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和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九大以来,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蔚成风尚。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时代命题。本文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坚持以传承实践为核心,多元教育实践并重,探索建设以传承实践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提升学生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发挥高职教育优势,围绕传承实践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始终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列,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任,以传承实践为核心,通过课堂育人实践、技艺育人实践、环境育人实践、活动育人实践和文化交流实践五个方面,开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真正落实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1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不足
  1.1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研究、轻实践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有多年的时间,但多停留在理论研究、思想指导层面。即使已经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相关课程,但从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使用来看,存在使用重研究的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材、照搬本科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而很少有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及教材。
  1.2弘扬传统文化重思想精神,轻传统技艺的问题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多从诵读人文经典入手,注重对学生灌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但这只能算是传统文化育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大批传统技艺、民间冷门技艺处于失传的危机之中。大学生特别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僅要传承弘扬文化思想,对以技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继承和保护。
  1.3传统文化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脱节的问题
  传统文化课程普遍作为另立门户的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少有互动。与通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处于“割裂”的状态。但作为学生素养教育的一部分,理应与以上提及的课程相融,甚至与技能专业课程相融,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优越性。
  1.4传统文化进校园课堂易,进师生头脑难的问题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热火朝天地实施传统文化四进工程,但大部分都遇到了传统文化进头脑难这一共性难题,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1.5西方文化引进来易,中国文化走出去难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引进来多、走出去少的问题。在当前中国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共享博大精深、深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高校当担负重任。
  2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内容特点
  2.1课堂育人实践
  课程是传统文化育人的第一阵地。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能否让以动手为主学习技能的高职学生真正的领会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素养,是传统文化课程要完成任务。围绕着“让学生参与课程实践”这一中心目标,通过传统文化课程项目化改革,构建任务贯穿、教学环节多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改造。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论语》教改为例,在全国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大潮中,此课程独树一帜地采用“大学问、小故事”论语课程项目化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实现对论语思想的深刻理解。2015年全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来学院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辅导时,给予了“首破全国传统文化课改坚冰”的高度评价。
  此外传统文化课程不应该孤立的存在,应与专业文化相融,独辟蹊径培育工匠精神。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首创编写11大类《专业文化与职业规范》系列教材,将专业文化、职业规范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职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挖掘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提炼光电工程、智能制造、汽车、大数据、航空航海等特色专业文化,实现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
  2.2技艺育人实践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应鼓励学生不仅动脑,还应动手。在身体力行中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非遗技艺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建成室内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基地”。非遗基地以“文化济宁”为主线,涵盖运河文化、鲁班文化、国学茶艺、书画艺术等,开辟了“孔子学堂”“尼山书院”系列特色文化课堂。学院聘请十九位非遗大师,开设非遗传承人“技艺名师工作室”。以此为平台,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会一项非遗技艺”活动。
  2.3环境育人实践
  文化建设应赖以一定的环境建设。传统文化育人更离不开校园环境,利用校园景观、校史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形成传统文化多元支撑的资源平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以创建AAA级景区为载体,将校园环境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孔孟之乡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以学院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汉魏碑帖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面向游人推出科普文化课堂、选修课堂、修身课堂、非遗体验等项目。学院校园现有日晷广场、和谐广场、大学湖、非遗基地等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标识性景点,把校园景区、实训基地、专业培养融为一体。旅游管理专业通过组织导游协会和导游服务公司两个平台,充分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集中组织大一新生进行“研学旅游”,将学院景区作为“研学旅游”第一站。通过让学生充分领略校园风景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贯穿爱国、爱校的入学教育,学生了解学院“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发展理念,“绿色、人文、智慧、和谐”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理析万象,工求精密”的校风,强化学生对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
  2.4活动育人实践
  传统文化育人如何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实践,以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甚至是自成一体。传统文化实践要想真正融入其中,就应策划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近几年就成功策划了一个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经典吟诵大赛”。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政工作十大建设计划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建设期三年。本项目由原来单纯的学生经典诵读比赛,改革为品读经典,光大吟诵传统技艺;展示技能,传承非遗技艺中外交流,响应“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三个层面,不仅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学院的传统文化四进工程真正落地到育人工作中,落实到学生的活动实践中,打通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传统文化育人渠道。该活动打造精品吟诵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吟诵元素,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参与课程实践”这一中心目标,采用吟诵教学法带动学生自创古诗词,让学生在“做”中实现对论语思想的深刻理解,进行项目化课改。编撰吟诵教材,整理吟诵典籍,录制吟诵共享资源课,进一步培养吟诵专业教师,成立吟诵大师工作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个吟诵非遗技艺教学资源库,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将此项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赋予相应学分。在课程设置上分为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计课程、鉴赏课程、技艺传承交流课程和技艺与衍生品开发课程。大赛增设非遗技艺展示环节,通过现场演示、事前录播等形式,将大师传授、学习效果等展示出来。专家评定成绩计入学生个人评先树优评价系统。
  2.6中外文化交流育人实践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硬实力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中国职业教育输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即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借此平台,让高职学生参与到中外文化交流实践中,本身也是传统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中西融汇、内外兼修,通过建设澳大利亚分校、泰国六艺孔子学堂以及举办来华留学生孔孟文化节,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语言“走出去”,让广大学生在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