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及应用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种植种类,是常见的主食之一,小麦的种植数量、质量与粮食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影响小麦生产的赤霉病是华东地区的主要病害种类,随着侵害范围的扩大,小麦会出现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且染病后的小麦无法作为粮食、原料使用,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基于此,本文从现阶段赤霉病发病的具体原因出发,对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系统的探析,以期为赤霉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自然因素;气候条件;综合防治
  赤霉病主要是由镰刀菌感染引起的小麦染病现象,该病种具有传播速率较快、影响范围广、引发的危害程度较大等特征。赤霉病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发生频次较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气候环境的变化使得赤霉病的向着北方逐步蔓延,成为影响国内小麦种植效益的常见病害。在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剂,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
  一、赤霉病的发病与传播原因
  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特征为“一枯三腐”,即小麦苗出现枯萎情况,基部、茎秆与麦穗出现腐烂情况。如果种植的种子为病种,在出苗期间,幼苗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幼苗死亡率提升。当茎秆感染病菌时,麦穗下一二节位叶鞘产生水浸状病斑,之后表现出不规则的淡褐色或红褐色病斑,致使麦穗枯黄或难以抽穗。如果小麦在扬花期被赤霉病菌感染,小麦外稃会出现水渍状的病菌斑点,然后影响扩展到麦穗,麦穗黄化。如果田间的湿度条件超过标准,被病菌侵染的麦穗会逐渐浮现红色霉菌层。
  1.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目前,小麦种植与培育方面还没有研发出对完全免疫赤霉病的品种,不同品种小麦的抗性也存在区别。常见的种植品种包括周麦16、淮麦20以及柳麦716等,由于大面积种植及机器化程度较高、多年连种等因素,因此,菌类消灭不彻底,一旦感染,影响范围较广。
  2.深耕不彻底,菌量残留多。当前阶段,华东地区采用的小麦种植方式是以与其他作物(玉米等)连作的形式,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更高,与此相对应的,农业设备的耕地不深、需要秸秆还田,导致病残体菌量逐年增多,以菌丝体状态越冬,大量孢子在第二年春季小麦抽穗前大量释放,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条件。
  3.气候因素。小麦种植的气候条件也是影响赤霉病发病、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赤霉病菌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通常当温度条件达到28℃时,其孢子菌丝的生长率与生长数量会大幅度提升,即使温度在3℃也能保持活性。在湿度条件上,当空气中水分含量超过80%,萌发率会提升,当湿度条件降低到70%以下时,孢子菌丝停止生长。因此,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时,连续降雨时间超过3d、田间湿度条件较高,病毒感染、传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4.田间管理不规范。田间管理不规范,如大田地势低洼、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土质粘重、浇水数量或次数过多等问题,都是引发赤霉病大规模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施肥管理工作中,如果氮肥施加比重过高、使用时期较晚,将会使得群体密度增加,空气水分含量提升。小麦种植时间、密度、光照等田间管理的合理性,也对赤霉病菌的侵害程度与传染范围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成熟后因天气原因不能及时收割、晾晒、翻地,将会造成病害持续性蔓延,导致遗留大量的病残体和菌源。
  二、综合防治实践对策及其应用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1)对抗病品种进行筛选。现阶段,小麦种植品种中没有完全免疫赤霉病菌的种类,因此,技术人员通常会结合区域种植环境、规模、效益等条件,选择抗性较高的种植品种,通过优选优育,提升预防效果。
  (2)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安徽地区的半冬性小麦种植时间通常选择十月上旬,在进行种植时,种植单位、散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适当提前进行播种,将扬花期提早,尽量避免赤霉病的高发期,增强小麦产量。
  (3)保证深耕,降低菌源残留。为有效消灭赤霉病传染源,对前茬作物残留的秸秆、根茎进行粉碎并通过深耕进行掩埋。在施肥的过程中,合理配比磷肥、钾肥与氮肥的比例,保证小麦长势健壮。注意排水之后的灌溉工作,避免麦田中的水分过多,湿度过大。及时去除田间杂草,避免麦田郁闭度大。
  2.化学技术。现阶段,小麦种植中赤霉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以农业技术为主,化学、生物技术为辅的。在药剂防治的过程中,应注重两个时期:第一是加强播种期的预防管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化学处理,将50kg的种子与多菌灵100g(50%)或甲基托布津60~80g(70%)的药剂进行拌合;第二个阶段是小麦扬花期,采用雨前预防与雨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果扬花期处于温度较高的时期,且出现连续降雨预报,应在雨前进行化学防治;如果没有在下雨时喷洒药剂,下雨后应该及时补药。在小麦灌浆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且小麦扬花不整齐,则应在7d后再次用药。在田间喷洒20~28%含量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如果需要进行补喷,可以适当添加苯醚甲环唑500倍液、戊唑醇1000倍液等,保证防治效果。
  3.生物技术。当前阶段,为保证小麦种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将其作为赤霉病防治的重要开发方向。具体来讲,生物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利用,对病害进行针对性防治,提升植物抗病性,控制病原物的一种生物手段。此外,除了深入研究生物技术、农业与化学防治技术外,地方农业部门还应依托科技手段,对综合防治理念、先进技术等进行宣传,提升种植单位、个体的防治意识,从源头把控赤霉病的发生与传染。
  三、结语
  赤霉病的侵染可能会发生在小麦种植的各个阶段,其中田间穗腐的危害最高,发病的小麦不仅会出现减产问题,染病的小麥也无法使用,极大的损害了种植单位、种植户的效益。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条件、田间管理、小麦抗病性及菌源等因素,在防治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结合发病原因,进行预防管理与综合防治,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控制病害影响范围,为小麦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书芳,朱德慧.宿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探讨[J].现代农药,2019,18(3).
  [2]张广文.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1).
  [3]谢杰,史秀峰,杜斌,etal.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9(4).
  作者简介:张晓燕(1968-)女,汉族,安徽临泉人,临泉县黄岭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艺师,大专,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28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