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跨校区培训及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跨校区办学是当前多数高校面临的瓶颈问题。以超星学习通移动APP及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针对跨校区培训及教学的实际难题,应用移动终端的方式进行远程培训与教学研究,为实现跨校区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形成移动化培训及教学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移动终端;跨校区办学;远程互动
  当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普遍扩大,多数高校拥有两个以上的校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跨校区办学也凸显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各个校区之间在培训和教学方面较难共享成果。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解决跨校区办学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满足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是高校信息化工作部门应当重视的问题。
  从远程互动、资源共享以及节约办学成本的角度出发,利用研究团队的力量,依托移动学习工具,从技术上对我校现有的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完善,打造成为适合移动培训,移动教学的课程,探索移动培训及教学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以点带面,为跨校区协同教学提供先行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减少不同校区同一工作的重复工作量及其它投入,满足跨校区之间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一、学校教学资源设施配备
  西南石油大学拥有成都和南充两个校区。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学校已具备构建移动化培训和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校投入2000万建成了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校区之间有带宽1G的高速专网;数字化校园初具规模;完成超星“一平三端”整体构架的建设,混合式的教学正在兴起。
  二、总体路线
  本研究一方面对我校的移动学习应用软件进行推广,以及对平台进行技术维护。另一方面,通过调研,选取《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二次开发,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移动学习终端的方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最后在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平台进行MOOC的教学尝试,总结教学经验,从教的角度指导以后课程的建设。
  三、移动学习工具选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日益普及,为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便捷工具。经过调研和反复比对,最终选取了超星“学习通”APP作為移动学习工具。超星“学习通”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数据互连、互通,为移动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性。
  四、基于移动学习终端跨校区教学实践
  本研究通过《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开放课程的制作与在线运维,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达到跨校区培训及教学实践。
  (一)在线开放课程制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所有网络课程架构和授课视频进行全部重新制作。主要网络课程架构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课程章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教学安排、参考教材、教学资源等;授课视频采用微课适合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注重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教学。
  (二)跨校区远程互动教学系统的构建
  为了切实改善两地办学的实际困难,改善师资短缺问题、共享优质课堂资源,本研究采用“教学活动直播+远程移动终端互动”的方案进行跨校区教学。
  (1)教学活动直播
  为了兼顾课堂的沉浸性问题和教学视频信号传输质量问题,在成都校区和南充校区分别配备专线,部署校内专用直播平台。在南充校区选择固定教室作为视频信号接收终端,日常的课程教学能通过成都校区的摄像机镜头和音频采集设备将信号传送至校内直播平台系统,再接入视频直播服务器,即可完成教学活动的直播。教师在固定时间发起教学活动的直播,同时在南充校区组织学生在固定教师观看直播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活动直播,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远程移动终端互动
  为了实现远程教学互动,利用超星“学习通”移动端接入直播课堂,实现远程教学的交互功能。在教学活动直播的同时,借助“学习通”发起课堂签到、课堂讨论、课堂投票、小组活动、评分等互动活动。由于学习通的不受空间局限性,可较好地实现远程的教学互动,并可在直播结束后便于进行教学统计。学习通的签到功能尤其是二维码签到功能可实现学生的精准签到;课堂投票功能则可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的课前预习情况,在直播课堂发起投票,可以助力激活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三)在线开放课程运维
  利用西南石油大学课程中心(超星泛雅)平台,将《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进行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运维,借助“学银在线”平台面向成都校区学生、南充校区学生和社会用户三个不同的学习群体,分别开设本地教学班、远程教学班和网络教学班。其中,南充校区远程教学班作为实验班,成都校区本地教学班和社会用户网络教学班作为对比班。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纯网络教学和纯线下教学三种不同的运维模式。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并设置不同的成绩权重组成结构。
  五、学习效果分析
  (一)调查手段
  本研究在2018年秋季学期和2019年春季学期分别利用“学银在线”平台进行开课,分别开课两个周期。为了对该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体分析,分别面向实验班和对比班发布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000余份。为保证答卷的真实性,本次问卷是匿名方式。
  (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发现本课程的社会学生分别来自理工、文科、艺术等不同的学科,学生专业分布较广泛,所以对《数字摄影及数据与艺术》网络在线课程的评价结果较为中肯和真实。
  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中,认为“非常好”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61.17%和57.48%;认为“一般”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40.16%和35.92%;认为“较差”和“非常差”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1.58%和2.91%。   对于在线活动(拍照签到活动、讨论等)的态度方面,实验班有55.91%的学生选择“非常有趣、很愿意参加”;有40.94%的学生选择“有时间就偶尔参加一下”;有2.36%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被打扰、不太愿意参加”;仅有0.79%的学生选择“拒绝参加、纯属浪费时间”;结果证明,实验班中95%以上的学生对在线互动活动持认可的态度。
