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道德需要角色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职业道德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困惑,应当通过职业道德的角色化,充分发挥角色道德的优势,以拓宽职业道德的研究视域,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道德;角色化;角色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9-0039-03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并称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职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实践上的高度热情,更需要理论上的冷静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本文仅就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及其出路略述己见,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职业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从事某一专门的社会活动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从事的工作。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过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他们会因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结成某种特殊的关系,也就形成了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产生了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境界。”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及阶级集团道德规范准则在行业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比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平。”由于职业道德是与具体职业相联系的,是对某一行业的整体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而社会职业多种多样,每一种职业的从业内容和要求又具有差异性,同时人们的职业活动代代相传,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因此,职业道德表现出多样性、明确性、群体性和继承性的特点。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建国以来我国职业道德建设成果显著,但其发展仍存在着瓶颈。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难以融入人们的生命,成为人们自由本性的使然,难以真正体现出其内在性、自律性与超越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由职业道德本身的理论缺憾所带来的其在落实过程中的理论困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
  
  1.职业道德主体的群体化影响其落实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体,这些矛盾首先表现为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要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规则以及个人行为规范。所以,为了规范社会各个领域的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道德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意志的反映,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和他律性特征。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及阶级集团道德规范准则在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它的最终目的是要维护职业整体的信誉与尊严,是从总体、宏观的角度对每个从业人员进行道德约束。因此,职业道德的落脚点是社会道德,其主体是与具体岗位相联系的职业群体。它仅局限于职业这一大的角色范围,缺乏对相应角色组成及其道德的进一步透彻分析,忽视个体个性的发挥,这就限制了职业道德落实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2.职业道德内容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影响了其落实的价值。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群体实践中形成的,职业世代相继的内在精神始终发挥着根本的作用。因而,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语言等。而职业道德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应的变化。但是较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使得其内容变化较慢且不易突破原有的陈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得到落实其价值也是有限的。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对义务论的医德传统受到了挑战。医务人员有权追求自身的正当利益,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合理、正当的获取利益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人仍然无法理解现代社会医德的利益内涵,道义与功利的冲突成为了现代医德受到的最大挑战,这给现代医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见,职业道德的内容无论从其内容本身还是内容的发展变化来说容易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活力,影响其落实的价值。
  3.职业道德的外在性和他律性影响了其落实的成效。在现代社会,职业对大多数人而言具有被动的性质,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职业有时就像枷锁,它和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吻合,限制了个人兴趣和目的的实现。尤其是遇到一个收入相对于奉献较少的职业时,人们最容易寻找制度的漏洞,为自己谋利益,从而违反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职业道德的落脚点是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是抽象的,它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和范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他律性。从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常常表现出被动的说教、灌输,忽视个体道德的特征和差异,教育的成果不明显。因此,职业道德表现出来的外在性和他律性影响了其落实的成效。
  
