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通过对海南部分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解海南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特点、网络舆情的参与、辨析和态度等情况,试图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海南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6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手机网民占网民数量的比重持续攀升,占比已高达98.3%。并且随着各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迅速,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传播网络事件,这更容易形成网络舆情,也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研究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和应对。
  1高校网络舆情
  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还有一些分歧,主要分歧在于高校輿情的主体、载体和舆情的内容。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有人认为是高校的师生,也有人认为主要是高校的学生;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的分歧在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是校园网络还是整个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的分歧在于是特指与高校相关的舆情还是各种社会热点引发的舆情。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网内发生的与学生相关的各类舆情,而是在整个互联网高校学生对各类“事件”、“焦点”、“热点”问题形成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情况。
  2海南省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2.1研究对象
  根据调查的目的,在海南省选取四所高校,运用问卷星采用网络发放的方式对几所高校的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总共回收问卷1356份,专业覆盖理学、工学、经管、文史和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551人,占40.63%,女生809人,占59.37%,相对女生略多;大一学生457人,占33.7%,大二学生454人,占33.48%,大三学生197人,占14.53%,大四学生248人,占18.29%,大一大二学生人数略多,但偏差不多,不会影响分析结果。
  2.2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2.2.1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超过9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其中4-6的小时占比最多,达到3149%,甚至有16.81%的学生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说明人手一部的手机,无处不在的4G网络,给学生上网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每天会有大量的时间在网上获取信息,参与网络交流。而对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上网的时间相对集中,主要是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尤其是晚上八点到十点,占比可达61.8%。
  上网主要做的事情见图1。可见高校学生最喜欢使用即时通信,比如微信、QQ等与朋友交流、获取各类信息;其次是在网上学习所占比例也很高,说明学生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断在扩展;还有41.3%的学生会使用网络来阅读新闻,了解世界,可以看出学生很关注新闻热点;当然,网络也给学生提供了各类休闲娱乐方式,比如,看影视剧、购物、打网游、刷抖音、看直播等,网络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网络也遍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2.2.2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首先对于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领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最多,占比80.16%,其次是娱乐事件和时事政治,分别占比56.71%和5317%,说明学生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对各类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也比较敏感。而对与高校有关的舆情问题,学生最关心的毕业就业类的问题,占比为64.53%,再次是教育改革类的,占比为56.05%,最后是突发群体事件,占比为46.53%,说明学生也很关注关乎自身利益的事件,同时突发性的群体事件也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是对于是否会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的结果显示(见图2),积极参与的只占到811%,38.72%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参与,27.36%的学生选择看情况参与,还25.81%的学生选择只看不参与,显示出学生虽然关注热点事件,但是积极参与度并不高,大部分的情况下会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碰到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也参与讨论,比如“疫苗事件”、某高校的“查寝事件”,这样又极容易形成网络舆情事件。
  关于学生选择在网上发表言论的原因的调查显示,认为能够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的占28.02%,认为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占27.95%,认为能够较快得到别人反馈的占26.62%,认为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不受约束的占17.4%,占比最少,说明高校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更多的是要得到别人的反馈和认同,同时也相对理性,并不会因为网络发言不受拘束就为所欲为。
  2.2.3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情况
  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热点事件是否的真实的判断是完全相信占比最少,只有1.84%,认为完全不相信也不多,只占3.61%,相信部分的占比最高,占94.54%,说明学生对网上的信息不会完全相信,但又觉得这些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信的,还是欠缺一定的辨识真伪的能力。
  对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平台出现时,你更愿意相信哪个的调查显示,72.27%的学生选择官方微博,1003%的学生选择门户网站的信息,剩下的来自论坛、微信公众号和个人网络主页,说明学生更愿意相信官方的和正规网站的信息。
  而出现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里更愿意相信谁的观点和想法的调查显示(见图3),选择专家和学者的占63.64%,同学或朋友的占57.37%,选择老师的占5538%,选择家人的占45.58%,也有选择明星和消息散布者的,但是占比比较小。这说明学生对权威人士的观点信任度更高,但是如果缺乏对专家和学者的辨识能力,也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当然学生也愿意相信老师的观点和想法,这有利于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69.03%的学生表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3.53%的学生认为不会受到影响,还有7.45%的学生认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说明学生还是容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影响,尤其是当网上出现舆情事件时,学生会被主流意见改变,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2.2.4对待学校舆情引导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0.03%的学生不了解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情况,而对于学校中是否有专门的舆情教育的教师或职能部门也有65.49%的学生是不清楚的,说明海南省各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还相对落后,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和进行相应的宣传和引导。
  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关于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问题进行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见图4),可见,超过80%的学生认为还是学校有必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同时也可以看出,大一到大四学生对有必要引导的认同度是在逐渐下降的,说明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
  3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海南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显示,首先,随着手机、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这也造成了信息的鱼龙混杂,而自媒体环境下,学生容易参与发表意见和转发,致使网络舆情更加容易产生。其次,高校学生对网上各类信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但还有欠缺,需要学校和老师加强引导。第三,海南高校对网络舆情问题重视度还不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还有待提高。
  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还可从以下几点改善:首先,转变思路,网络舆情管理并不是只处理突发事件,而应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变被动为主动,完善网络舆情的信息搜集机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动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第三,发挥学校官方媒体的导向作用,比如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这些媒体平台,打造与学生可以沟通交流的平台,既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又能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最后,发挥学校教师、辅导员的日常引导作用,教师、辅导员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的网络习惯和行为,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及早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元龙,李秀芳.新媒體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特征研究——基于对皖江学院的调查[J].新闻传播,2018,(23):51-52.
  [2]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03):44-49.
  [3]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68-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