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音乐学钢琴课程现状及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钢琴在高校音乐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钢琴可以更加有效地强化音乐学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培养气质,这些内在的提升会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音乐学钢琴的教学也在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其艺术性和应用性教学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创新和研究。论文就国内高校钢琴课程现状及模式创新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Abstract】Pian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musicology courses and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usic students. Learning piano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usicology students,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temperament. These internal improvements will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study and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 piano teaching of college musicology is also changi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its artistic and applied teaching is also trying to innovate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ode innovation of piano course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關键词】音乐学;钢琴;模式创新
  【Keywords】musicology; piano; mod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7-0120-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学的整体教育态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音乐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办学主体、教学目标以及社会需求方面,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学至关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模式以及形态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1]。因此,为了使得高校的钢琴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钢琴教学的模式与体系,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考量钢琴教学,从而对钢琴教学的模式进行更好地优化与改进。
  2 高校音乐学钢琴课程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都是面向全国各地的音乐专业学生招生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的专业技能以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进行学习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零基础学生。正是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也会使得钢琴的教学出现难点。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足可能会使得学生逐渐弱化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另外,专业的音乐学院与师范类音乐学院在教学的目的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的音乐学院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培养,而师范类学校则更加偏向于专业领域的传统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
  3 明确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
  3.1 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各大高校音乐学办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综合型的优秀音乐人才,在此目的基础上,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钢琴的导师,因此,高校的音乐学钢琴教学要格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一味地进行被动教学,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态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思想对其因材施教,这样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另外,钢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来展现出最生动的音乐内容,以此来激发和启迪学生对于钢琴的认识[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多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会和钢琴表演,抱着学习和鉴赏的心态去接触和参与音乐活动,这样能够更快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钢琴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自信和气质的过程。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无尽魅力,提升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格素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此外,目前的钢琴教学都会与历史文化、舞蹈歌曲等学科进行科学地结合,以此来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这种钢琴音乐艺术的展现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艺术,深化学生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3 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
  钢琴教学作为高校音乐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为了培养学生对钢琴的音乐感和节奏感,需要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创造才能。钢琴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即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和领会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再通过钢琴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从而揭示钢琴作品的音乐意境。其次,在教学时要格外强调节奏感的培养,只有掌握了音乐的节奏,才能够了解钢琴作品表达的音乐主体及情感。
  4 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的内容
  4.1 提高教學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音乐学的钢琴教学,最应当改进的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即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目标来制定详细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将学生一概而论,应划分出每个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能够区分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欠缺,从而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情况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同时,教师应该适当规范教学的内容,尽可能地删减掉无用的内容,针对钢琴课的特点来进行音符、节奏、指法等的教学,耐心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4]。
  4.2 增强钢琴教学的灵活性
  想要达到更好的钢琴教学效果,就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钢琴教学的内容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可以利用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模式进行钢琴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集体教学来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集体授课而造成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力受约束的情况[5]。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具体的课程进度来灵活安排和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音乐座谈、讲座或艺术表演。学生通过参加这种不定期的专题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对于钢琴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热情。
  4.3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钢琴音乐教学是需要进行互动与参与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意识的交流,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主体意识去感受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引导。要达到这种教学互动的效果,就需要钢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培养双向合作的意识,将钢琴音乐课作为师生日常交流情感、共同进步的平台,尽可能地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放松舒适的环境里学习钢琴,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感的抒发和创作灵感的涌现[6]。更重要的是,在钢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摒弃以往只靠老师一方强硬灌输的思想,适应积极尝试、自主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寻找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有效载体,如日常切磋钢琴作品等形式,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发表具有自己鲜明、独立个性的见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钢琴的教学在音乐学专业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能够提高音乐学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气质与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钢琴的学习塑造更加丰富的音乐情感,使其更加的自信。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对于音乐学中钢琴教学的重视不够,对于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不够明确,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提升和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音乐学的教育,深化钢琴教学的改革,明确音乐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保证钢琴教学能够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燕如.对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部大开发旬刊,2010(4):106.
  【2】孙达天.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之我见[J].艺术教育,2011(9):84-85.
  【3】邓永业.浅谈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对初中起点五年制音乐大专钢琴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南方论刊,2009(4):98-99.
  【4】耿家林,曹晓凤.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112-114.
  【5】张子辉.谈师范教育钢琴教学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4.
  【6】李明春.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32(12):118-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92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