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中一个特殊且有重要意义的类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试在梳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思考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权威平台发布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更加合理的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引导,推动网络正能量的传递。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网络舆情;典情传播;典情引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也已成为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预警,积极开展正面的网络媒体宣传,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高校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微信、微博和新媒体平台,围绕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或新媒体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网络舆情有不同的形态表现,而在众多的网络舆情表现形态中,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舆情类型,他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以高校师生网民为主体,以各类社会事件为核心,是校园师生态度、意见、观点和情感表达、传播与互动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不仅具有相当的数量优势,而且他们是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思想活跃,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特殊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发关注。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舆情内容复杂多样,增加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当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课题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们所关注的事件,不仅仅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学校政策,同时由于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们对发生在校外的热点事件、国内外时事政治等也会产生兴趣点,面对问题他们不再是对事实不闻不问,或是充当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讨论,同时把感受和相关内容在自己的多媒体平台上进行转发并评论。这些校内外问题相互参杂渗透,增加了高校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二)舆情传播载体丰富隐秘,加大了舆情的监管难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从传统的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社交论坛、空间、微博、微信等平台相互交流想法、发表意见,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直播平台、问答社区等新的网络传播载体来更为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此外这些新的传播载体如微信等开放功能除了加强了用户之间的交友性,同时也加强了对用户的私密性设置,使用者可以选择发表内容的可见对象,如仅在好友之间可见和传递,除此之外的权限之外的人很难获取到相关信息,这些新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技术的运用,无疑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难度。
  (三)舆情主体情绪化反应,易导致典情危机出现
  著名学家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的共同心里是情绪抒发的基础,而通过情绪也能导致群体的意识形态得到相互的感染以及传播。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大学生们虽然朝气蓬勃,个性鲜明,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见,但同时也存在心智发育不全面、不成熟的问题,对某些事件的看法过于片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带着个人情绪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和评论。尤其当传播的问题正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时,便容易在大学生中差生共鸣,群体情绪反应一致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困难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在我们生活中频繁提到,但有关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尚未达到较为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各参与主体及人员的大数据观念有待加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高校师生在校园网络上留下的痕迹,为舆情的引导提供了充足的数据,然而参与者大数据观念以及处理、整合、发掘大数据能力的确实,导致利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干预失去基本条件支撑。
  很多高校在网络舆情机构的设置和人才配备方面相对滞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加上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常常导致工作被动,措施舆情预警和引导的黄金时机。
  (二)高校网络典情引导难
  如前所述,高校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尚有欠缺,看待问题容易片面化,对单方面信息或者领袖人员的盲目跟风,容易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群体极端化事件,造成网络舆情危机,这无疑会导致高校管理者对舆情的管理和引导难度增加。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们往往误以为互联网是法外之地,没有言论方面的法律约束,加上对真假事实辨别能力的欠缺,不懂得对网络流传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处理,容易轻易相信舆论内容,盲目跟风,引发网络舆情引导难度加大。
  四、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措施简析
  (一)强化意识、健全制度,优化网络典情引导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建设首先需要在参与者各主体间强化大数据的观念。作为新时代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高校各部门成员的大数据意识和态度首先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舆情引导工作参与者的培训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促成大数据知识的相互学习以及数据平台的共享使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氛围。
  制度的健全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关键,网络舆情的处置事关学校的工作全局,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保障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工作。此外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能够有效带动高校部门之间,甚至高校之间建立联动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破除因高校部门和专业分割导致的信息壁垒,能够真实而有效地为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支撑。   (二)培养人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舆情责任主体能动性
  提高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必须建立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之上。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当前高校虽然不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除具备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之外,还需要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对舆情做出专业的判断和分析,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机构对人员进行专职培训,逐步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中培养出一批政治觉悟强、专业素质高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本身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只有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借助专业的技术对数据做出准确的评判,从而准确预测网络行动主体的潜在行为以及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等事件时,大数据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我们依靠大数据,但不能完全依赖数据,只有充分加入人的能动性和判断性,才能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进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先声夺人、注重隐私,传播网络舆情正能量
  舆情状况瞬息万变,尤其面对校园网络舆情主体人群人数多、素质高等特殊情况时,必须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抢先发声,抢占舆论先机,形成主导舆论之势。校园的网络舆情,多是校内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学校负责舆情的管理部门,要及时根据舆情传播大数据的反馈,迅速且具权威性对学生诉求进行主动的回应,或者在还未能研究出合理解决方案之前,及时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这是缓解公众情绪,平息网络舆情的最好处置。
  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大数据在帮助我们提供重要信息的同时,也必不可少的涉及到了个人的隐私数据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同时,考虑建立、健全数据管理的保密机制,保证数据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安全,进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大数据使用安全,避免因数据使用安全问题引发二次网络舆情危机。
  最后,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必须打造高校权威的信息发布平臺,由一支强大而且专业的舆论引导队伍牵头发布官方舆论信息,就大数据统计到的师生重点关注的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解答师生们的疑惑,用正面的观点扭转负面舆论。此外,还可通过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空间、博文、论坛、评论等形式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传播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科.代高职院校网络典情预警与处置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8(06).
  [2]吴宝善.网络舆情对我国高校形象的影响及其应对研究[D].中南大学,2013.
  [3]苏文.浅论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典情引导工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
  [4]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8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