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同比上升,如何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成为相关学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24-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稳中有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在同步增长,这就需要相关学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缜密、严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本文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一般为孤儿及残疾人家庭、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遇自然灾害家庭经济受损等。经济问题不但造成学生日常生活比较拮据,也给他们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直面生活的惨淡,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较低,无法客观认识经济问题,逐渐产生消极价值观。
   (一)理想信念模糊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走出贫困地区,有着强烈的摆脱经济困境的内驱力。但在社会大环境下,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拜金主义观念,逐步迷失自我,导致理想信念发生模糊。
   (二)缺乏自立、自強精神
   高职院校对国家一系列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很多学生打破了传统被救助的观念,通过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获得奖助学金等形式解决经济困难。但也有少数学生过度依赖国家政策,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这就导致他们缺少自立、自强的精神,主观上认为国家、社会对他们给予的帮助是理所当然。
   (三)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他们需要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与普通家庭相比,压力更大,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产生心理孤独感。此外,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遇到困难,由于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或宣泄的渠道,往往也会出现心理抑郁。
   (四)综合素质欠佳
   由于经济存在严重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较大不同,在学校中不愿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少言寡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
   高职院校在判断学生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时,判定依据为《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与《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第一张表由学生出生地政府盖章证明,第二张由学生自行填写。新生刚入校,学校还没有掌握他们的全部信息,很难依靠地方证明与自行填写的证明就判定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便学校已经将学生的日常消费、家庭收入等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但判定工作非常复杂,而且工程量较大,很难对每一个经济困难家庭进行走访,采集到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所以不能百分百做到认定工作准确无误。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不健全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是目前资助工作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涵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学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资助方面,还要在心理资助、学业救助、就业救助等方面加大力度,将资助与全方位育人工作同步进行。
   (三)国家助学金的励志导向功能出现偏差
   我国创设助学基金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彰显出我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而且资助面比较广,学生只要满足“生活简朴,经济困难”就能申请资助,所以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一些得到资助的学生主观上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国家的好政策并无感恩之心,不但缺失了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鼓励学生积极进步的功能,对学生心理也没有产生健康的影响。此外,无偿资助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方面将其限定为不使用笔记本,不使用高档手机,不过度消费等,一些学生为了能得到资助就要向标准看齐刻意伪装自己,这种界定标准是机械的、死板的,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四)资助政策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同步变大,资助政策也逐渐暴露出短板。例如在高职院校的助学金评定中要求标准一致,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间的差异性,扶贫作用反而变小;助学贷款审批环节多,流程复杂,不利于其发挥出资助效果;学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自助,但也局限在文字录入、收发报纸、打扫卫生等工作,很少有岗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并不高;地方高校财政收入并不高,对如此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实施减免学费等政策;虽然开通绿色通道能够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也容易使他们对此过度依赖。此外,政策要在科学的监督下才能更好地落实,虽然高职院校与教育部门已经开通的投诉电话等监督渠道,但整体反馈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跟踪评价制度,没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信息进行完善。    三、构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一)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
   对新入学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这样能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信息库,班主任、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表现,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定。此外,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班主任、班委、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评议领导小组,班主任在评议的过程中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为后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真实性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班主任、辅导员、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学生处工作人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全面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信息管理工作。
   (二)大力发展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一般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根据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实际情况来说,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础,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能降低教育成本,并能全面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暂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所支付的提前教育成本,尽管不需要支付利息,但到期是需要偿还的,这就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比一般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升自己使投资成本最大化。此外,通过助学贷款还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识别。因为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会选择此种方式,而投机取巧的学生由于申请时需要付出成本,尤其是面子问题,就会选择放弃。助学贷款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一种較为合理的资助方式,适合在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广。
   (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跟踪服务制度
   高职院校在每年的特定时间,都要与各学院、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等联合策划,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题会议,对我国目前的资助政策、勤工助学、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进行大力宣传,并通过多种渠道将办理流程告知学生。班主任、辅导员要掌握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打造出“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助困网络,并及时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调与沟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跟踪服务做到精准帮扶。
   (四)加强诚信教育、立志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立志教育与诚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还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全面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集体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等,帮助他们克服脆弱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面对的困难,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格。
   (五)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和资助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在每年新学期开始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且每学期都要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开展心理讲座等。不仅如此,在资助模式上也要做出改变,要以助学贷款为主要资助方式,将勤工俭学作为辅助方式,通过助学金与奖学金对困难家庭中的优秀学生进行鼓励,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人士、新闻媒体等多方面参与,通过多方努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高职院校要重视将育人与资助工作相结合的帮助方式,进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讲座,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屈柳玲.论高校贫困学生新的资助政策体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张春雨.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2).
   [3]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