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诗中有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初秋傍晚。空山雨霁,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山泉轻流石上;竹林丛中,隐隐传来浣女银铃般的喧笑声;莲花动处,正有渔船在缓缓穿行。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动人的“山居秋暝”之画啊!我们读其诗。仿佛在观其画。这正是此诗所以受到人们交口称誉的最主要原因,赢得了苏轼“诗中有画”的赞赏。
  那么,这幅“诗中画”的“画境”究竟美在何处呢?
  其一,这幅“诗中画”选择了最适于构成独特意境的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时间“晚”、季节“秋”。首句之“空”,点出了山间的空旷、幽远、寂静,此处极似世外桃源。可见“空山”既是写出客观地点,同时也暗喻作者主观之归隐心境,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雨水荡涤了空中的尘埃、大地的污浊,也洗去了夏秋之交的闷热,空气显得像冲洗过一般洁净新鲜。初秋的山中傍晚,使人格外感到秋高气爽、清新宁静。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时间和空间啊!
  其次。这幅“诗中画”捕取了八种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景物、人物: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舟。作者把这些天上的、地下的、动态的、静态的景物和人物,巧妙地加以艺术组合,从而和谐完美地绘制成~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独特画面。作者写景如画而又毫不着力,随意挥洒,显示了他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卓越才能。
  其三,这幅“诗中画”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是幅有声画。全诗境界的基调是幽静,但又静而不止,静中有动,富有较强的动态感。诗的中间两联,除第一句是无声静态外。其余三句均属有声动态。另外,作者在语序上也注意突出动态。如“清泉石上流”,按通常说法应是“清泉流石上”,现在先写“清泉石上”两种自然景物,最后再着力点出谓语动词“流”,这样就突出了“流”的动态。颈联把动态感强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结果提到“归浣女”和“下渔舟”这两个原因之前。也具有同样的作用。王维是一位音乐家,他对自然界中的音响有着特有的敏感。在这首诗中,诗人录下了空山中的美妙音响:叮咚的泉水声,银铃般的喧笑声,荷叶摇曳的沙沙声,行船的泼刺声,它们仿佛组成了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给这幅“诗中画”增添了无穷的生气。作者同时发挥了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艺术才能,使此诗成为一幅既有幽美的景色,又有动听的音响的有声“诗中画”。尤为可贵的是,诗中所有的“动”和声响,非但没有破坏全诗幽静的境界,相反却更衬托出“静”。这也许就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的妙用吧!这,是王维诗中以动写静的范例之一。
  其四,这幅“诗中画”色彩清淡。银白色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冲得泛白的石头,青翠欲滴的松树、竹子和荷叶,它们的色彩大多是白色和青色,基调为清淡,十分和谐一致。白色往往使人感到纯、高洁,青色则是令人感到舒畅、清新和宁静。可见上述色彩是创造此诗意境的重要手段。
  进而还应看到:由光明皎洁的月亮、高风亮节的青松、清洌洁净的泉水、坚硬泛白的山石、挺拔峻直的翠竹、纯真无邪的浣女、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所组成的这幅“诗中画”,具有高洁淳美的特点。这又正是诗人心目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人高洁情怀的生动写照。这种理想境界与现实的黑暗、官场的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同时也含蓄曲折地表现出自己超尘拔俗、洁身自好、决然归隐的思想。
  一般隐逸诗人的山水诗,极易把秋景写得凄清肃杀、悲凉感伤。而此诗却相反写出了秋天山间的勃勃生气。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活泼喜悦的心情,说明作者于宁静恬淡的心灵里,还潜藏着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暖流。
  总之,这幅“诗中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而这艺术美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美和理想境界之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61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