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 社团管理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转向,成为诸多内容研究的新思维框架。高校学生社团属于典型耗散结构,具有系统开放性、非线性相关、远离平衡态、临界点涨落的耗散结构特征。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加强学生社团的实践探索与管理创新,可破解学生社团“二八”现象,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耗散结构;学生社团;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4-0106-04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WANG Feng-ye, YANG Xiao-ming
(League Offic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ological shift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has become a new frame of thinking for many studies. As a typical dissipative structure, student socie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openness, nonlinear correlation, far away from equilibrium state and fluctuation of critical point. We should use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tudent societies, solve the “Two Eights” phenomenon of student societies and realize the spiral rise of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socie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dissipative structure; student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innovation
耗散結构理论以其研究科学性和结构相似性,从内容发现性的物理学概念迅速转向方法论功能框架理论,从自然科学延伸至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不断重构着人们的知识体系和认识逻辑。普里戈金指出,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当要素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定的临界点,通过涨落,该系统可能发生质变,由原来无序的混乱的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1]高校学生社团为典型的耗散结构,我们应根据耗散结构的特征,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坚持问题导向,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进行归因分析,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系统发展为自觉的有序状态。
一、系统开放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生态条件
系统以其开放性存在为前提,这是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法则,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动态性交换,推动着系统自觉有序存在和螺旋式上升发展。系统的开放性主要包括结构开放、信息开放和能量开放。结构开放是指系统根据系统环境与系统本身的要求,扩展存在空间,展现存在价值,运用可构件化技术不断解构或重构系统自身。信息开放是指系统将本体的资源性信息与客体的资源性信息进行链接、交流,充实系统的信息复杂性和容量,使系统能够演变成一个复杂性存在。能量开放是系统开放性存在的目标指向,远离平衡态的能量有序交换才能维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存在和整体性发展。
系统开放性是学生社团管理创新走向自觉有序的首要条件。不变性和永恒性是一个系统走向衰落的外在表现,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从自在自由状态向自为自觉状态演化的动态系统。学生社团组织是系统中的主体,而社会、学校、教师是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创新系统的生长环境。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学生社团组织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校园存在,学生社团组织的多样化存在及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一个非线性的耗散结构。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是开放的耗散结构,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阈值,一旦系统与环境的能量交换导致系统走向无序甚至消失,即便系统是开放性的,与耗散结构也毫不相干。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要有序发展,必须在结构、信息、能量的有序开放体系内,澄清结构变化、信息交流、能量互换的前提,融合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形成一个有序、开放的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
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从外界汲取“养分”输出“成果”,进而发展壮大。事实上,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存在统得过死和放任自流两个极端,统得过死导致学生社团系统的开放性不足,自主性欠缺,而放任自流会无法掌握学生社团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互换,使学生社团成为“有害的无序存在”。因此,在加大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开放度的同时,必须对其开放条件加以控制。《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高校建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见图1),即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2]。
