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的多元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同伴关系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人际关系,具有平等性、相似性的特点,同伴教育依托于同伴关系,可接受性强,探索将同伴教育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和观念,利用同辈的影响力,彼此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观点,相互学习先进的行为技能,以唤起共鸣,促进教育内化,达到润物无声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同伴教育也称朋辈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积极应用于健康教育增加健康知识,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伴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际中,从多角度、多层次建构结构完善、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的适切性
(一)历史缘由。同伴教育由来已久。在国外,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被称为“次相教学法”,是一种弟子之间授受学业的教学方法。18世纪初英国伦敦出现的“班长制度”和19世纪20年代,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都是同伴教育的雏形。从历史缘由来看,同伴教育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焕发不同生机,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理论依据。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两者相似性越高,比如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的问题相同,接受者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随之改变。同伴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力大于任何一种说教。一些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仿或具有较多共同语言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将会产生更多的心理暗示,相互之间更容易接纳,动作更易模仿,学生的个性形成、社会化成长的影响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也都显示,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形成合作关系。从理论上来看,将同伴教育引入学生管理具有理论可行性。
(三)学生学情。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人,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化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价值多元,个性独立、思维活跃,重视情感需求与社会实践,获取网络资讯能力较强。这是他们身上的显著特点。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作为“外来者”,信息的传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同伴教育以同伴为载体,可以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同伴教育的历史缘由、理论依据和当前学生学情分析,将同伴教育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具有适切性,将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的内容
(一)初级同伴咨询。初级同伴咨询提供简单咨询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帮助其适应生活学习节奏并融入大学生活。由同伴来提供咨询服务,同伴教育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来解决实际的咨询问题,这样更容易将传统的参考咨询转变为同伴相容的模式。初级同伴咨询以同伴信箱、同伴之窗等形式开展,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迅速便捷。
(二)中级同伴指导。中级同伴指导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社会交往,交流经验,增加健康知识,提高相关认知及技能,修正认知和态度。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能力水平、相关经历相近,他们面对问题的感受自然接近,这样更容易从认知角度切入,减轻学生对于内容的排斥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级同伴指导借助于定期沙龙、小组主题活动、同伴演讲、公益活动、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目的灵活选择活动形式,更高效直观。
(三)高级项目化同伴教育。高级项目化同伴教育以个案工作方法为基础,以小组工作方法为核心,围绕某一群体的共同需要针对性开展项目化同伴教育,依托于专题酬二讨会、项目化作业等形式开展同伴教育,通过事前组织和计划,根据某一特定群体需要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有需要的学生自主报名参与,发挥学生在选择上的自主性,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重视层次架构,形成完整体系。重视层次架构,形成完整体系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高效实施的制度保证。同伴教育是发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重要形式,但不是纯粹自發组织开展的。它要在校方支持、社团组织、高校老师以及同伴参与下开展的。它不是封闭式的,同伴教育者、学生、高校老师、社会相关专业人员都会参与到活动中并提供帮助。因此,除了建立完善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还应该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
(二)明确同伴教育者角色,强化专业人员及教师的参与。在组织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时,同伴教育者在加强成员互动、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活动中,同伴教育者要明确自身角色,扮演好教育者、活动引导者、调节者、倾听者、激励者角色,并能够根据成员性质、环境需要、活动程序的不同灵活转换活动角色。在以同伴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中,高校老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同伴教育者完全取代,高校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在必要时还可以邀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活动的计划、组织、总结环节中,适时给予指导和调整。
(三)建立同伴教育者队伍。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威信、品行端正的同伴教育者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伴教育高效实施的人力保证。同伴教育者应该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品行端正,同时具备一定的主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性格平易近人,善于倾听。同伴教育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应该严格同伴教育者选拔工作流程,构建一支年龄相仿、能力素质过关、层次多样的同伴教育者队伍。
(四)重视同伴教育者培训,强调活动总结。由于同伴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因此同伴教育者需要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从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针对性的提升同伴教育者的工作能力。专业人员及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对同伴教育者进行指导,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和演练机会,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实践一提炼及验证一反省一总结一再实践是稳步推进学生管理同伴教育体系完善的有效途径。因此,重视活动总结,注重活动反思,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进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沈威,王炎栋.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杭州师范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个案为例[J].中国德育,2006,1(06):60-63.
[2]周政,黄玉霞.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多元建构与操作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41-42.
[3]戴小红.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115-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7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