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社科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理工科院校是以培养理、工见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在成立初期以理工科见长,除理工科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理工科为主的而言,在促进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结构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大学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对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探讨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在人文教育上缺失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南京理工大学
一、概论
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等学科在内的广泛的知识教育完成的,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所必须的。而“新工科”的口号提出,更加要求重视人文教育。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载体和组织形式,按照教育重点和专业特色习惯性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农林类大学和文科类大学,各类高校的教育重点各有侧重。理工科院校是以培养理、工见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一般包括有办学模式、组织管理、学生来源、教育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内容。因而,相对来讲,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无论从师资力量、招生规模及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上都相对薄弱的普通高等学校。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而现代大学基本职能的发挥与实现,都离不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力资本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對人才的需求层次的提高,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国家重视并强调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各大高校在学科结构上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表现是理工学科( 特别是工科) 在所有学科中占比较大,人文社科占比小,致使高校学科结构出现失衡。
二、南京理工大学人文课程教育现状分析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高校过多强调对学生的分科教育,突出专业课教学,使学生在高校大部分时间只重视专业学习,出现了知识接受与精神培养脱节的问题。在《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制定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学生必须修完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7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8学分)、学科教育课程(25-4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累计完成课外创新4学分(不计入毕业学分)。毕业学分建议,理科、工科类165学分左右,经管、人文、艺术类160学分左右。南京理工大学2018版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学科教育课程(必修)、专业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三部分、五大类别组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军事体育、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与其他学校相比学分和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差别。而在通识教育选课课程中要求全校所有学生均需修读8学分,其中创新与创业类≥1门,理工类专业必修人文与艺术类≥2门,经济与社会类≥1门,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必修自然与科技类≥2门,人文与艺术类≥1门。在学科教育课程中的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文社会类、工程管理类课程这四大类中A.自然科学类:数学类、物理类课程B.工程技术类:图学类、信息技术应用类和工程技术实习类课程C.人文社会类:科学技术史、社会学原理、美学基础、中国语文、经济学等课程D.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人文社科的学分教育站的比重少之又少。而在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中理工科几乎没有人文社科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占37个学分,各专业各院校都相同,占总课程学分的22.4%。通识教育选修课占总课程学分的4.85%,要求理工类专业必修人文与艺术类≥2门,即4学分。学科教育必修课约35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21.2%,人文社科大约3门,即6学分。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共86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52.12%。总体来说除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其他人文社科课程约10学分,仅占总课程学分的6.17%。如果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人文社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0%。
我们以国外知名理工科院校为例,哈佛大学的毕业学分为38,其中人文社科12学分,占38%。耶鲁大学的毕业学分为36,其中人文社科16学分,占44%。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学分为180,其中人文社科60学分,占33%,由此可见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教育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理工科院校的30%以上标准。另外在南理工2018年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共开设471门通识选修课,其中人文社科类共105门,占比22.3%。学科教育必修课中,除去语言艺术等专业学生,人文社科课程仅为16门。其中经济管理学院授课课程有6门,分别是管理统计、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运筹学。原人文学院开设的课程仅有10门,分别是大学语文、逻辑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原理。 三、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人文教育问题分析
(一)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教育模式强调分科、分专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甚至高一年级就开始分设文理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分数导向的教育。这种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势必造成高中生、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极度医乏。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国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分班教学,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统一教学,或者文科生数学相比理科生在内容和深度上要简单一些。简单通俗来说,理科学生以学习理、化、生为主,文科生则主修政、史、地,从高中阶段的分科教育,就已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划分为理工和人文社科。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社科知识层面上相对欠缺是从高中阶段就己经形成的。所以,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就存在一些弊端。人文素质教育是在被影响、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塑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来讲,人文学科是一种习得性教育,而理工科是一种学得性知识。
(二)南京理工大学人文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不稳定。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发展的高潮时期。南京理工大学也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相结合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战略目标。1994年6月4日,学校正式下文:“经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撤销社会科学系,成立人文学院。”(现人文学院更名为公共事务学院)。南理工人文学院自1994年起,发展一直不稳定,结构调整频繁。究其原因,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往往立足于优先发展理工类的学科,所以在管理方面也侧重于理工类的自然学科。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上某些就业偏见以及各理工科为主综合大学以重点发展理工学科的办学理念等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教学上有的仅局限于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的学习; 在专业设置上比较笼统,只有一些大的门类,如法学、经济管理学等; 另外科研经费的投入非常有限,与理工科相比相差较大,如对人文社科科研平台的建立。理工科院校从事人文社科知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尚不强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国家到理工科院校本身,对于人文社科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较少,人文社科教师课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偏少,无暇专心进行科研,切实做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工作。
(三)在管理体制方面比较单一,在教学和科研管理中忽视人文社科特点,按照与理工类学科相同的评价管理体系,有违人文社科学科发展规律,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人文社科的积极性,存在人文社科边缘化现象。在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其文科发展多是“無中生有”,一无基础,二无规划。大多理工科大学不能清楚描述如何发展人文社科这个命题,更别谈解决好这个问题。因为缺少清晰的战略定位,在学科种类设置中,采取贪多求全的拼凑式方法,不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特有的发展规律,缺少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当前学校过于强调就业率,以“就业率”等可量化指标是否达标,同时也反映出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合理。理工科学校学生就业情况比人文社科院校的学生要好,因此更加导致理工科院校忽视人文教育。理工科院校在术业有专攻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而非排名、评估的需要。
四、南京理工大学人文教育发展途径
国外理工科院校在思想观念认识、人才培养机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有较强的先进性,可以给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教育一些新的启示。
(一)强化理工科院校在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的认识,首先必须思想观念上引起高度重视,从社会整体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层次上不断提升对人文社科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教育在培养全面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在弥补理工科院校学生自身不足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要想真正起到效果,仅仅依靠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就是要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的设计能够体现出所教育学生的知识框架和结构,目前很多在高等教育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开始着手于在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设计上不断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力度,进而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行。
(三)人文社科的教育不仅需要在观念上强化认识,完善课程结构和内容,更需要在教育的模式和管理制度方面更加规范,从而为落实人文社科教育提供制度性保障。因而要求在深化教育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四)在校园内营造人文、艺术氛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熏陶,理工科院校应举办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人文、社科、艺术及自然科学系列的专题讲座,既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又介绍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接收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了解人文社科,对其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 许放,杨珺.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 刘树道.大势所趋从长计议量力而行推陈出新——对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若干问 题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3] 刘法虎,张彦通.中国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追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4] 关晓斌,杜鹏,杨燕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J].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2012.
[5] 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
[6] 郭小靓,王瑞玲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文化教育,2009.
[7] 郭树东,关忠良.略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 韩琳,侯爱清,齐敦禹.发达国家理工院校培养文科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29(01):83-87.
[9] 夏新颜.理工类高等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02):184-186.
[10] 陈伶俐,林京兰.理工类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7-80.
[11] 马跃,高晓华,郑英伟.理工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04):67-70.
作者简介:顾维明(1995-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