学生社团组织与外界有着广大的接触边界,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能量互换可能性更大,这就需要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开放性进行有效有益的顶层设计,避免不利于系统走向有序的因素引入,使系统在开放的环境下达致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第一,推动学生社团结构变化。任何结构都是功能性的二重性结构存在,学生社团在外界制约中不断进行结构解构重构,创造着制约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外部世界。新的结构重构容易引发组织制度、相关主体利益变化,导致结构的形构、重构难以“即插即用”,这是改革进程中的习惯惰性。必须关注当时的、各自不同的结构环境,真实研究改革攸关方以何种姿态回应结构变迁,探讨如何建构新的结构,实现学生社团的结构功能化。
第二,实现学生社团信息交流。一切都是信息资源,整合学生社团的内外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信息的交流碰撞共进,挖掘学生社团项目化发展的契机。大云平移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社团网络生存空间将为学生社团组织的主客体提供适时、适度、适地的线上活动平台,实现无缝化全时空的信息对话。
第三,保持学生社团能量互换。信息交流是能量互换的前提,系统的存在只有在与外界的能量互换中保持动态性稳定。在长时态广角镜下,能量是守恒的,学生社团既要加强校社合作,吸收外界资源,又要服务经济社会,物质精神的输入输出,“请进来”“走出去”才能保持肌体健康。
二、非线性相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现实根基
非线性相关是指系统要素之间不存在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无法解释耗散结构的存在实态。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存在着耗散结构的两种典型性效应:相干效应、突变效应。相干效应指系统要素丧失独立性,绝不是相互分离的量叠加关系,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从无秩序、无组织走向有序、有组织的自组织。突变效应指基于量变的积累,使系统在临界点微小的涨落或偏离变化达致系统的质变。
非线性相关是学生社团管理创新保持动态稳定的必要条件。学生社团创新管理系统包含指导教师、管理团队、学生组织、社会环境等若干个子系统,借助线上线下传媒平台,有效虹吸正向信息资源,形成有序结构,通过相干效应使各个子系统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复杂的自组织结构,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在学生社团创新管理系统中,系统自身的性质由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指导教师承担着引导者的身份,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學生社团组织成员要在与实践、环境、教师等各种互动中增长自身知识,指导教师主导还是学生社团主导的逻辑悖论,正是非线性相关要破解的难题,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思想教育性与方式创新的选择正是通过突变效应来完成,动态的非线性相关是自组织运行的典型特征。
在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中,非线性相关会产生系统协同积极效应和系统崩溃消极效应两种可能性结果,这与各非线性相关因素的活跃效应、协同效应相关。培育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目标,这对学生社团发展的创新意识、顶层设计、议程设置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学生社团管理依然存在管理机制不规范、类型同质化、活动娱乐化等问题; 同时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错位、缺位、越位而不到位的乱象,学生社团的组织、活动、保障缺乏弹性,影响了学生社团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由此,需采取的对策为: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要素相干效应。学生社团绝非仅仅是团学组织的“内事”,培育具有专业性、知识性、教育性的学生社团需要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力量发挥协同效应,尤其需要外界力量的审慎参与以及学生组织的跨界合作。钱学森指出,“系统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的”。研究已表明,物理学、生物学、行为科学,甚至艺术与人类学,都可以用一种新的途径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些事实和想法初看起来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但新的方法却很容易使它们发生关联[3]。
二要积极推动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的突变效应。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在各种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量变,学生社团边界的模糊与融合使非线性的叠加效应,使得学生社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革,这就需要系统各要素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促成学生社团管理的突变效应,使得学生社团从学习、模仿的简单构造为再创造、再建构的复杂稳定的有序组织。
三、远离平衡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远离平衡态是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有序之源,远离平衡必然带来矛盾,矛盾产生问题,问题激发活力和创新力,活力和创新力推动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多元化,决定了学生社团管理的质量取决于指导教师、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和管理服务的科学有效性。学生社团管理对各系统要素提出更高的全方位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过时,过不了社会信息化这一关,学生社团管理创新就是空谈,传统的平衡态已经被远离。指导教师主动改变自己原有的社团指导模式以及社团知识建构模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融合为中心,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建构适应学生社团发展的理念,主动使自己远离学生社团管理的原平衡态。学生社团成员在信息接触、问题发现、活动组织、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原有的社团管理模式已经脱离了这个时代,作为信息一代的社团成员急于摆脱原有活动、学习模式的羁绊,主动远离陈旧落伍无效的原学生社团组织运行的平衡态。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中的主体因素主动远离平衡态所产生的生存危机作用于其他系统要素,并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更高层次的有序态。
