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金融危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硕

  摘要: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虚拟经济系统中,如果系统中基元和组分的活动不受限制、系统缺乏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或者系统的耗散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外界的扰动,将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崩溃。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实证分析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并给出虚拟经济预警的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耗散结构;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89-02
  
  一、耗散结构与虚拟经济简介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内容。耗散结构理论的定义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它是物理、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生态学的,乃至是社会、经济或精神的),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从而就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和秩序的动态结构。耗散结构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定同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3)系统必须存在涨落。(4)耗散结构总是通过某种突变过程出现的。某种临界值的存在是伴随耗散结构现象的一大特征。
  2.虚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虚拟经济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1)虚拟经济系统中包含着为数众多的系统基元和组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每个自然人、法人都有按照他们自己对环境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以及其预定目标来独立进行决策的自由。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决策的影响。虚拟经济系统需要与外界有物质、能量的交换,才能保持其稳定性。(2)虚拟经济系统远离平衡。虚拟系统不稳定性来自正反馈作用,从理论上说,虚拟资本价格上升会减少对虚拟资本需求。由于买的人少了,虚拟资本供求就自动平衡了。但由于虚拟资本市场中存在着正反馈作用。虚拟资本价格上升后,许多投资者对此前景乐观,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该市场来投机。由于需求增多,会促使虚拟资本价格进一步上升,源于放大效应的作用。使虚拟资本价格大起大落,虚拟经济系统更加不稳定。(3)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虚拟经济系统中,虚拟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存在时空矛盾和非对称性。在时间层次上看,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筹资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机构都在进行不同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资金的闲置和短缺都有各自的时差,不可能出现完全的同步和对应。在供求关系上看,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不可能保持完全同步增长或下降。即使在特定条件下。虚拟资本供求力量对比形成相应的市场价格。这一均衡价格及对应的均衡量也只是相对的均衡而不是绝对的平衡。并且供求力量对比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打破原有的相对均衡。使虚拟资本市场始终处于非对称的非平衡状态。(4)虚拟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非线性机制。整个虚拟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受各种复杂影响力作用。这些影响力不是以简单的加和方式而是以非线性的交织融合方式作用于虚拟资本市场。(5)虚拟经济系统存在涨落波动。虽然虚拟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复杂并各具特色,但虚拟经济系统整体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虚拟资本的供求及力量对比转换也呈现较大的随机性,导致虚拟资本价格的随机波动;同时,虚拟资本市场不仅受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它们都会引起虚拟资本的涨落波动。
  二、实证分析金融危机
  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从虚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崩溃的典型例证。
  1.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使美国虚拟经济系统出现混乱。19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崇尚的是依赖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拉动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但金融衍生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本身却具有高风险性,应当得到监管。可是,作为监管者的美国政府却始终对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缺乏足够的监管,最终导致金融创新的混乱与无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尽管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转移风险,却不会减少、更不能消灭风险。因为,一方面,“由于证券化,贷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对一的面对面接触。经纪人大力推销按揭贷款,但并不提供贷款,贷款者和经纪人并没有保证贷款不发生问题的强烈动机。对贷款者和经纪人的支付方式也使二者产生尽量增加贷款的强烈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都是与实物相关的贷款和债券,当它们价格下跌时,投资者要求赎回现金的请求如果无法实现,投资者将破产。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但是,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金融创新产品相关的贷款和债券因联邦资金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萎缩,价格急剧下跌。当投资人持有得不到偿付、无法赎回现金时,它们将破产,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
  2.缺乏外部资金注入。美国虚拟经济系统无法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稳定。爆发金融危机美国虚拟经济系统中与次贷有关的RMBS、CDO等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膨胀同时,危机也在不断积累。随着因联邦资金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萎缩而导致的房地产市场中大量次贷坏账形成以及基于这些次贷的RMBS、CDO等大幅贬值。没人愿意购买除美国国库券之外的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政府和外国投资者大量从外部向RMBS、CDO等虚拟资本的发行者不断注入资金,确保它们的流动性充足,以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否则随着RMBS、CDO的大幅贬值,导致RMBS、CDO的发行者、投资者的核心资本受到较大冲击,当资不抵债时,只能宣布破产或被政府、其他金融机构收购。基于各种原因,美国政府并没有向所有因RMBS、CDO等金融衍生产品贬值而陷于流动性短缺或陷于破产边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在无法得到足够资金支持时,也只能宣布破产,或被其他金融机构收购。
  3.外部扰动――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虚拟经济系统崩盘。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随着美联储的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随着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因为,根据次贷的有关规定,在经过前两年低利息率期之后,次贷利息率必须根据市场利息率加以调整。次贷合同进入利息率重新设定期,利息率的提高使得大多数次贷借贷者难以承受。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金融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引发金融危机,加剧了次贷供应商的破产,导致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发行者、投资者因金融衍生产品贬值而破产。

  三、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启示
  1.建立非线性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由于金融系统运行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警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其预测结果与现实情况也就存在较大的偏差,使人们很难准确而及时地预测未来。应用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自组织理论、突变论等在内的非线性系统理论来研究预测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2.衡量突发事件的影响。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以外,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几乎都不适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然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即危机前置期,或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总会有或隐或显的征兆。而且,“能量”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就越高,其先兆也就越明显。
  四、结论
  发展虚拟经济不仅可以起到安排好未来的可能需求、释放消费的动力,而且能起到调节资金余缺、分散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率。不能因美国金融危机而否定虚拟经济的作用。但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必须确保与外界有物质、能量的交换。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涌现,是基于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等的需要,其存在是合理的。但鉴于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如果缺乏对它的监管,会导虚拟经系统的崩溃,因此,政府应审慎对待金融创新的监管。通过建立预警系统,适时跟踪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金融创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虚拟经济系统在监管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普利高津.复杂性的进化和自然界的定律[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0,(3).
  [3]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4]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
  [5]王静.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教训[N].文汇报,2008-09-25.
  [6]张明,郑联盛.次贷危机走向纵深――房利美、房地美危机透视[J].当代金融家,2008,(8).
  [7]乔海曙,吕伟昌.银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策略[J].投资研究,2005,(1).
  [8]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4).
  [9]乔海曙,吕伟昌.银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策略[J].投资研究,2005,(1).
  [10]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