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精准资助中大学生失信行为心理成因及对策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表现的失信行为既对精准资助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失信行为现象,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精准资助;大学生;失信行为;心理成因;对策
  大学生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申请失信、资金使用失信、借贷还贷失信等方面,既对精准资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失教育公平公正,又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现针对这种现象常见的具体表现进行心理成因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改善大学生在精准资助中的失信行为。
  一、大学生失信行为具体表现
  (一)申请失信
  大学生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失信行为表现之一为申请失信。国家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的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使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只要能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大多数都能顺利获得资助金。因此,部分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为了能够成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进而获得资助金,通常会通过提供虚假的申请材料来进行申请,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比如拉票来达到目标,其行为存在严重失信。
  (二)資金使用失信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资助金主要用于解决大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学习生活基本费用等,然而部分大学生获得资助金后,并未将其用于缴纳学费和住宿费、支付日常基本生活费用等正当途径上,而是隐瞒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肆意挥霍,用于吃喝玩乐上,少数学生出现进出高档餐厅吃饭,购买名牌衣服、电子产品和化妆品,与朋友聚会娱乐,甚至外出旅游等行为,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严重失信行为。
  (三)借贷还贷失信
  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同样存在失信行为。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具有申请简单、免担保免抵押和零利息等特点,有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甚至高端消费,即使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仍然凭借虚假的申请材料成功申请并获得助学贷款,少数学生甚至瞒着家长偷偷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借贷中存在失信行为。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还不起、助学贷款利息低、恶意拖欠等各种原因而出现贷款拖欠不还的情况,在还贷中同样存在严重失信行为。
  二、大学生失信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一)无知心理
  大学生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表现出失信行为,无知心理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失信者由于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失信。比如,部分学生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由于并不了解真实情况,按照父母的建议或自己的想法任意填写,导致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家庭成员年收入和家庭总年收入等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还有,部分学生对归还国家助学贷款持有的态度是“看自己将来的经济状况再决定”,而不知道银行会将逾期不还款的借款人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以上情况均表示,大学生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表现出失信行为是由其无知心理造成的。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失信行为的原因之一。从众心理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失信行为,正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看到其他申请者提供了虚假证明材料,或者在班级评议过程中进行不正当拉票,认为自己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机会被认定为贫困生、获得资助金。因此,即便清楚这样的行为不诚信,内心并不认可,但在周围同学的不良影响下,仍然做出了同样的失信举动,表现出失信行为。
  (三)侥幸心理
  大学生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表现出失信行为,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贫困生认定,进而获得资助金或者相关荣誉。最近几年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基本上学生能够提供贫困证明材料,都可以顺利获得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在内的资助金。由于助学金是无偿获得,受金钱利益的诱惑,学生不惜冒着被批评教育甚至处罚的危险,抱着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通过办理虚假的证明材料以此进行申请。另外,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其参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该项奖励同时带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两种性质,相对于国家助学金和其他助学金来说,更具有吸引力。部分家境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达到参评条件,抱着侥幸心态,通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来获得贫困生身份,进而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参评资格。
  (四)吃亏心理
  在精准资助工作中,部分大学生看到身边家庭并不困难的同学通过不正当手段被认定为贫困生或获得资助金,而自己的经济情况与对方相差无几却没有争取贫困生身份或获取资助金,从而产生了吃亏心理。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经济条件差不多,周围少数同学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或不正当手段拉票获得资助金而自己没有获得的学生身上,当他们发现这些同学并没有因为提供不实证明材料而受到惩罚,反而成功获得资助时,认为不公平不公正,进而产生吃亏心理。这种心理容易导致更多的学生采取同样的不正当方式来获得成功,从而加入到失信者行列中。
  (五)虚荣心理
  身处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网上不正常消费观的影响,存在着追求物质享受而过度消费的现象。这个群体认为趁着年轻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投资,要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也要玩得好,归根到底是虚荣心在作祟,想通过外在的包装让自己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有面子”。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供基本日常开销,本人又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等正当途径赚钱,根本无力承担其高端消费。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高消费需求,少数学生把目光放到了资助金上面,寄希望于无偿获得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即使家境并不困难,仍然通过不正当方式争取和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助学金,其行为构成了严重失信。
  三、大学生失信行为对策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心理教育
  大学生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表现出失信行为,主要是他们对于诚信在心理上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因此首先必须加强诚信心理教育。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使其具備一定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克服无知、从众、侥幸、虚荣等不良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另外,高校应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业课程为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有机结合,将心理教育深入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等可通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失信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诚信心理教育,加强日常思想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习惯和品性的养成和保持非常重要,要想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诚信并做到人人讲诚信,就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学校应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社会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传播诚信文化,宣传诚信典型,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家庭也应重视诚信教育,既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也要加强对小孩行为的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和惩戒其失信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诚信环境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改善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现象。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
  对于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批评和教育来进行约束,少数高校辅以无关痛痒的惩戒手段。而随着失信行为的越来越普遍,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强制约束才能让大学生对诚信产生敬畏心理,从而改善失信现象。国家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对严重的失信行为,在升学、就业、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高校则可以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和失信行为,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申请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等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制度
  大学生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能够通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而被认定为贫困生、获得资助金,正是因为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让学生“有机可乘”,因此要杜绝学生的失信行为,就必须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制度。首先要严格评审制度,评审成员在评审时不能仅以申请材料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要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贫困程度、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平均收入中所处的档次、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情况等综合考虑进行评定。另外,必须成立学院评议工作组、年级或班级评议小组,严格按照评议流程进行评审,防止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资助金。其次要建立资助金跟踪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资助金监督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滥用资助金的情况。最后要加强对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对其在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必须严肃处理,避免出现因为工作人员不认真不负责而导致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金而真正的贫困生却没有拿到资助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剑富,韩岳丰.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79-84.
  [2] 张小娟,孙邦华,王聪颖,梁尔铭.新中国成立70年学生资助国家政策的演变[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56-60.
  [3] 范先佐,唐斌,郭清扬.70年学生资助工作的系统回顾与经验总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05):01-15.
  [4] 财政部,教育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7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J].教育财会研究,2017,28(05):10-13.
  [5]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8):127-128.
  [7] 王毅博,贠晨曦,刘佳怡.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7):119-123.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9年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课题“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大学生失信行为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XY2018016。
  作者简介:黄春晖(1989-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