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5G信息时代的曙光使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日深。在中西方信息无缝对接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下有哪些发展的新态势,又如何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培育其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信息全球化今天的中国面前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网络;中西文化差异;大学生社会心态
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正由4G向5G进行着历史性的变革,信息传播超越时空界限,咫尺天涯不再只是文学上的修辞,如今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同步洞知天下事,对网络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18年12月,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中占比最多,达到25.4%;大学生手机用户经常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6.2%。网络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的社会心态。
一、网络时代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意义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整个社会或多数成员共有的社会心理状态;因为受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这一社会心理状态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社会心态是其对网络时代各种客观社会现象的认知反映。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既是其自我认同危机时期,又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西交流频仍的今天,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社会心态,决定着自身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影响未来中国整体社会心态的走向,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网络时代中西文化冲击与大学生社会心态新态势
网络信息的虚拟、即时、交互等特点与大学生张扬个性等心理特点不谋而合。但网络的自由宽松,导致大学生势必可以接触到鱼龙混杂的虚假、片面信息,接踵而来的是中西文化冲击带来的迷茫、困惑等社会心态。
(一)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上世纪70年代在其文化价值理论研究中曾将56个国家与地区置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尺度下进行了对比,其中个人主义指数最高的前四名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而中国台湾和香港则位于倒数第五位与倒数第九位。中国大陆未参加此次调查,但台湾与香港可作为中方文化的代表起到参考作用。调查结果可见,在上世纪末传统传媒占主导的时期,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分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
子曰:“天下为公,君子应先人后己。”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不突出个人。因而我国典型的价值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平天下”,即和谐社会才是终极价值目标。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美德如舍己为人、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等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相对于中国重视的“社会和谐”,西方更侧重于“自我实现”,这个价值目标是建立在其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石上的。它强调自我价值,认为凭借个人能力诚实奋斗,就能实现个人价值,不受其他集體、政府等权威的控制。西方其他价值观如人权、民主平等、物质享受等,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石上的。
(二)价值目标摇摆不定
价值目标是人们对特定对象的价值选择。在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传统的价值观基础上,他们有着对社会奉献、爱国爱家的大局观,但在西方自我实现、“美国梦”等影响下,他们也在更多关注自身与家庭利益,倡导个性发展,依靠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的极端必然导致功利主义,部分大学生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惜采取抄袭作弊等卑劣行为。在集体与个人、奉献与索取的选择中,大学生在努力寻找着集体与个人利益的最佳平衡点。但网络的开放自由也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西方价值观里的一些负面思想。从未经历过战争与苦难,在西方文化中浸淫成长的他们,体会不到今天的幸福是多少先辈的牺牲与奉献换来的,只知一味索取,造成了信仰缺失、心态失衡。
(三)评价标准模糊不清
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平天下”即创建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以为集体、社会所做贡献为衡量标的。在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的网络时代,价值评判标准越来越多样,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以财富论英雄的,以社会地位、权势大小为成功标准的,以“高富帅”、“白富美”为择偶标准的……许多大学生在多样的评价标准中因缺乏目标而倍感迷惘,牺牲奉献等传统美德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毫无用武之地,许多学生出现了炫富、虚荣等不良社会心态,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相互感染。
三、网络时代中西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新途径
身处中西文化冲击浪潮中的大学生社会心态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方面分别可以采取哪些途径进行培育呢?
(一)大学生:“吾日三省吾身”,培养思辨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社会心态易受文化差异冲击影响的主体,大学生应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培养独立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对网络信息理性思考,培养客观平和的社会心态。对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部分有鉴别的吸收精华,但要存有反思精神,避免对自我过度关注,忽视他人与集体。在对中西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同时,兼具独立分析与批判能力。如对网络某些负面新闻,要意识到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经之路,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副产品,需要时间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同样经历各种问题,要用历史、辩证的唯物思想去分析判断,在中西文化与历史的对比中开拓眼界、寻找优势,不能一味盲目自我否定。
(二)高校教育:建立健全支持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网络媒体素养
在高校层面,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的支持保障系统,物质上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在加强学生生活资助的同时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和谐社会体验的幸福感。 在教学上,将思政教学与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相结合,所谓媒体素养不仅是媒体应用层面的技术,更是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科学获取、鉴别与利用的能力。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最初是英国为保护本土文化不受美国同化而开展,目的是“保持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加拿大、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渐规范化、系统化,而我国则只在经济、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开设,尚有巨大发展空间,它对保护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大学生对负面媒介文化的免疫力,改善该群体社会心态有重要意义,应在全国高校大力推广。
(三)政府:加大网络监管,抵制文化霸权
互联网看似自由、开放,其实常常被人为控制,网络公关、水军等屡见不鲜,对舆论进行处心积虑的诱导。要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增强主流文化宣传的时效性。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与自媒体,宣传正能量并及时回应不实信息。同时以大数据为支撑,进一步加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构建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机制,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就业压力等,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与进步,避免受西方不良势力的舆论影响。只有通过弘扬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抵制文化霸权,确保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才能确保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健康向上。
综上,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是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使得他们在网络的广阔天地无所适从,价值观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的变化,使大学生群体在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等各种选择中犹豫徘徊。因而如何汲取中西方文化精华,保持积极社会心态,需要学生个人、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J].社会学研究.2014(4):1-21.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韩仁瑞,臧连运.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分析与借鉴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08(7):17-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河北省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与调适研究,编号:HB16JY029;本文系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意识形态认同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编号:2016SZZ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媛媛(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比較,英语教学法。闫红梅(1967- ),女,河北隆化人,硕士,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翻译。宋丹(1979- ),女,河北承德人,博士在读,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