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故宫博物院》改编琐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故宫博物院》一文,已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四册有三十年之久,历经了教材改编,但是人教社现行改编的一版,似乎只是此文作为典型介绍建筑结构布局的说明文,而了解到原文标题中“古代艺术的宝库”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原文与改编后的文章进行对比探讨,以此得出一些自我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 改编 艺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8-0211-01
  《故宫博物院》一文,自选入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四册以来,历时三十年,历经几次中学语文教材改编,至今仍作为典范的说明文保留在八年级上册的讲读课文篇目中。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编入此文时,标题附有一个注释:“选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11期,有删改。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作者黄传惕先生原文的用意,显然是把“故宫博物院”作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推介给人们的。《现代汉语词典》:“博物院,博物馆”。“博物馆,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换言之, “博物院”, 它顾名思义就是藏有许多富有历史借鉴价值、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文物珍品的系列馆舍的总称。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在改编时,似乎只注意到把此文作为典型的介绍建筑结构布局的说明文来编写的,而未注意到原文标题中“古代艺术的宝库”这方面的内容。试将原文与改编后的文字加以对比:
  例如,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此文在介绍“内廷”时,有这么一段介绍“交泰殿”的文字: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是册封皇后和皇后过生日接受朝贺的地方。现在这里陈列着二十五颗皇帝的玉玺、金印。”
  原文有关交泰殿一段,简介了它在历史上的功用,以及它现在作为“博物馆藏”的功用(陈列玉玺、金印等)。而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在改编本文时,把这段文字删除了,只简简单单一句带过,归并入后一段: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现行教材改编文中则没有介绍有关交泰殿的历史功用,以及它现在作为“博物馆藏”功用方面的内容了,全删了。
  又如,198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此文在介绍“内廷”时,还介绍了“东六宫”现今的陈列、收藏功用和“西六宫”的历史借鉴价值,写出了它们作为“博物院”的一部分的功用,而现行教材中则把这些内容全部删除了。
  原文在介绍“内廷”时,还重点批判性地介绍了“养心殿”,介绍其有关“两个宝座”的“垂帘听政”的特殊历史,接着还附带批判性地简介了有关“储秀宫”的历史借鉴价值。而现行语文教材此文改编时,则把这几段带有批判性的文字内容全部删除了。
  再如,198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原文结尾处有三段:一段概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总体情况,一段交代故宫的修建历史及其历史借鉴价值,最后一段简要交代故宫博物院的现今有关管理状况。而现行教材中则把这几段也全部删除了。
  删改后的文字内容,主要围绕着故宫的建筑结构布局方面着眼,文字显得更简洁了,内容也更简炼了,且个别地方也的确改得比原文佳。例如,原文在介绍“内廷”时,交代“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其中的“东西六宫”,如果没有后文的说明,对于不知底细的人来说,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可能会以为东六宫和西六宫的总数是“六宫”,其实是错误的)。而现行教材中相关语句则改为“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当然,“东六宫”和“西六宫”之间加一顿号或加一“和”字则更好),这样,人们也就不至于对“东六宫”、“西六宫”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了。
  但是,删改后的文字内容,便由原来的一篇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文章,纯粹改变成了一篇介绍“故宫”的建筑结构布局的文章了。原文作为“博物院”价值功用方面的有关文字内容便基本上被排除于课文之外了。改编后的文字,只倾向于介绍“故宫”建筑(或“博物院”的建筑)。这样,文章的标题为何不干脆改为“故宫”或“故宫的建筑”呢?因为改编后的文字,确实把故宫作为“博物院”功用方面的有关文字内容已经基本删除,为什么还要承袭“故宫博物院”这个标题呢?也许文章标题改为“故宫”或“故宫的建筑”,才与改编后的专门介绍其建筑结构方面的文字内容更切合吧?因此,改编后课文的标题还值得商榷。
  如果承用原文标题,那就至少应该保留相关内容,才能与“博物院”相对应。
  如果编者还会顾及到作者的著作权问题,或考虑到社会上有些人并不希望编者这么改,等等,那倒还不如再改回去,仍忠于原作罢!因为这样,一者可以让学习课文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故宫建筑布局等的文化艺术特色,还能够更多地了解点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借鉴价值、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二者也才能让文章回归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这样,也许于社会,于学生,于其他广大读者,在增广人们知识方面、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方面等,都大有裨益罢!
  当然,作为一篇介绍普通建筑物的说明文,文字应该越简练越明白越好。但作为介绍历史建筑物的说明文,作为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文章,文中带点有关历史文化的批判性的内容,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继承过来的社会时代,反动落后的封建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各种腐朽反动的意识,对社会的人们还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没能从历史文化批判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人就容易受到反面东西的影响,就会中历史社会的遗毒。这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文中所说,有的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幼稚的可塑性阶段,又受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诸如“崇洋媚外”的思想、追求腐化堕落生活方式的思想,礼教复古的思想、愚昧迷信的思想等反动落后的思想)的影响,他们思想尚未定型,其中有的人很可能就会出现“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情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正地看清楚这一点。
  马克思曾指出,新的社会“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是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12页。)因此,我们在给青少年介绍或鉴赏有关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时,带上一点历史文化批评的眼光,在眼前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笔者特撰此文,提出商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718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