  对老师在线辅助学习情况的评价方面,认为“非常好、会及时发布或回复我需要的内容”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52.76%和55.34%;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我的学习”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39.37%和40.78%(二者基本持平);认为“一般、不能及时回复我的提问”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6.3%和3.88%(实验班大于对比班);认为“非常不合格”的,仅有2名实验班学生。说明在老师在线辅助学习方面,实验班学生的期望值略大于对比班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学生对老师在线答疑方面的需求更高。
  对于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对摄影技术提升有实质性的帮助方面,认为“对我的摄影技术非常有帮助”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62.14%和53.54%(实验班大于对比班);认为“一般,对我的摄影技术有一些帮助”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39.37%和35.92(二者基本持平);认为“不够实用,对我的摄影技术提升帮助不大”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分别为1.94%和6.3%(对比班大于实验班);认为“没有任何帮助”的,仅有1名对比班学生。通过两个版本的数据分析,实验班中90%以上的學生认为本课程可以提升摄影技术,比例略高于对比班学生。
  对于《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这门课程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的评价方面(本题仅针对实验班和纯线上学习对比班发布),认为“线上线下知识相互补充、混合式学习效率很高”的学生有63.11%;为“混合式学习形式好、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的学生有25.24%;认为“不太喜欢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更喜欢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学生有10.68%;为“非常反感混合式学习”的仅有0.97%。
  通过对比作业、考试和讨论、课堂互动等多项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班多数对教师讲解和教学内容设计评价较高、对比班则相对较低;实验班对教师讲解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一些。总体结果证明,基于“学习通”移动终端的跨校区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纯线上教学和纯线下教学。
  六、实践总结
  研究立足于 “学习通”移动APP及远程跨校区直播培训和教学,在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以及南充校区之间开展移动化培训及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形成移动化培训及教学的应用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提供环境保障,技术支持和评价服务
  依托移动培训与教学体系,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着“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培养人才模式转变。
  (二)通过移动教学支撑系统的构建为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搭建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满堂灌的现状
  研究了不同的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特点,即: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态的形成过程,促使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及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研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实现了教学和学习的个性化。
  (三)给学生提供方便易用的学习空间,进行高校内泛在学习的实践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原来封闭于校园的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过渡,研究教育教学的开放的和连续性的问题。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研究衡量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指标。通过一个合适的应用系统基础平台,研究、实验、完善、增强这个平台服务功能。整合教育资源,使其更加合理的配置与共享,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四)完成对教育资源及其运用规律的认识、研究和应用研究
  本研究解决了三个层面问题:一是研究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配置问题,解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在开放式教育过程中,把封闭的课堂直接打开并融入社会之中。学生不仅直接获取来自社会最前沿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投入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自强自力。二是研究了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问题,解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到一种师生交互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下,将改变过去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创造一个诱发学生思考、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三是研究了个性教学资源的配置问题,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针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学生,配置不同的教学资源,甚至是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使这些学生的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沛琳,董增,徐礼生,等.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信息化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9(06):118-120.
  [2] 张成龙,何鸣皋,郭磊,等.跨校区网络直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12):54-58.
  [3] 刘翔,朱翠娥.网络直播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29-32.
  [4] 刘鹏图.中山大学跨校区网络教学支撑技术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20-34.
  [5] 黄锋.基于MOOC 与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6):90-93.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第二批)超星公司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1802-C04。
  作者简介:梁照(1983-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实验师,西南石油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张桂力(1983- ),男,汉族,四川攀枝花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余英龙(1988.05- ), 男,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实验师,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未来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