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双创”理念下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管理人才的分析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双创”理念就是创新与创业理念的综合,以此理念培养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全面推进的重要模式。我国高校特别是管理类学科及课程基于“双创”理念切实培养兼具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国家社会的强烈之需。在长期探索中,各个高校都构建了独具自我特色的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在阐述创新教育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学习管理类学科及课程的学生的特点,分析管理类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内容,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类课程,作为更好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创”理念;新时代;管理人才;分析探索
  一、创新理念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一)创业型人才以创新理念来指导培养过程
  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拥有创新理念的人才更容易成功创业。创新理念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一方面,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以创新理念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理念为指导,教育为手段,才能系统地培养“双创”型人才。
  (二) 创新理念以创业型人才培养来实现深化
  创新意味着不同于传统,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就是创造。基于高校视角来看,创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接受过创新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利用创造思维和能力开辟新的领域,或是在传统领域开拓创新,并在后期发展中延伸出更多新的思维和途径,具备新的能力,这些都是对创新理念的再发展和深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高校的责任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高校的责任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促进当地各个领域更加规范、良好发展。高校管理类学科及课程与社会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其引入“双创”理念,培养“双创”型人才,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意义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管理类学科或课程的建设与优化,更能在全面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其就业实力。
  二、学习管理类课程的高校生所具备的特征及创新创业优势
  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多重的,而作为综合类学科的管理类课程,恰恰与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相一致,在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强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相比于其他课程,学习过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具备了管理型人才的显著特征,而分析和掌握这些特征,是引入“双创”培养理念的必要基础。
  (一)学习管理类课程的高校生所具备的特征
  一方面,在思维方式上,文科和理科学生分别占据着感性和理性的两端,可谓各有侧重,却缺乏必要的平衡。而学习过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两者的中和,逻辑感较强,思维清晰,同时必要情况下还会延伸思考。所以,此类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相对来说比较全面,更仔细透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上,此类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综合化的,既关注理论掌握,也强调实践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同时站在宏观和微观立场来看待管理行业的不同特征及流变,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并要求学生联系日常学习内容来分析和预测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二)学习过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具备的创新创业优势
  管理类学科及课程教育教学不管是内容还是实践,有关管理的理念、文化、精神、原则、技能等几乎贯穿整个过程,这为学生后期创新创业奠定重要基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还能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同时,学习过管理类课程的学生,他们在创新创业阶段在处理信息方面表现突出,对自由发展模式持积极态度,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式的束缚。此类创新创业人才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之间能够有效契合,对社会的改造力、对真理的实践力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这类人才不仅具备充足的学科理论,更具备集创新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基于“双创”理念的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在于全面促进人才在道德、智力、体质、审美等方面的水平的提高,强化人才的创业意识,树立起对抗风险的勇敢精神,秉持坚韧不拔的原则,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同时具备扎实的职业作风。能够有效将创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可从系统化视角出发统筹规划创业项目,对创业项目实现科学管理与经营。可以说,就是要培养凭借全面且高强的能力而具备了核心应用才能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
  国内目前成熟的高校管理类学科及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多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同时结合了社会实践模拟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此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视度不足,学生以被动姿态接收知识,效果不佳。“意识—理论—模拟—实践”模式是在当前高校常见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阶式调整,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环节纳入其中。
  (1)形成意识,掌握理论。学生进入大学后,可利用前两年时间深入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重点关注案例分析、实践模拟,将所学理论与案例对应,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他人创业经验、总结他人创业教训,分析案例中创业示例的成败原因。
  (2)模拟训练。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基本形成,在此期间引入模拟演练环节,能够带领学生将理论融入实际操作。相比于其他课程,学习管理类学科及课程的学生具备先天优势,在日常课业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接触到涉及创新创业的理论要点。此类学生在创业类型的竞赛中优势相对明显,如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等。基于此,围绕学生参与竞赛积极性的调动展开研究有益于引导学生尝试创业、取得成绩。
  (3)实践演练。经由理论结合模拟练习的过程,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进一步提高,此时开展路演实战更为适宜。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能够尝试开办企业,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够收获风险融资。实战阶段中所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够令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三)构建创新創业人才培养实践环境
  培养“双创”型人才,实践必不可少。高校应多方联动,针对管理类学科及课程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实践环境,建议以“产、学、研”综合人才培养平台为主,或是与校外机构开展合作,高校负责教授理论知识,校外机构负责提供实践场地,以此来搭建“创新创业与教学互促、项目与课程融合、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四)综合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库
  高校应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从社会中搜集和汇总可利用的优质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库,并将其科学加入教学过程,切实利用资源提升和优化教学成果。如无形的数字化资源库,其内容包含互联网中呈现的有关经济管理的国内外经典、热点、焦点内容和动态等。另外,重视“双创”型教师的聘用和培训,要求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造思维,以自身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经验,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支持。
  四、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此,管理类课程需要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以此指导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管理类课程创新创业教学新模式,活化教学的同时,切实培养能够突破革新的“双创”型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昌盛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联桂,蒋欢.创新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探究——以经济管理类院校为例[J].应用研究,2016(15):81-83.
  [2] 郑晓燕,李玉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8):73-75.
  [3] 伍娜.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8):8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3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