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课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些年全国各地高校逐步深化校企合作,相继研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然而,如何找准协同育人模式下各方的利益冲突,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设计,化解相关冲突,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我们深思。
一、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主要利益冲突
校企协同育人属于一种多方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关乎企业、高校、学生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由于自身属性及运行方式上的差异,各利益方在实际利益需求方面会呈现出一定的冲突,这对校企协同育人活动正常开展、深入合作形成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1)经济利益冲突。企业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社会组织,与高校之间开展合作会对其正常生产活动形成一定影响。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安排需要依据课程先后性、学期学时安排确定,企业生产则主要受到生产任务、原料供给、实际销量以及设备检修等因素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成为了影响协同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2)教学条件冲突。在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在教学条件因素方面所展现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合理规划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在合理安排教学场地的同时兼顾企业生产,力求授课与生产互不影响。然而,企业需要充分组织好生产所需的车间、岗位以及设备等元素之后才能为教育提供服务,因此教学条件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很难满足高校对教学稳定性和延续性方面的要求;(3)就业期望冲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就业,而有些学生会由于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而放弃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则会由于对企业环境、待遇的不满,转投其它工作。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在无形之中对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造成浪费,削弱企业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后续合作的开展。
二、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对上文所述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利益冲突的缓解,要积极优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培养模式创新
对于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每年选拔部分学生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据“走出去,走回来,理实融合,学用相助”的教育改革思路,采用“五学期学校+一学期校企+一学期企校+一学期企业”的教学顺序。前五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学科基础课程;第六学期前半段在校继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后半段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七学期在企业开展职业素养培训、现场操作以及管理实践,后半段回学校开展专业知识拓展学习;第八学期则在企业学习综合业务,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实践准备。
(二)构建课程体系
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拥有一套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目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这也给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较之以往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優化课程体系创新建设,培养学生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各教育平台深度融合
为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高校需要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针对学生实习、实训室建设、合作办学、课题研究以及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促进校企资源的有效共享,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打造校企协同合作的综合性教育平台。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套开设。为引导学生将理论课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课形成深度融合,需要对二者进行配套设计;②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要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使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开展。比如,为了培养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设计一些具有良好关联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企业管理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产品设计大赛等;③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融合。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促进对校内外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第一、第二(校内)以及第三(校外)课堂的深度融合。就我国各地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主要体现在合作办学与学生实习等方面,需要对校企合作领域进行积极拓展,加深合作的层次与深度;④联合企业开展创新实训活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创新实训室,组织学生与企业职工一同调研当地市场需求,教师走向实训室与企业业务骨干之间交流行业前沿知识,企业骨干则走进校园与师生一起努力开发新型产品,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对学生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四)递进式实训体系
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要依据企业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训活动,构建起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分步递进模式的实训体系。而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充分展现实训基地所应有的作用,促进校内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顶岗实习之间的融合,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要实现紧密沟通与协调;②对每一阶段实习岗位的设置都要体现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特征,创建一种分阶段式的实训模式,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形成助力。
(五)培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重视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依据“专兼并重”的思维构建起一支现代化教育团队。①构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制度。每一学期委派一两名教师前往企业挂职,促进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②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与学历提升机制,促进校内师资整体素质与结构的完善化发展;③优化教师外聘制度。面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出行业导师的效用,外聘部分行业导师,承担实践教学、专题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④加强多元化导师组培育模式。以协同创新为主要原则,积极促进校内与校外导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一般性理论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负责,而实践教学则主要由行业导师负责。实习实训过程由行业导师进行指导,而校内教师负责其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该以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主体,由校内与行业导师共同完成指导任务。最后,学生在各学习环节的成绩按照预定方式由校内及校外导师共同评定。 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研究方向
随着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深入,将会呈现出各种问题,影响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然而,对协同育人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研究。就研究方式层面来说,需要提倡实证研究,让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实现由经验走向科学,而在实际研究主题与内容方面,应该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分析: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学等相关理论是协同育人平台为基础所形成的理论背景,协同育人理念要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的教育生产力理论、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理念以及教育价值理论。而提出协同育人理念的主要现实依据则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所呈现的发展性与多样性。校企协同理念提倡:利用校企之间的充分联合,积极调和高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间的关系,展现出“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思想,让大学教育不仅体现出对理论知识的渗透,同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利用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融合。因此,虽然高校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依据,但若想建立起具有良好稳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投入大量教育工作,比如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等。要扎实强化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研究,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属于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点,需要深化“双元制”研究,也就是重点关注对校地互动与校企协同的研究。曾经有学者提出:校地互动属于我国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全新思路与战略措施,对校地互动与深度融合的研究,是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性需求,同时也是未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平衡点。因此,针对协同育人机制加以研究,继而寻求各方有效融合与共赢的平衡点,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属于高校需要积极研究的核心课题。
(三)人才培养规律
高校在開展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规律,而在协同育人理念的引导下所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同样具备一定规律性,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在协同育人环境之下,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课程建设、教学与师资条件建设、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怎样的普适性规律?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具有哪些异同之处?在协同育人模式之下高校与企业都发挥着何种作用、处于何种地位?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之间具有何种内部联系?在协同育人条件之下的学生心里特征、学习模式以及成长规律等。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之下,对其相关规律性的研究,属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四)质量保证体系
高校方面若想保证协同育人呈现出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构建起具有完善化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而该体系应该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政策保障以及条件保障等组成部分。就全国各地高校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都建立起一定的质量保证体系,但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成熟体系。出于各地方高校所具备的区域性特征及特殊性,在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其相应质量保证体系也要凸显出其特色,具备非常强的针对性与特殊性,而在这种差异之中却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共性与一般规律。所以,针对协同育人相应质量保障体系所进行的研究,一方面要分析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特殊性。
(五)政策法规问题
为保证校企协同育人进程的有效推进,真正促成合作共赢的目标,当地政府部分需要加强引导,积极出台适应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发展的政策性法规。然而,目前各地政府关于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等方面所推行的政策仍然不够完善,虽然在协同创新上进行了一定的引导(比如高校与企业科研创新、技术转让等方面),但是在协同育人层面上所推行的政策则少之又少。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有关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于深化现代高校发展,推动协同育人模式推广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共同研究的重点课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更高的重视,在其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化合作效果,创造出更为优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袁辉勇,曾翰颖,戴经国.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6):162-163.
[2] 周枫林,廖海洋,余江鸿,孙晓.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4):16-18.
[3] 王要令,王耀民.“新工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化工时刊,2019,33(05):42-45.
[4] 冯英华,周泽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研究——基于47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证调研[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6):55-62.
[5] 吕小艳,张正淳,蓝陶,曾东强.提升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16):67-70.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度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ZL20181127。
作者简介:赵小锋(1981- ),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党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