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游文学《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网游文学应运而生,由传统文学演变而来的网游文学是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和发表的空间,并随之而来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文学运作模式、美学原则和传播形式。《全职高手》作为一部优秀的典型的网游文学作品,在网游文学领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缓解因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势能,并将转向攻击转变为心理能量循环过程。本文主要针对网游文学《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游文学;《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
  网游文学是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网络游戏为创作背景和素材展开故事情节的新的文学类型。目前学术界关于网游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非常欠缺,甚至缺乏对网游文学的有效定义,狭义的网游文学认为,网游文学是对已有网游网络作品的再创作。广义的定义则认为,网游文学是所有关于网络游戏和玩家的文学作品的总称。下面主要根据网游文学《全职高手》的心理能量范式进行研究。
  一、心理能量范式概述
  心理能量是一种应用相对广泛的心理学概念,人们认为人有一种生命力是人類生命的本质力量。心理学家一直针对这种力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衍生出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弗洛伊德首次在心理学领域提出心理能量的概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人格研究过程中引入了能量和动力学规律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系统和其他的物理动力学系统一样是一个动力学系统,也需要能量,这种来自于人体内部进行人格系统驱使和操纵的能量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一种人体生来带有的特性,不会随着人的生长和变化而消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能量就是本能,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本能的影响和支配。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关于心理能量的概念也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心理能量概念并没有区分其本质特征,只是引入的物理学的相关理论,仅把心理能量的运动范围和来源概括于人的心理系统的内部是有局限性的。心理能量是一种人体内特殊的生物信息能量和生物化学能量,不是一种假设性心理性的概念,并不能用物理学的方法进行测量。但根据现代生理学理论,物理刺激能量比如光能、压力、声能和化学物质等可以在人的感受器官当中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传递到人脑中产生感知觉,然后,再利用人脑与人的各项器官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心理能量的运动过程为神经冲动的循环过程,人的所有行为属于心理能量活动的一个外在表现。[1]
  心理能量按照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负性能量和正性能量,负性能量对心理健康有害,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包括恐惧、悲伤等能量。正性能量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生命的存续,比如幸福和愉悦等心理能量。按照心理能量的来源则可以把心理能量划分为实践经验类的心理能量和本能类的心理能量,其中本能类的心理能量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种族进化,实践经验类的心理能量来自于个体的实践体验和生命历程的认知过程。按照心理能量运动层次可以将心理能量划分为动机类心理能量和驱动类心理能量,结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可以从不同层次划分心理能量,包括浅表的意识类、中层的潜意识类以及深层的无意识类。按照心理能量做功能力可以将心理能量划分为心理势能和心理动能,心理势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心理动能才能够发挥作用,相对于心理动能来说,心理势能比较稳定,还会影响心理功能持续的时间以及价值。心理动能包括人的能力、动机和意图,是可以直接发动行为的一种心理能量。[2]
  二、网游文学简介
  网游文学相对来说发展历程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十几年内就发展成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网游文学的源头是传统电子游戏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游文学逐渐衍生出来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涌现出了一系列传统电子游戏为题材的网络小说,比如,《帝国时代》的同人小说《继续砍树》。新世纪初期,大型网络游戏《网络三国》基于玩家的英雄主义情节和三国历史题材的故事背景风靡一时,也使得相应的三国题材的网游文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网络游戏的不断进步,自从《传奇》开始,大量的网络文学写手从网络游戏玩家中脱颖而出,更加重视在文学作品中探究网游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注重网游和人之间的互动。比如Jessica的作品《传奇,你还能走多远》,在玩家的生活当中渗入网游文学,并通过网游文学实现与玩家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经验交流,拉近文学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能激发起玩家的共鸣与认可。[3]
  三、网游文学《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
