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畏难情绪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有效学习的关键,然而畏难情绪却是一道拦路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畏难情绪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摆脱并克服这种消极情绪,建立自信和培养坚强的毅力,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关键词】畏难情绪 家庭 教师 摆脱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27-02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班级中有部分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困难加大,出现了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并且这种消极的力量会扩散并影响身边的孩子。
畏难情绪对于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会过分依赖别人,尤其是家长和教师。久而久之,他们意志力薄弱,甚至会在学习方面产生了逃避的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人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分析:
1.家庭教育原因。
笔者对班级中有这种消极畏难情绪的孩子逐一做了多次家访,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原则的。只要自己能尽力做到的,就会竭尽所能,这是一种溺爱。并且这些家长只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对精神上的、道德上的、性格方面的,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康克清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学校,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响。”现如今,国家实行“就近上学”原则,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不过几百米,然而班中99%以上的孩子自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都是家长替他们把书包送到学校,放学后又早早在学校门口等候了。直到上四年级了,班级中还有70%以上的孩子是家长接送的。一个孩子的鞋带松了,却凭之任之,踩在鞋底下,等着回到家让父母给系好。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逐渐形成了对父母极度的依赖,遇到问题以“我不会”来搪塞和推卸。
2.学校教师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高。无形中,每个教师也都铆着劲,力争提高班级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大。低年级时,学生遇到的题目简单,孩子刚入学,对学习也抱有极大的新鲜感。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加大,需要多动脑,多思考的题目逐渐增多。学生做作业的速度有时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为了统一班级进度,教师会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催促学生。这样,对于动作慢,思维反应不够迅速的学生来说,就非常的紧张,越是紧张,他就越想不出题来,就越害怕。于是,就出现部分学生开始抄袭同学答案,或者直接等待老师的讲解。一两次地如愿以偿,使具有惰性的孩子走上了害怕动脑,懒于思考的学习之路。
综上所述,孩子在學习上的畏难情绪,是各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帮助学生摆脱畏难情绪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措施一:少代办,多放手,学会独立的担当
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所以,家长应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子女从小就帮着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避免让孩子产生娇惯和依赖的心理习惯,通过锻炼获得克服困难的自信和毅力。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做到坚持原则,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经常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即使是失败了,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坚强的性格就在父母制造的种种艰难中培养起来了。
措施二:少批评,多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成功感,让他体验到战胜困难的快乐!在生活中体验,例如:爬山活动,在半山腰往往是身体机能到了临界点的时候,孩子打算放弃时要不断给以鼓励,等爬到山顶后,引导孩子体会在山下看不到的美丽风景的心情,让他体会在克服困难而后达到目标的那种成就感。笔者在班级中所采取的就是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方法。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学生确立小而近的奋斗目标,比如当学生遇到不会做,或一时想不到答案的题目是,教师提示学生依靠工具书查找题目答案。当学生有所获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给以自信。当然,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后,教师、家长就可奖励孩子,如看一会电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玩半小时游戏等。
措施三:少迁就,多坚持,获得坚强的意志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能给学生轻松获得答案的“迁就”,更不可马上给予解答,而应该指导他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探索答案。所以,在学校老师处,让学生没有理由来逃避学习任务。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逐渐迈出了可喜的步子,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了做事能动动脑筋,坚持一下的习惯,克服了畏难情绪。
“为他人之不敢为!”方能独树一帜。当今社会,只有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才是佼佼者。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力,只有从小开始锻炼,磨练孩子的心性,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铺就真正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