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大学校园中,研究生群体的社会心态通过积极和消极的行为表现,体现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心理体验。本文在分析当代研究生培养积极社会心态的时代诉求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依托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出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3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1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运行条件下人的精神心理状况的反映,凝结着社会成员的情绪感知、精神气质以及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态的形成既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客观环境发展的制约。一个人的社会形态的生成、变迁,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肩负着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知识创新和科学进步的使命,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完成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能否拥有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研究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部诉求,更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因此,在培育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过程中,构建和发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研究生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内在需求
根據《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4年底,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经达到184.8万人,比1995年的14.5万人增长了11.74倍。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说,研究生仍然是一名学生,但因为有着特殊的年龄阶段,学习经历更长,社会接触更加深入,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读研的成本在逐年提高,学业、科研压力不断增加,择业、就业优势越来越小,对解决爱情、婚姻问题的迫切需求,其心理压力较本科生要严重许多。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开放包容”作为研究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能够帮助研究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
(二)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的高知识群体,近年来,却有不少消极、恶性的社会事件频频见诸新闻媒体“社会心态的失衡会降低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可在潜移默化中诱发、推动、引导和束缚主体的身心发展。”在当前社会环境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人际交往、情感依恋、择业观念等方面均呈现消极的社会心态,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发展趋势,探究阻碍其发展的种种原因,已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是建设全民积极社会心态的迫切任务
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体现出人们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对某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社会的整体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能够体会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汪新建认为,从具体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公务员,研究生等群体出发,考察该群体的社会心态水平,对把握整体社会心态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社会心态的特点就是易于发散和易于感染。我们正处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社会的突发事件经由媒体的快速传播,会在极短时间内引发群体效应。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研究生,他们的社会心态变化,对整体社会的心态形成具有引领式效应,特别是当一些茫然的、无奈的、怨恨的心态和情绪通过社会事件和不当的言论发泄出去时,总是能迅速该群体内发酵,引发群体成员的共鸣,对全民的社会心态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培育该群体积极社会心态,促进该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和谐共生,对全民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发挥着带动作用。
二、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新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路径
积极心理学时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主张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2001年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其形成的标志。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着眼于理解研究人的消极心理,如幻觉、抑郁、焦虑、躁狂等等带给人们影响,但很少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如健康,勇气和爱。积极心理学则采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层面上的幸福,它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努力将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积极品质作为发展目的。因此,对于普通大众群体的心理研究应该转从消极心理品质向积极心理品质转换,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个存在消极心理品质的人来说,关键不在于注入多少能量,而是帮助他意识到、挖掘处他心中的积极能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品质去改变和完善自我。
(一)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心理健康促进模式
随着近几年来高校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业压力、职业规划、恋爱婚姻、自我期望实现等方面感到迷茫,并由此导致的抑郁、焦虑、强迫、强烈的无意义感等症状逐步增多,研究生自杀、投毒、伤人、虐待动物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这暴露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若不加以干预,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群体的社会心态建设。目前,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沿袭“有病治病”的医学模式,主要依靠个案咨询,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据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5年-2018年数据统计:研究生日常咨询量仅占咨询总人数的4%左右。而对来访问题类型的分析表面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恋爱婚姻、职业规划和环境适应不良等问题的咨询比例高达80%。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建设与发展研究生的健康社会心态上。在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其他模式为辅导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促进新模式。因此,我们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更要把重心放在帮助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发掘积极的心理体验,拓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上。这样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止步于做到防“病”于未然,而是能够在充分认识自我,找到社会定位,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体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系统地整合心理援助的各项资源,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生辅导员为核心,学生朋辈辅导员为补充,导师为依托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形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授课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引入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的实践课模式,在教学观念上,从消极主题,如生命教育,人際交往困惑,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适应困难等方面向研究生的积极品质转移。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普适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开设积极心理学理念取向的团体辅导实践课,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发展正向的思维方式,实践切实有效的自我调适的方法。在团体互动中,学生也能够提升人际交往技能、体验积极的心理正能量、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有计划、目的明确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启发、体验、讨论等积极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知,发掘出自身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氛围,建设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结合是相对比较紧密的,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二是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风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为培养研究生的积极社会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熏陶、暗示和感染的作用。三是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来。研究生不能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充分交流,能够增进师生的情感和和谐的关系,又给予学生在广阔的舞台尽情施展天赋与才华的机会,充分展现出研究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司明宇,金紫薇.如何增强对社会心态的前瞻性引导[J].人民论坛,2018(1):68-69.
[2]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9-121.
[3]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3.
[4]周锦红,叶飞霞.研究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探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5(4):68-72.
[5]梁社红,朱婉儿,祝一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2):99-103.
[6]姜宇,李晓波.研究生“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11):223-224.
[7]涂巍.积极取向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7):143-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