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在不断改变着。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了发挥教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具体地说:原有的课程结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科目林立,使得原整体性的知识支离破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充分发展;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而进行单向度的灌输教学,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建构;课程与教学被工具化而沦为非人性的课程与教学,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概念需要重新解释和分析重建。课程改革突破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境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新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所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把原先在中央水平上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课程并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境。
  课程结构的重建,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正是立足于儿童观的转变的。
   深入把握语文教材体系内容的编排。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单元课文结构,有意淡化文体,融入更多的文学作品、古代散文及古典诗词。显然,编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及综合能力训练板块。这就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所以,新教材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确定了教学方向。
   二、高一高二年级阶段的教学,重在基础知识的逐步积累。字词句、文学常识、名家名句、文言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作好读书笔记,不断消化积累。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有时不能自成体系,所以,凡在讲课过程中,由课文内容延伸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我都要求学生记下来,以备高三复习用。比如在讲到近义词如“质疑、置疑”等的区别时,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以作积累;平时练习中涉及到的熟语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记下来,逐步积累。
   三、整个高中阶段须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以高中第一册和第三册诗词单元为契机,引入中外诗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众多著名诗词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领会诗词家创设的美妙意境,感受他们内心幽深曲折的情感,同他们一起高歌、欢笑、痛苦。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般,最终我们会“蓦然回首”,找到灯火阑珊处的美人。诗词的鉴赏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积累”解读诗词的方法。强化诗词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因为近几年高考设计了诗词鉴赏主观题,也是为了增强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作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比如我在教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时,引入了与课文诗词作家相关的诗词作品,或同时代诗词家的作品,以拓展学生阅读面,为以后解读古典诗词打下良好基础。如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温婉,后期悲苦凄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牢固掌握。
   四、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我给学生推荐阅读《读者》、《语文报・高中版》及部分名著等。我不太赞成学生大量阅读名著。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太牢固,学习比较吃力,而阅读名著需花费更多时间,何况他们的文化积累不足以领悟到名著的精髓,所以,我不提倡他们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平时可多研究一下高考作文选及话题、材料作文,“对症下药”。除此之外,也要阅读中国现当代散文。同时,收集写作相关素材,写成周记,以备高考复习之需。
   五、要搞好语文教学,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上课力求幽默风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乐趣。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讲解这篇诗词时,设计了几个“兴奋点”以“激趣”。
   如:“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能否换作“英雄”一词?“小乔初嫁”中“初嫁”能否换作“出嫁”?
   生:“初嫁”强调刚刚出嫁,而“出嫁”就没这个意思。
   师:有句话叫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
   师:据史料记载,小乔已嫁给周瑜十年了,真的是老乔了,不是小乔。(学生惊讶)那为何苏轼偏用“初嫁”呢,是强调周瑜还在热恋之中吗?(生大笑)
   情感如火,十年不减(生还笑)。其实苏轼是故意写错。因为诗人开头用了“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懂得爱情的。(有学生又笑)
   师:诗人这样写,是想突出有英雄气概的周瑜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他不仅是“英雄人物”,更应该是“风流”人物。
   六、适当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长亭送别》时,多媒体投影四幅送别场景画面,深秋的景色再配以男女主人公依依话别的情景,自然而然让学生沉浸在画面的境界之中,更直接地引导学生领悟[端正好]、[一煞]、[收尾]等唱词所蕴含的深切的情感。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粗浅看法。有待大方之家斧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