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社团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团是指由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社团有别于班级、年级和学院,具有管理自主性强、学生来源多元化、行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强等特点,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渠道。文章从大学社团的特点与分类、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以及利用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三个方面探究高校社团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社团兼具学习性、自由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其主要性质分为专业社团和综合社团。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正因为如此,利用社团等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逐渐兴起,以期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枯燥和呆板,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将书本内容付诸实践。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思想自由性强、矛盾性、心理承受能力较有限的特点也决定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模式作为补充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文章提出了管理队伍建设、寻找课堂与活动的结合点和增强社团传承性三个利用社团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社团的特点与分类
  《教育大辞典》中把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与一般社团相比,学生社团特别是高校社团具有更强的学习性特点,通过兴趣和爱好聚集参与者,而它的作用不仅停留于娱乐。由于高校的教育性本质,社团也自然而然地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学习性,只是学习内容有别于课堂上的书本知,可以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这也是高校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重要方面。首先,社团由拥有相似兴趣或需求的学生自愿加入并形成的集体,多为跨年级和跨专业的人群构成,因此社团参与者有了更宽和更具多样性的朋辈学习资源。其次,社团活动多为自主自发,在学习方法上也以参与、合作、讨论居多,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为主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更高。
  社团的自由性体现在其组织和活动等多个方面,高校的学生社团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的成立和活动开展需要受到校纪校规的约束,以保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但其高度自由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种自由的属性是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保证社团活力的源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和组织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锻炼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学习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发掘自身潜力,也带动参与活动的非社团成员,加强了学社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丰富校园生活。
  高校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既包括其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也包括种类和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在人员构成多样性方面,同一个社团由来自不同年龄、专业和背景的学生组成,打破了学院、年级和专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高度多元化的集体。同时,高校学社社团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社团,辩论、科研等学术类社团,也有志愿服务等义工类社团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我国的学生社团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已发逐渐展成为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兴趣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组織,种类也愈发多样。根据标准不同,社团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广义的社团可以根据性质分为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体育社团等。学生社团则可以根据社团的成立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细分为专业社团和综合社团,专业社团的主旨与活动内容与学校的学习内容衔接较为紧密,学术性更强,如文学社团、科技社团等。而综合社团的活动内容更加宽泛,与学术内容的衔接稍差于专业社团,这类的社团主要有体育类社团、魔术社团和各种趣味活动为主的社团等。专业和综合社团都是根据学生兴趣成立的,都是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有效补充,因此也并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
  二、利用社团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早期关于社团的研究包括社团的性质和分类,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物资支持和运行体制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如何设计社团的考核体系。还有部分学者研究社团的功能,如高校的社团文化极其德育功能;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以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出如何通过社团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还有学生社团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学生社团与思政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单个学校为对象进行调研,分析社团与团学工作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功能,这种研究的数量不多,并且由于单一学校的特殊性,其调查结果和建议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部分的研究以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为主,辅以抽样调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还有通过社团活动来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难以及两者相结合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学者探究社团、社团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多数都以社团的特点或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为主,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探究利用学生社团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自我意识强、思想自由开放、矛盾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特点,大学时期学生自我评价的水平不断提高,能够逐渐形成辩证看待自己的能力,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更加深刻的评价,因此高校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意义重大,这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所在。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更加喜欢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乐于彰显自我,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挑战权威,这些都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另一方面也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大学生也是一个有着较强矛盾性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乐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拥有积极、正面的思想和态度。但当面对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难以做出抉择,或者是更倾向于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有部分大学生强调个人,凡是以自己利益为优先,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忽视长远的目标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此外,社会的迅速发展也给这一时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和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面对学业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带来的压力等都容易令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背负了很大的思想包袱,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来自朋辈的压力。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同学就会爆发出抑郁、焦虑、偏执、敏感、强迫症等心理症状,因此高校亟需调整教育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特点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而这并不能仅通过思政课堂和一对一的指导帮扶来解决。   三、利用社团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传统的思政教育都是以教师在思政课的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课后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和实践,并且很长时间以来,这种模式占据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部分。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思政课程内容设置比较丰富、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广,但从近年来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来看,这些课程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很多课程和任课教师被边缘化、课堂抬头率低、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限等问题频频出现。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傳统的思政课堂辅以灵活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社团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强和思想自由开放的特点,也可以弥补传统的思政课堂所存在的刚性和死板的问题,围绕社团开展趣味性思政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中。从可行性的方面来看,课堂教育与社团活动都是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只要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引导,将价值引领代入社团活动,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从而使学校的育人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从管理队伍建设、寻找课堂与活动的结合点和增强社团传承性三个方面着手,发挥社团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抓手的作用。当前,多数高校由一名至两名教师兼职负责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全部社团,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对全校所有学生社团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多数高校的社团运行实际上多由学校内部学生会或者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负责,而实际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很大程度上是每个社团内部成员自行决定和组织实施的。但学生社团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很少会想到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导致大多数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强于内涵。如果为社团配备任课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作为导师,每学期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有所了解和指导跟踪,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中的理论和内涵,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朝理想信念的方向引导,将思政内容融入社团日常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但导师制并不意味着破坏社团的特点和干扰社团活动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只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提供建议和指导,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实现自我教育,逐渐做到教育的知行合一,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纯在校内组织的思政系列活动时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后,由导师引导学生探索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或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跟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形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最后,社团的传承性不仅是社团存在的连续性,更应该在学校层面的管理和活动的开展方面有传承性,也就是说社团的第二课堂角色不是一次性的和临时的,而应该是与思政教学长期紧密配合的。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流动性可能较大,因此学校的管理和指导配备的指导教师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指导教师能够更加熟悉自己所负责的社团,在利用社团实现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帮助社团形成和发扬自己的特色。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途径充分利用社团的资源和特性,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使第二课堂成为高校实现价值引领的抓手,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艾红玲.基于学生社团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04):66-67.
  [2] 陈琳琳.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建设[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6):42-43.
  [3] 樊明光.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功用分析[J].商情,2014(21):2.
  [4] 何淑娟.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及实现研究[J].才智,2017(09):158-159.
  [5] 文艺,文彧.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阵地[J].明日风尚,2017(10).
  [6] 许会娟.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社团互动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7):63-65.
  [7] 袁亮.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174-175.
  [8] 郑溜.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6):123-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38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