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梯度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曲夫 刘友金

  摘要: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中部六省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自身本土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省区相对东南沿海不同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确定各省区对应不同发速地区所需要重点承接的产业。同时,针对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更好地承接东南沿海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梯度;优势产业;重点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071-05
  
  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对一个国家内部而言,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在美国学者费农(RaymondVernon)等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日本学者赤松要(Kan-8,me Akamatsu)的“雁行发展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创新活动诸如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方法等的产生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这些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会由高梯度地区逐步一级级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我国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制定的“七五”、“八五”计划,总体上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实行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九五”后期与“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规模出现,中部地区必须做好准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机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中部六省(本文指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在承接转移中首先要科学选择与精心培育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能促进本地可持续发展的、与本地产业有着高关联度的优势产业。目前很多学者使用产业梯度系数来研究此类问题。计永超(2010)以安徽省为实证案例,采用产业梯度系数研究了安徽省产业发展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贺清云等(2010)在产业梯度系数的基础上,确定中部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再从中选择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但这些研究侧重于对中部省区自身的产业及其梯度系数,并把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事实上,东南沿海地区本身是有很大区域差异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向内地转移的产业各有不同,因而有必要研究各省对沿海不同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因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分析各省自身本土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各省根据其相对东南沿海不同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和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各省对应不同发达地区所需要承接的重点产业。
  
  一、中部六省分行业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产业梯度系数表示一个地区某产业处于产业梯度的层级,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一个是创新因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综合表示,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另一个是产业集中因子。即专业化生产程度,用区位商来表示。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少等因素与全国同行业的比较。具体公式为:
  Iij=Qij×Lij (1)
  式中:I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具体见2),Lij为i地区j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具体见3)。
  Qij=Gij/Pij (2)
  式中: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Gij为i地区j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中的比重,Pj为全国j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中的比重。
  Lij=Dij/Rij (3)
  式中:Lij为i地区j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Dij为i地区j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同行业增加值中的比重。Rij为i地区j产业从业人员在全国同行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我们设定中部六省区主要承接长三角(沪江浙三省市)、珠三角(广东省)和京津地区的工业转移,因此有必要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及中部六省主要工业的产业梯度系数进行测算和对比,根据公式和相关统计年鉴我们不难获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和中部六省主要工业的产业梯度系数(见表1)。
  
  二、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中部六省优势产业确定
  
  产业梯度系数表达的是一地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即一地某产业相对全国该产业平均水平的比值。一般而言,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产业为该地区的生产专门化部门。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的产业可以定为某地的优势产业,根据表1可得出中部六省各自的优势产业(表2)。
  各省的优势产业既是各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是有基础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而得以发展壮大为各省的支柱产业,但能否成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同类产业,还取决于该产业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否也是优势产业,是否具有转移的实力,则仍然需要进一步比较东南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该产业的对比情况。
  
  三、与相对梯度系数匹配的中部六省重点承接的产业选择
  
  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的求解方法,我们引入对两个并列区域产业梯度进行比较的衡量标准,称之为某地区对另一地区的相对梯度系数,表示某地区的产业状况相对于另一地区的相应产业的优劣程度。具体公式为:
  Aikj=Uij/Ukj (4)
  式中:Aikj为i地区对k地区j产业的相对梯度系数,U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Ukj为k地区j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
  在中部各省的上述优势产业中,再根据相对梯度系数来确定应该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具体而言,分别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与中部各省的优势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将其产业梯度系数相比,得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

对各省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如果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具备向中部地区转移并可加强中部地区该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因而可确定为中部各省分别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承接的重点产业(见表3)o
  从表3可知,中部各省承接东南沿海转移的重点产业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饮食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劳动力、资源、能源依赖较强而附加值低、高污染的产业,如化纤、采矿、印刷等,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长期来看,这些产业对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将造成巨大压力。第二,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同构性,因而具有刚性竞争性。这将刺激中部各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可以预见。这种比投资环境、抢客商、争夺产业转移项目的恶性竞争将日趋白热化。
  
