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民民主化实现的过程,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性,需要在社会管理和公民参与的两种视角上去探索社会公共管理的新模式。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是公共管理的基础,而公民参与的形式则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序;价值观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要将公民和公民参与的行为纳人到整个社会管理当中,并且以社会价值观作为公民参与的公共选择。推进国内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进程,需要参考国外先进的民主经验,去不断创新公民参与的形式。
  一、以社会治理视角引导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
  公共管理是对于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保障民众的切实利益。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体现了公民在公共管理当中的位置。公民積极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有利于实现国家、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参与度彰显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同时也有效表达了自身的利益呼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政府办事的实际化,并且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这推进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主的进程,引导权力向社会服务转变。公民的积极参与对于公共管理活动而言,起到了监督作用,这能够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保证社会的有效运转。
  引导公民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公共管理在制度上的创新。公共管理部门的国有化,虽然实现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这种服务的标准并没有界定,也就没有了服务社会的压力和动力。将市场化引入公共管理部门的机制改革,一方面能够优化政府的机关设置,减少政府臃肿的行政体态,促进公共管理部门人员的有效服务实践。另一方面,将公共管理部门市场化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能够增加公共管理部P7的经济效益,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模式当中,公民可以以消费者的姿态要求公共管理部门的有效服务,并且公共管理部门可以在公民和社会中取得相应的服务回报,促进了公共管理部门的运行发展。
  对于公共管理者即政府而言,要转变与公民的关系,明确自身的服务导向职能,并且要以自身的行政服务和工作效能来取得公民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去引导公民对于政府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参与。政府转变成参与式的公共管理机构,要实现公共管理者的多样化,引导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政府不一定要给予每一个参与公民具体的工作职权,但是必须要给予每一个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并且要接受公民的政策咨询和政策诘问。引导公共管理民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要扩大公民参与的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和广泛性,并且将公民参与事务的能力和意见充分纳入到公共管理工作的考量当中。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对于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公共关系,政府在公共管理的活动中要加强与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公共利益作为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目的,政府要利用职能和权力要适时的引导公民对于政府政策执行的疑惑,在保证政府权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形式选择
  美国在公民参与的民主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如何实现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是社会发展所要必须解决的问题。
  引导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就要明确公民参与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当中的角色。公民对于公共管理参与,表面上将是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它代表着公民的民主权利,同时对于政府的决策起着监督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早已不仅仅是停留留在民主表面,而民众对于权力的呼声以及政府的未来发展,都需要公民对于政府的决策参与要彻底融入到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甚至是政府权力的方方面面,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由原本的决策性参与转变为功能性参与,公民需要在政治民主架构上占据重要位置,并且要实现自身的政治功能以保障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认清一点,民主的进程需要推动,但不宜过快,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公民参与的力度和方式如果过多的超越现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无疑是灾难,因为过度的民主参与会影响公共管理的效率,并且破坏了政府的权威性,这样的民主就会成为民粹。但是公民参与的程度如果跟不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就会造成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这样会影响国家的民主建设,同时也很难开展相关的公共管理工作。对于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方法引导,首先要明确公民参与在社会和政治发展当中的位置和现状,最低标准是不能降低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热情,同时在公共管理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基础上,引导公民加强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这样才能对于公共管理决策和执行有着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民主监督功能。
  引导公民公共管理参与形式和方法的选择,需要考量公共管理的政策内容和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形态。公共管理政策的不同、执行内容的不同,要求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程度也会不同。在民主决策架构当中,管理者保证着决策的质量基础,如果政策被决策定性的话,公民的参与就变成了对于事后的监督,在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上,公民参与只能是差额决策,由小部分公民代表去影响决策,而政府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公民的参与态度和认可程度来对于政策的部分调整。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形态,必然是通过有序的组织化来完成,这是由公民参与效果和民主决策共同所决定的。国家对于复杂政策的制定,需要听取公民明确的利益呼声,但是毕竟政府的决策制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公民对于决策制定的参与效果或许不能完全体现,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可以建立在尽可能民主化的公民参与形式上实现。
  参考文献
  [1]马晓东,周晓丽,杨占营.论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J].社科纵横,2005(03):55-56.
  [2]于家琦,陆明远.美国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研究及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06):99-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7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