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文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俞国 唐建
【内容摘要】当前,扬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是争创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客观要求。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论述了低碳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扬州市创新低碳文化模式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关 键 词】低碳经济 文化思考 扬州市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冯之浚和金涌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 、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1]。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这种观点可称之为“形态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阶段,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惊人的,在未来的20―30年内,中国的环境压力将会增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日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2]。
一、扬州发展低碳经济概述
扬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国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的要求,并从自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各项重大决策。去年下半年以来,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才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以及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低碳发展的理念。在《扬州市千亿元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绿色新能源产业率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投产和在建光伏产业及关联企业70余家,已建成唯一的”国家级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但我们也应看到,扬州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存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相关度高,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能源基本依靠外省调入,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消费以煤炭、火电为主,经济“高碳“特征明显;经济结构偏重型化,高能行业仍占据相当比重等问题和不足。
从扬州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够。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创新的总体思路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企业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创造与宣传、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上下功夫,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社会化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扬州构建低碳文化体系对策
哥本哈根世界气侯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已经称为我们经济转型和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也必将深入到我们的诸多领域,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不仅是扬州参与全球产业发展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以依靠低碳经济模式重新定位企业产品结构和战略发展是扬州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头戏。对于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正好帮助企业在后危机时代控制成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扬州企业实现现有产品结构的调整,由过去的投资拉动增长向依靠科技和核心竞争力的促进发展的道路靠拢。
1、创新观念,树立“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理念
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过程的转变、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措施,全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实现扬州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在扬州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尤其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以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带动全市经济转型。成立扬州市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则,制定低碳经济的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和正则,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金融体生活经验以及资本市场队环保、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低耗能的企业和项目有倾斜,要拿到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精魄性,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功能性消费模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应注重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顾问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3、构建企业文化的向度
所谓企业文化向度,是指倡导低碳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观念等,将企业低碳发展战略贯穿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低碳意识,构建企业低碳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动态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中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必然会改变全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乃至企业文化的走向。创新的企业文化向度能够帮助员工牢固树立强烈的低碳观念,主动积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企业低碳文化向度不仅能带来企业价值观的进步,还能为促进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家圆和价值支撑。企业领导人员要成为企业低碳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实践者,先进企业文化将极大提升低碳经济的软实力。
4、鼓励倡导低碳生活
在低碳文化的营造中,企业通过内部的简报,宣传低碳的重要性,让员工从心中认可低碳生活,在工作中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为做一个紧跟时代的低碳人士而自豪。
在全市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交通等“绿满扬州”创建活动。在家庭,倡导重拎布袋子、菜篮子,自觉选购节能家电、节能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推动垃圾分类,实行以水多用。在社区,发放环保科普读物,宣传绿色生活知识,开展社区碳汇林项目建设。
重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保护环境、低碳消费,从学生、从娃娃抓起,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
5、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
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要利用人们向注重健康 、安全消费的观念转变的时机,正确引导消费潮流,减少消费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提倡并崇尚绿色消费。减少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通过对低碳消费的拉动,引导绿色生产。在低碳消费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性消费,政府要制定有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如绿色信贷等,使企业尽量节约资源。
6、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青山隐隐水迢迢”、“绿杨城郭是扬州”。“水”和“绿”是扬州的两大特色。随着绿色交通的发展,水运的低碳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大运河将焕发新的时代青春。中国内河水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提倡低碳水运理念,发展"智能水运",走高效环保、技术创新的“低碳”之路。通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在提倡“低碳”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时机到来之际,唤起社会对大运河伟大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关注,保存已经濒临被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威胁的文化遗产,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尊严。
7、大力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要营造绿色企业文化,必须全面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处处体现绿色思想。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在全市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交通等“绿满扬州”创建活动。重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三、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科学决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社会消费的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需要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形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树立生态平等的基本价值理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在社会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准,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2]崔大鹏.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7-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6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