  三、困惑的出路:职业道德的角色化,
  
  面对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笔者主张通过职业道德的角色化,充分发挥角色道德的优势以拓宽职业道德的研究视域,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
  1.职业道德角色化的内涵。职业道德的角色化是指通过对职业道德主体角色构成的明确和分析,使职业道德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为各种角色道德的内容,帮助职业主体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最终树立良好的职业角色形象,促进职业道德的个体内化,成为个体出于自由本性的使然。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与一定的社会位置相联系的,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的体现也即社会地位的体现。在纷繁错杂的现代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角色丛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所承担的角色总和,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有着多重社会地位,需要充当多种角色。二是指每一个社会地位所包含的不是单独一个角色。而是一系列角色。当人们在生活中取得某种社会地位即取得了某种身份,担任了某种社会角色时,就会有一组与该社会地位有关的角色产生,这一角色丛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是这个社会角色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影响行为人的该角色形象。本文所指的角色构成是就角色丛的第二层意义而言的。而角色道德是调整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对一定的社会角色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道德规定,体现了社会对该角色的道德期望,是角色文化因素的核心内容和角色行为的内在价值导向。近年来,角色概念已经为诸多学术研究提供了丰腴之土。在伦理学领域,角色道德的 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它以各种具体的社会角色为主体,为现代社会诸多道德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职业道德的角色化就是充分利用角色道德的理论优势,来拓宽职业道德的研究视域。
  2.职业道德角色化的价值诉求。职业道德的角色化发挥了角色道德的优势,有利于克服职业道德固有的理论缺憾,帮助我们走出职业道德发展的理论困惑。
  第一,角色道德有助于细化职业道德主体。首先,角色道德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它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个人所承担的角色。道德的调整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角色道德所要调整的利益主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个人即某种社会角色。其调整对象是角色之间及其内部的利益关系。角色并不等同于个人,一个人可以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一种角色又会由多种与之相关的角色组成。所以,角色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它与道德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是根据不同类别角色的具体实际,将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包括社会道德规范、群体道德规范加以深化。它能够普及到每种角色身上,具有鲜明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角色道德是一种关系道德。角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紧密联系的。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各种社会关系既是社会互动的反映也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角色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对应于另一种社会角色而存在的,没有相对应的角色作为前提,这种社会角色也就不复存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我们要“以角色在舞台上的表演以及通过表演所呈现的角色同观众的互动关系,来呈现社会生活的面貌及其动力结构”。因此,我们要把角色道德扎根于各种角色关系的社会角色中,放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使得角色道德的主体更加具体。所以,角色道德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群体而是在群体中身处各种角色关系中的社会角色。角色道德比一般的社会道德更具体,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更大。
  第二,角色道德有助于鲜活职业道德的内容。“社会角色是指简单社会关系两端位置上的由社会需要所规定的个人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角色从根本上是扎根于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中位置的外在体现。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动,人们所承担的角色类型以及社会对角色的期望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必然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并使角色的变化迅速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角色道德作为调整角色之间以及角色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对角色的道德期望。因此,角色道德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同时更具有时代性。中国是一个社会转型国家,社会结构正处于一个大的变动时期,社会关系也就显得复杂和多变。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角色构成和相应的角色道德规范的变化。所以,相比职业道德,角色道德就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同一角色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根据上文的论述,角色道德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群体而是在群体中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因此,角色道德规范是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包括社会道德规范、群体道德规范的深化,它将更加具体、生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第三,角色道德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落实的成效。“使道德成为人的内在自觉和自律,将伦理道德定位在社会角色之中,糅合进角色所对应的义务和权利,这不啻为一种有效的自律途径。”首先,角色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中介环节。由于角色的存在,社会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被赋予了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地位的集合,个体也就成为具有一定生理心理特征的各种角色扮演者。当个人进入某一社会角色后,就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而社会道德不能游离于个体而存在,如果社会道德不能具体化到个体身上,不能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就不可能发挥它的功能,完成它的使命。社会道德的内化则是以社会成员的角色规定及其实现为现实途径的。具体表现为“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一系列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道德则都在个体实现其社会角色的职责规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向个体道德的运动或转化。”角色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中介,能够从社会结构寻求价值合理性基础的思想,把个体的社会角色与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统一起来,促进自我与角色的融合。其次,角色道德蕴涵着与人格相融合的内在机理。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人格与角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格的词源意义是戏剧中的演员的面具,因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演员普遍戴面具。所以,人格也是指演员在剧中扮演的人物性格和角色特征。人格给角色以个性活力,角色脱离人格便是一个没有主体没有生命力的抽象。而角色是人格的外在表征,人格脱离角色便成为没有名目的个性精神。显然人格和角色就形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是同一的。角色道德是角色规定的灵魂。角色与人格的同一首先就要表现为角色道德与人格的融合。可见,角色道德本身就蕴涵着与人格的相融合的要求。普遍的道德规则也只有积淀成人格才能促成美德的形成。因此,角色道德能够体现美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格形式体现人的整体精神存在的一种气质、品质和力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再次,“美德就是做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角色所要求做的。”麦金太尔认为西方历史上存在三种类型的美德。其一是荷马时代英雄社会的美德即一个人能承担其社会角色的品质,“美德应在polis(城邦)中得以践行并依据城邦得以界定是理所当然的”。它是从城邦的角度来谈美德的。但是个人依附于城邦从而缺乏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其二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即一个人能接近或实现个人持定目标的品质,做一个好人,在城邦共同体中被认可、接纳。它把个人置于城邦共同体中,继承了荷马时代的城邦伦理,又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其三是中世纪资产阶级新教徒的美德即个人获得尘世的成功所需要的实用美德,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由于现代道德危机中最严重的是个人主义的消极因素,而现代社会中个体又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没有个性的张扬就没有社会的繁荣,必须保持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张力。因此,面对西方历史上的三种美德类型,麦金太尔主张必须回归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共同体中确定每一个人应具有的角色品行。美德就是做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角色所要求做的。“这不是向古典的简单回归,这是在个体得到比较充分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向一种新的包含个体个性自由的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升华。”最终使得个体对相应的角色道德有所要求,这是现代社会美德的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的角色化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职业道德的深化。职业道德需要角色化。
  
  [责任编辑:秦玉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3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