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母亲的缝纫机(散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万勤

  在我的家里,仍然保留着一台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生产的老式缝纫机。缝纫机是“飞人牌”的。机头轮子上,手常常摸到的地方,镀铬膜已经脱落了好久,露出花花点点的底色,越发显现出缝纫机的老旧。缝纫机的传动皮带,是小拇指粗细的环形皮绳,岁月已经把它打磨得粗细不均,似乎有随时断开的危险。虽然缝纫机台板上的木纹依然清晰光洁,但铁制的压角和底盘已经磨得凹凸不平,深深浅浅的划痕,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就是这样一台简易的缝纫机,几次搬家,我都舍不得丢掉。因为她是母亲的遗物,它记载着母亲勤劳善良的许多故事,它装扮着我们童年的生活,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也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我的母亲一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奶奶、姥姥都住在北镇的乡下,身体都不太好。仅靠爸妈的工资,虽然吃穿不用太愁,生活并不富裕。母亲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既要维持一大家人的正常开支,又要留出给老人打针吃药的费用。其中的艰难和不易,可想而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和手表是居家过日子的四大件,既实用也是财富的象征。由于家里人口多,收入又少,针线活全靠手工缝制。妈妈一直希望能买一台缝纫机,既是家里缝缝补补的帮手,也能节约不少时间。
  记得那是1955年,母亲省吃俭用,才攒够了一台缝纫机的钱,但只够买一台简易的。缝纫机箱不能完全封闭,但性能很好,价格要比全封闭的便宜不少。
  缝纫机是托人从上海买来的。通过铁路货运托运到彰武。那天晚上,爸爸和一位叔叔用自行车将缝纫机从火车站驮了回来。妈妈像过节似的高兴。刚刚安装好,她就迫不急待地坐到了缝纫机前,拿出一块布头,咔嗒咔嗒地蹬起来。一脸的幸福,一脸的满足。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母亲心灵手巧的才能就有了用武之地。每当她从小人书上、画报上看到了一个好的衣服样子,马上买来相似的布料,一块布在她手上裁裁剪剪,缝缝绣绣,很快就成了一件时尚新潮的衣服,为自己创造幸福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欢乐。
  小时候,要凭布票买布。小孩子长得快,布也没有现在的结实,好像没穿几天就穿破了,穿小了。家里的布票常常不够用。总是小孩子拣大孩子的旧衣服穿,大孩子拣大人的衣服穿。我们不喜欢穿旧的,妈妈就用一块新布把穿短的衣服接长,袖子破了就缝上一个小动物,褪色的裤子里外翻个个儿,衣领和袖子换个颜色,马上就成了一件时髦的新衣服,引来周围邻居和同学们的赞赏,也为我们贫困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生活的自信。
  母亲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在我的印象中,自从缝纫机进了家门母亲就更累了,好像365天没有几天是闲着的。她非常“好说话”,手巧,针线活又好,加上又买了缝纫机,求她帮忙的人更多了。很多邻居家的姐姐出嫁、哥哥娶亲,都穿过母亲为他们缝制的嫁衣和迎亲的袄裤。有时候连我们的衣服都做不上。我常常埋怨妈妈,管闲事太多,妈妈总是笑笑,她常说,人没有干活累死的,少呆一会儿都有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我的家当时住在彰武铁道西的住宅区。33户都是平房,全部都是铁路的职工家属,相隔不远,都很熟悉。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一招呼就都来了。
  记得小弟弟万河一周岁多的时候,早晨被煮熟的黄豆卡在了气管里,爸爸妈妈要带他到沈阳去做手术,只留下我和弟弟妹妹在家。那时候我们还小,邻居们知道了,就主动过来帮忙。有的帮助蒸馒头,有的帮助做菜,有的在家做好了饭菜直接送过来,晚上帮助我们关好窗户、大门之后才离去,尽心尽力地呵护我们姐弟。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常跟我说的那句话,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母亲去世后,缝纫机就闲置了起来。如今房子大了,却好像没有了放缝纫机的地方。几次搬家,朋友们都劝我把它扔掉或者送人,我都舍不得。我总是喜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我还特意用妈妈喜欢的蓝靠色的细纹布,做了一个缝纫机罩。四周缉成蕾丝花边,又干净又漂亮。因为妈妈就是一个爱干净又懂得漂亮的母亲。
  缝纫机是一个温馨的回忆,看见它就会打开尘封的记忆,就会让我与远在天国的母亲对话,就会想起母亲对儿女、对邻居、对生活的热爱,就会想起母亲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用诚意和爱心缝制出来的美丽。缝纫机于我,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的功能。其实母亲的缝纫机就像是一面镜子,时时校正我的人生,提示我,要像妈妈那样做人、做事、勤俭、自信,帮助别人。
  责任编辑 高 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7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