  四、中部地区有重点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基于产业梯度分析所得到的中部各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产业(表3),尚需结合各省实际情况,遵循国家与各省产业政策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在实际中确定符合各省省情的重点产业,采取措施,确保产业转移的良性推进,特别是中部承接的重点产业的顺利转移到位。
  1.中央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规划各地重点承接的产业
  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一种提高本地经济增长的捷径,因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力参与产业承接竞争。在中部各地区各种优惠条件的诱惑下,产业转移分散流向各地,形成产业转移“遍地开花”的重复建设的局面,这种分散的产业转移不能保证中部各省能承接到对自己最有效率的重点产业,即不能有效地发挥承接产业而带来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还容易形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同化的不合理布局。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制定全国科学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手段,发挥各地的优势,确定中部各省需要重点承接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产业有重点、有差别地进行转移,避免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与产业同构。
  2.东南沿海地区应树立“腾笼换鸟”的观念,促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转型期我国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即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形成所谓“行政区经济”。在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形成的GDP政绩考核与晋升体制的动机驱使下,东南沿海地区政府没有认识到本地产业升级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或虽有认识但不愿或无法顾及本地长远的产业发展战略,仍然不断出台一系列补贴、优惠等保护性短期政策措施,从而使得企业创新呈现惰性,产业升级被延缓,产业跨区转移被滞阻或锁定。东南沿海地区政府要打破这种“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应该认识到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升级与长远发展的必然规律,尽快跳出GDP政绩观的掣肘,转变思想,树立“腾笼换鸟”的观念,顺应自然经济发展规律,消除产业转移的滞阻作用,推动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3.中部地区应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有重点地承接产业转移
  (1)中部地区政府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与完善,吸引重点产业转移
  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应从“争项目,跑指标”等直接干预产业转移事务中摆脱出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筑巢引风”,通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方式,减弱东南沿海地区对原有产业的“留恋吸引”效应,实现产业转移与承接。首先,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加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大型沿江港口建设,并在城市公共设施、物流体系建设、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支持现有产业的发展。尤其应有意识地促进与可能承接的重点产业相匹配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完善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营造一个企业发展、个人创业宽松的环境,创造与迁入产业配套的系列企业,提高产业集聚效果,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衍生互动循环。
  (2)中部地区应实现本土产业结构在承接中升级,在升级中承接
  中部地区应该在区域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突出地方主导产业选择更具有地方特色。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各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桌赋,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引入不同的重点产业,按照国家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提出技术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市场机制驱动下引进与本土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在承接产业中得以升级和优化。进而在升级中推进重点产业的承接,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化水平,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发展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中部各地产业整体竞争力。
  4.中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I)创新跨区域税利共享机制,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合作与协调
  如前所述,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滞阻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东南沿海地方政府对企业税收利益的争夺以及企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进而千方百计慰留和滞阻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对此,中部地区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应积极与东南沿海地区沟通与协商,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提出愿意与东南沿海地方分享税利的创新措施,把产业转移带来的利税拿出一部分(可协商比例)与东南沿海地方政府分享。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迁出地政府与产业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缓解滞阻甚至乐于推动产业转移,毕竟既能促成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又能获得产业转移的红利,对东南沿海地区而言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事情。
  (2)加强中部各省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中部各省有序竞争
  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一种提高本地经济增长的捷径,因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力参与产业承接竞争。在中部各地区各种优惠条件的诱惑下,产业转移分散流向各地,形成产业转移“遍地开花”的重复建设的局面,容易再次形成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同化的不合理布局。面对这个混乱局面,除了依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词控与规划手段外,中部各省也应该加强区域协调,以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鼓励和促进各省能根据自身优势而有重点地承接所需要的产业,实现中部各省生产要素与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化组合,构建一个中部各省产业有差别发展和有序竞争的格局,避免资源浪费、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