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菁

  【内容摘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高校辅导员则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有其特殊的内容要求。在当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具备,并且应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以便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
  【关 键 词】新形势 高校辅导员 职业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政治体制的改革,高校政治辅导员已逐渐成为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并且肩负着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身份与职责。除了需要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已逐渐从初期的单一性向符合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直接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可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状态好、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006年5月20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发展与培养、选聘与配备等做出了详尽规定。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正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建设,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在工作中严格自律,不断努力的总结新理论,掌握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新领域,以最佳状态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学生。
  此外,如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多为“90后”新一代大学生,面对这群既是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受益者,又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的“90后”,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思维活跃,认知能力强,但辨识能力弱;自尊心强,但合作意识淡薄;独立意识强,但集体观念淡化,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要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化,它积极促进了职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职业道德定义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
  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从业人员的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以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健康的品格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目的,从事的是以真心催化真情,以人性感染人格的心灵培育工作,那么理应在职业理想、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方面体现出高校辅导员所理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道德素质。诚实守信,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一角色定位以及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辅导员的工作信念,集中表现在对学生工作的渴望和投入上,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争创一流业绩的高度热情。当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时刻,辅导员都应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给与其关爱与支持,鼓励其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可见,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品味,以及高度的奉献精神。在奉献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到体现,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提升。
  (二)业务素质。勤于思考,锐意进取。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渊博的理论知识素养,并且还需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以便更加高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在工作中还应勤奋思考,积极进取,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彰显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感召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辅导员不愧为培养当今社会高素质大学生的引导者与主力军。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辅导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模式。在开展工作过程当中,要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的求知探索,勤思考,多观察,逐步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规律,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与主动性。
  (三)心理素质。正确定位,积极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辅导员已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当今高校的辅导员主体多为80后这个年轻群体,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较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大多数人并没有把辅导员当作一项长期与伟大的事业来开展,而是当作初涉社会的第一份谋生职业,或是日后分流到高校其他工作岗位的跳板与过渡岗。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是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的。因此,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且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过程中,克服倦怠思想,杜绝牢骚情绪,切实有效的成为学生心中的引导者。
  自我调控,乐观向上。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人整体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核心与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应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不仅要拥有开阔宽广的胸襟,耐心细致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还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不抛弃不放弃,克服种种苦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因此,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从事这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才能找其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四)个人修养素质。言行一致,稳重大方。这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在形象上的反映与要求。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文明的举止、恰当的衣着、精炼的语言等等。
  爱护学生,平等交流。这是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绝大多数学生进校时已超过18岁,已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如今的90后,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个性张扬,思维跳跃,渴望被尊重。所以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象热爱自己的事业一样爱护学生,承认其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切不可居高临下的以行政命令要求学生服从一切。所以,辅导员应以公平开放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平等交流,睿智的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促进,取得最大的进步。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当前各高校制定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大而空,并不能对辅导员的日常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应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以具体的行为准则为导向,使其便于操作,更加详实,在法律约束力的影响下遵守职业道德,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
  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反复完善,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制定合格的评估监督机制更有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与行为标准进行考核监督,激励先进,监督后进,通过监督考核细则来更好的规范辅导员的职业行为,对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让辅导员们真正体会到尽职工作所带来的回报与乐趣,使其自觉提高职业道德,并且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二)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开创团队拓展训练新思路。制定健全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对稳定辅导员事业,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实际特点,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开设学生工作这个更加细致的专业方向,为培养高校辅导员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保障,逐渐使辅导员岗位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可以毕业即从事的职业,这样便可以使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当中的各个方面,投入的更加深入,并且收获职业带来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辅导员的职业特点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旺盛的工作精力、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团队素质拓展训练便是锻炼团队整体活力,培养集体默契与凝聚力的一个良好平台。因此,我们可将团队拓展训练的理念与思路,运用到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上来,改善人际关系,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磨练毅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提升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大大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
  (三)优化环境,博采众长,塑造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如果想提升和塑造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其职业尊严,那么,首先应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来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认同。通过对辅导员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来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评价其工作业绩,积极提供晋升机会,优化外部环境,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文明和谐的行为举止,是一个优秀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养之一,这既能彰显自身的自信与魅力,又能体现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借鉴和弘扬中国历代优良师德传统,以自身实践和创造为基本立足点,采取辨证的态度去博采众长,将素质教育中的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2]任霞,乔雪琴.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建设[J].高教高职研究,2008(5).
  [3]王兴娥,赵永田.“80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及应付[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6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