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文化遗产视野的城市文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建荣

   城市文化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座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一座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所具有的适应能力,而城市文化特色的存在则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生存优势。城市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外观上给人们以特有的文化形象;在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质。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局限于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培育一座具有文化魅力的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文化魅力城市的培育过程主要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发掘与认知、保持与维护、传承与弘扬、重塑与营造。
   世界上任何一座历史性城市,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有丰富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荟萃了文化遗产的精华。当今,我们需要对城市历史做出准确和可靠的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城市的发展历程获得深刻的了解,而且还在于对城市历史的解读能够给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顺利推进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缺乏对城市历史准确和可靠的解读,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过去,不可能恰当地把握现在,也不可能成功地走向未来。我们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首先就要深入发展和准确认知城市文化特征,真正体会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保持和弘扬这些特色和个性。历史悠久的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其全城依山而构,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有“山城”之称;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重庆雾多,又素有“雾都”称号。这些别称和美誉是重庆城市特色的客观表述和真实写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他们是重庆深厚历史积淀的的载体,是重庆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可以说,这是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很多专家在探讨重庆的传统文化时,经常会冠之以“巴渝文化”,实际上当代重庆人主体构成并非上古巴人嫡传后裔,仅在地缘上可称之为巴人之后。明末清初以来,重庆挟两江之利,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外来移民,重庆城市文化逐渐有新的特质,可以概括为移民文化和码头文化的混合体,这种文化具有尚武争雄、质朴务实、耿直仗义、豁达通脱等优点。当然这种文化也有他的劣处,在文化建设时就需要扬长避短。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众多留存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城市的文化要素,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地域文化的特色,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街区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重庆城市文化的特色,是重庆城市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展示出重庆传统的文化生活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城市建设者要认识到它作为重庆文化肌理的重要性,它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也是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市文化的传承在于自觉地保持和维护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条件、地域文化精神和城市功能定位,一个城市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形成文化特色和个性的基础。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因此应对构成城市文化特色的上述要素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形成协调有序的城市整体风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城市文化特色就必然会得到保持与维护。当人们路过或暂居一座城市,必然会探究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不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或是叶落归根的故人,令他们魂牵梦绕的正是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记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其中指出:“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可能造成整个世界的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历史地区能对维护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这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快速进程中,千城一面现象正越来越普遍,在世界范围内城市正在面临着“特色危机”。所以,我们倡导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和文化城市原生态的回归。磁器口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保护性修复就很好的体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磁器口历史街区内的建筑是巴渝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真实的传达了巴渝建筑的技术信息,是重庆历史的缩影。
   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弘扬,不但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也来源于市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还来源于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重庆朝天门位于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江面广阔,百舸争流;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行石阶沿山而上,气势极为雄伟。朝天门的名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空间,门可朝天,呈现了宽广的包容气度,而作为重要的历史地域,围绕朝天门的传说、故事众多,在这个意义上,朝天门既存在于重庆的历史文化中,还存在于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朝天门作为城市地标,他正是“地理的朝天门”与“文化的朝天门”的有机统一。
   城市文化特色如何重塑与营造?至今众说纷纭。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两个层面,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山水、绿地、建筑、道路、广场等形体语言所构成;内在素质则包括文明程度、精神风貌、经济活力等因素。以往对城市特色的研究,多从城市景观形象、建筑风格、地理环境、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虽然都能构成一定的城市文化特色,但是表达的只是外在的形式。过于依赖外在形式,容易流于表面文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只有外在形式与内在素质和谐统一才能凸显城市特色的本质。因此,城市文化特色即指城市的景观外貌,更指城市的精神风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遗存,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遗产,有利于进一步理清城市发展的思路,增添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加以创新,塑造融历史辉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高雅而独特的城市形象。只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保护好城市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才能创造出城市恒久的文化魅力。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与营造既要符合实际,符合当地的社情民意,在当地具体环境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要兼顾社会各方的利益,照顾不同人群的诉求,考虑社会公平,使广大市民喜闻乐见。不应以单纯的技术性蓝图和笼统的规划指标,掩盖城市文化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多方文化诉求。城市是大众的城市,属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与营造要得到市民的积极认同、支持和参与。如果脱离当地实际情况,没有当地市民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则这种城市文化特色没有价值,也没有实施动力,更没有发展前途。
  
  注:该文系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重庆城市文化研究”(2010QNRW60)成果
  
   (作者简介:余建荣,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64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