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着两种平衡态假象:一是统得过死。学生社团的潜力难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力较差。指导老师和学生社团管理部门把持着学生社团发展的话语权,忽视了成员的兴趣与动机、环境与要素,单向进行管理、活动的模式建构,将成员视为活动的简单受众,不是具有平等话语权的模式建构者。二是放任自流。学生社团形散神也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学生社团管理混乱,学生社团活动的“二八”现象异常严重,与学生社团的广边界不相符。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任何校园实体对于学生的三观塑造都有责任,对于学生社团管理的放任自流必然会给非法组织和非主流文化的渗透提供契机,需要重新进行审视,未经审视的学生社团是不值得存在的学生组织。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呈现多样化,但是内容娱乐化倾向严重,思想性、拓展性、教育性、启迪性活动少,吸引力不够。“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对于娱乐性活动的思想性建构、教育性渗透用力不足,启迪性的科研交流活动发掘不深,参与面窄、影响力差,学科性社团活动浅尝辄止,交流学习代替了科学探究。 我们应避免学生社团管理出现内卷化和弥散化效应,重构系统内要素结构,促进系统远离平衡态,达到无为的有序存在,找到学生社团存在的黄金分割点和价值中轴。
一是思路转换,重构系统要素角色。打造更具理性的参与要素,使学生社团系统要素成为情境的设计者、成员的管理者、过程的调控者与效果的评价者,理性指导,明确边界,强化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
二是明确宗旨,重构系统运行平台。用成员能够接受的技术手段、运行平台嫁接活动内容,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社团组织模式、成员思维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扎根青年学生办好学生社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了学生社团成员,依靠学生社团成员。
三是优化机制,建构科学的运行体系。学生社团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运行体系,只有建构起科学、规范、透明的选拔、培训、设计、指导、保障、评价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才能达到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的良法善治。
四、临界点涨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动态平衡
临界点的涨落是一个模糊边界的偶然现象,却也形成质量互变的性质飞跃,这是任何系统存在的动态中的不平衡常态。学生社团管理系统由僵化的活动运行体系转变为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这恰恰与立德树人的内涵不谋而合。系统从开放的边界之外获取正能量是学生社团管理系统的外涨落,而自身体制机制的革新产生系统的内涨落,外涨落总是通过内涨落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中,约定俗成成为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羁绊,经院的管理理论也让学生社团管理创新在试错中缓慢前行。这就需要指导教师、社团成员等系统要素在系统运行的设计过程中,既要大胆破除已建构模式的限制,更要积極建构科学合理的新型学生社团管理模型,完善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激发学生社团发展内外两个潜力,实现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系统内涨落和外涨落的有效配合。
涨落随处可见、随机生灭,但绝不是随意发生,涨落也是发生在有准备的条件下。在时空序列上,涨落的前后形态并不具有完全相干性,事实上,临界点涨落是一种突变效应,非线性相关放大了这种效应,既存的系统稳定性被破坏,新结构随之产生,改变了系统的性质甚至存在形态。学生社团管理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系统各要素要理念认同、做中学,结合学生社团学科化发展、兴趣化导向、规范化运行,这便是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中的有效涨落。当然,如果在学生社团管理中系统要素任何一方作用发挥出现压倒性态势,必然导致学生社团管理的变质,因为系统要素的自身变革、相互作用未能形成学生社团管理系统的有效涨落。
我们要始终着眼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中产生的临界点有效涨落,能够根据涨落本身与系统的关系,准确预判突变效应的发生,通过要素干预引导学生社团管理系统走向稳定的有序。
一是注重学生社团自主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中,指导教师是外界能量,划定界限,明确职责,激发学生社团自主性。自主性的序参量濒临临界值,实现有效涨落,社团管理系统才能成为高级的有序态。
二是明确学生社团教育性。学生社团位于“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的最外环,与外界接触面最大,这就需要在学生社团宏观设计和微观议程设置上,进行教育性审查,使学生社团在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彰显自身价值。
三是提升学生社团创造性。培养学生社团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全面“自造者”,以创新为中心,融入学生社团生存场域内学生的各方面,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文化的进步,让学生回归到科学探究和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与需求,实现科学、技术、艺术的跨界融合,达到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当我们无法识别真相真理,沉迷于烦琐世事和无聊信息,生活充满庸俗感性,当理性远离我们游荡于未知的领域,人也就失落了自我。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需要理性回归,从人的本质去反思。在现实世界,我们一直就有良好的认知工具、有效的管理手段,可是我们总是遗忘或者有意识地选择回避这些工具、手段的用途。在学生社团管理创新上我们需要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去反思和批判我们原有的管理模式,解构并重构我们现行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在远离平衡态的场域内“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8-30].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1611/P020161115391495551784.pdf.
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杨建邺,李湘莲,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责任编辑 张桂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18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