研究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从事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研编工学结合岗位教材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的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教材。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能力本位能力的岗位教材。教材要紧密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要有相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并且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会计实训教学主要应在校内模拟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共建校内会计实训室,仿真企业会计工作实景,融入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研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组织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利用先进的实训设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为企业员工、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培训,拓展科技服务合作层面。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面向校外相关专业学生以及社会上相关岗位人员进行珠算等级鉴定、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鉴定、企业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等。此外,择机成立会计记账公司,在校内为学生创造校外实习的环境和机会。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长期合作、利益相关、数量适当的工学合作企业,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研究工学结合互惠互利的保障机制,实现校企的“双赢”互动寻求提高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质量的突破口。
  (四)构建会计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制度是对会计教学质量的检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中,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进行教学考核管理的重整。反映学校注重能力的培养方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将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下的教学质量考核要反映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操作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将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逐步实施学分制。形成基本学分、考证学分、个性化学分(比如通过比赛获得的学分)的有机运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 虹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