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从甲骨文、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演变,并且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基于此,文章以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审美意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语言审美意境的内容与表现,分别从人际交往、阅读理解与写作中阐述提升语言审美意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审美意境
  汉语言文学中包含汉语言、文学两部分,其作为语言基础研究学科,涉及民族文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内容。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学科有着极强的包容性特点。人们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通过了解其中的语言审美意境,透过意境了解现实生活,从而实现对生活的超越,感悟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最终可以提升人们对语言意境的分析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
  (一)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各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展开了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但我国教育行业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依然以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通过应试化教育机制将教材内语言知识加以传授。此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不具备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因此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人际交往,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从而增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意识[1]。
  (二)閱读理解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个人理解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只有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对阅读兴趣的培养[2]。这一前提下,可以以主动的姿态,赏析文学作品中富有内涵的语言、文字,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的阅读理解、审美意境等,并不仅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解读,还包含对文字内容更深层次的感悟。经过专业的训练与培养,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独立分析能力。这一能力将给人们未来生活提供帮助,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
  (三)写作
  汉语言文学拥有鲜明的包容性,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综合发展。汉语言文学中涵盖了小说、诗歌与散文等文体,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独一无二的。古诗词中,诗歌会使用优美的修辞手法,为人们营造美好的意象与想象空间。阅读诗歌就好像领略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中汉字的美。字和形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用字来寓意,用形来绘境,行云流水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意境体现,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展开文学写作,了解静态化文学语言的审美意境。写作时应用汉语言文学并不只是口头应用,而是要从书面文字中予以表达。工作中,学生对工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得到提升,在工作管理中也会不断强化沟通能力,从而在最短时间掌握学到的有用知识,并取得理想的成绩[3]。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审美意境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汉语言文学意识
  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意识,提升对其对意境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此,可以从意识培养入手,开设专业化汉语言文学课程。近年来,各类汉语言文学作品比赛和语言交流活动的展开,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培养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识。人们从各类汉语言文学活动中,感悟到语言审美意境的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人们对汉语言文学意境分析能力的提升,学校应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训练,拓宽学生获得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途径。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们逐渐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精髓,潜移默化的将语言知识应用在相应的语言意境中,从而加深对意境的解读。
  汉语言文学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要在漫长的语言知识、经验积累中掌握。基于此,可以逐渐理解其中的意境内涵,强化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提高自身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同时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从其中感到快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话题,从而引导学生加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树立规则意识。同时,在深化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严于律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4]。
  (二)强化阅读、朗读与背诵
  汉语言文学领域内,有效学习语言离不开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朗读与背诵。一方面,教师可以推荐经典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通过阅读汉语言文学书籍,感悟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有利于提高文学作品审美能力。朗读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语感,在理解该语言词汇的同时,学会将其应用在人际交往与写作中,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背诵能够拓宽学生获得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渠道,拓展知识储备量,逐渐掌握新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巩固旧的知识。注重汉语言文学的日常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5]。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并渗透理性分析,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
  强化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对语言的灵活应用,是语言存在的本质意义,而在“获得”活力以后可以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意境需要以语言应用为前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知识素养,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意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略读、精读,分析两种阅读方式所获取信息的差异。这一前提下,便于学生感受不同阅读方式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阅读方法。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字词、句子等进行赏析,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可以彰显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密切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情景交融的课堂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应用互联网与微课等教学课件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的分析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作品鉴赏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除了正常的语言沟通之外,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与写作提升自我修养。品读文学作品能够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有效应用,并对语言意境展开深入分析。比如,品读戴望舒的《雨巷》,只是单纯的品读这首诗歌是无法真正了解其中内涵的,学习者还要去感悟诗歌的意境,试着在脑海中场景还原,加深对《雨巷》中各个词语的理解。合理应用语言,通过意境分析能够提升人们的书写能力。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还会培养出文学素养,提高文笔能力,让自己的文章可以充分發挥语言功能。因此,学习者需要正确认识语言应用意境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对此,教师应该对网络进行充分利用,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道德经》的课程中,其中包含大量的生僻字,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查询,掌握相应的读音、含义。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以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搜索与老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课程内容。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教师课程讲解的不足,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观看《百家讲坛》或者聆听喜马拉雅APP上与《道德经》相关的视频、音频,从而更加全面的感受其中意境,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同时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地位有所提升,学习汉语言文学应充分了解其中语言的意境,明确这些意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以此为基础扩大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量,深入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情感变化,提高对语言意境的分析能力,并在自身写作中灵活运用语言已经,从而提高该专业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孟佳琦.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及意境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6):158.
  [2] 刘丹柏.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解析[J].现代交际,2017(15):73.
  [3] 李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汉字文化,2017(23):43-44.
  [4] 董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69.
  [5] 杨建祥.浅析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6):145.
  作者简介:张硕勤(1989- ),女,湖南衡阳人,助教,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词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