  (一)心理能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心理能量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文学创作是心灵的创造,需要读者和作家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心理能量与文学艺术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影响文学艺术的创造价值和创造过程。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成熟,文艺心理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先后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文学心理流派,包括审美心理流派、实验心理学派、精神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等。这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体系从各个角度全面的对文学创作过程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分析,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动机、创作价值和最终的创作质量。精神分析学说首次明确提出心理能量的概念,弗洛伊德强调要对无意识的人类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文艺创作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人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也就是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寻求心理能量转移的过程和宣泄的过程。精神学家阿德勒从自卑情绪出发探究心理能量,认为心理能量是克服自卑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弗洛姆则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无意识之间的碰撞和协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因。[4]
  从心理能量的角度去看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读者和作家转向攻击下文学作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能量的循环过程。文学创作属于作家将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心里能量通过转向攻击的方式释放出来,并且凝聚为文学作品的一个过程。文学传播的过程从心理能量的角度去分析是心理能量通过文学作品的一个媒介去实现时空散播过程和流转过程。文学作品阅读和接受是读者为了缓解应激反应而转向攻击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探索去寻找心理能量的沟通和宣泄途径,并继续凝结成读者的文本。然后,读者在心理能量的影响下实际开展的一种转向攻击的行为可以称为文学批评的本质。[5]   (二)《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
  《全职高手》是蝴蝶兰的一部网游竞技类型小說,于2011年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并获得2013年起点年度票总冠军。《全职高手》中涉及到的游戏名为荣耀,游戏的技能和职业设置取材于DNF,开启了具有历史性的各种游戏的庞大设定。小说主人公的叶修在荣耀游戏界具有教科书式的大高手的美誉,但后来遭到了战队的排挤而离开原有的职业队伍,并在一个小网吧成为一名网管,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游戏之旅。在网吧中叶修结识了其他几位主角共同组建战队,在荣耀游戏当中继续奋斗。《全职高手》小说中既有值得读者喜欢的友情和团队精神,还有出彩的人物角色的塑造,小说中塑造的200多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和具有吸引力,人物刻画非常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手速慢的喻文州、手快话多的黄少天、严谨细致的张新杰、霸气的韩文清、无私奉献的王杰希、运气不好的张佳乐、心软的保姆蓝河等,每个角色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作者在塑造角色时都按照主人公的感情去描写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世界和性格特点,使得读者有一种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错觉,而且整部作品没有绝对的反派,将人性光明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6]
  《全职高手》作为一种体验式和充分交互的交流方式,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促进DNF玩家和其他类似游戏的玩家与虚拟游戏世界之间的互动,并充分引导玩家对网络游戏本身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充分的观察,获得不同的身心体验。从心理能量的角度分析,《全职高手》这一部小说对读者和作者本质上都是为了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势能而进行的一种转向攻击的方式。在二者的转向攻击下,以《全职高手》文学作品文本为中介的一个心理能量循环的过程,可以看作相关玩家生活补偿和释放焦虑的一种主要手段。玩家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失败与挫折,通过《全职高手》这部小说,相关网络玩家尤其是DNF玩家可以将小说作为一种遇到的挫折的一个弥补的手段,是心理能量宣泄的一个特殊途径。
  《全职高手》是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结合的产物,不仅受到专业玩家的认可,还受到普通群众的广泛欢迎。互联网资源内部整合的一个显著代表便是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合作,网络游戏能盈利能力较强,但是缺乏背景策划,网络文学具有创造力,但是没有盈利的模式。网游文学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网络文学与网络游戏之间的互补和整合,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价值,为我国网游和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网游文学可以充分反映网络游戏的魅力所在,使网络游戏更加具有通俗性和观赏性,并使更多的人了解游戏的内涵,使更多玩家了解网游所具有的深刻的游戏内涵,从而能够促进网络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游文学《全职高手》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网络文学,读者众多,很多并不喜欢网游竞技的读者同样喜欢阅读《全职高手》,吸引了众多网游小说之外的读者。本文主要从心理能量贩式的概念出发进行网络文学《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范式的研究,表现出《全职高手》心理能量转移的独特的特点,希望能为网游文学进一步的发展与探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潘逸群.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08.
  [2] 王智音,齐建坤,包斯琴.福克纳小说文本的心理范式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 蔡建伟.苏雪林新文学批评心理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1.
  [4] 马汉广.论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文学”到“文学性”[J].文艺理论研究,2013.
  [5] 张富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问题[J].文艺争鸣,2003.
  [6] 百里清风.心理能量视角下的网络原创文学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