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的人文情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玲 危鸣辉

  和谐社会是全世界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21世纪以来,和谐世界、和谐中国、和谐家园等各种理念处处彰显着其对人类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历史地看,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和谐梦想由来已久。中国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是人类应尊重天地的自然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命题是“因时而中”,孔子认同“执两用中”、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宽猛相济,强调以和为贵;墨子学说的核心问题则是要致力于建设一种和谐社会,他强调国家间、家庭间的和谐;强调君臣间乃至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从而达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1]。
  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代表作《马克思宣言》是社会学家追求和谐人类发展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描述的和谐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文学作品时易于发现,和谐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也由来已久,关注人类和谐发展的中外作家不胜枚举。本文谨从美国小说之父华盛顿・欧文的成名作《瑞普・凡・温克尔》中的人文情结来解读其字里行间渗透的和谐观。
  华盛顿・欧文在他的短篇经典之作《瑞普・凡・温克尔》中,以散文的笔触叙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幽默诙谐,简洁、清新、干净、文笔流畅。书中大量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俚语,既富有人民气息,又显得简练明快,轻松流畅,把事件、景物、人物的行动、语言活生生地摆在读者面前。欧文的文中很少出现华丽的辞藻。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形成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篇小说的语言可谓是美国文学中和英国语言中完美英语的典范。
  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极其成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除了体现在他个性的纯朴善良和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外,作者还通过纯朴的叙事笔调完成了人物刻画与写作基调的和谐处理,用诙谐幽默而夸张的笔触使一个栩栩如生的美国初建时期的农夫形象跃然纸上,使这篇颇具魅力的短篇小说不仅以主人公二十年的昏睡而闻名,而且被认为是文学语言中的财富和英语经典著作之一[2]。
  小说把古老的德国传说美国化,将地点从莱茵河畔搬到偏僻的美国山村,把异国的古代传说加上英国航海家的故事改编成富有浪漫色彩的现实描写。作者将德国的小说场景搬到美国,旨在强调美国其时还是一片未遭受现代文明过分影响的地方,那时的美国人还保持着人类本真的纯朴,作家所观测的和谐意识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瑞普生活在独立前的美国纽约州,这是一个荷兰人后裔的小村庄,四周环绕的丛山连绵起伏,“天气晴朗平稳的时候,卡茨吉尔丛山披上蓝紫相间的衣衫,把它们雄浑的轮廓印在傍晚清澄的天空上,但有时,虽然四外万里无云,山顶上却聚着一团灰雾,在落日的余晖照耀之下,像一顶灿烂的皇冠似的放射着异彩”[3]。作者用田园诗般的描述强调了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说明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不忍心去破坏,使主人公的纯朴与大自然的原生面貌相互呼应。
  瑞普纯朴善良,悠闲度日,喜好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一次,他带着心爱的“狼”(狗名)在山上碰到了一个背着酒桶的白胡子矮老头,偷喝了桶中的“仙酒”而酣然入睡。当他醒后返回时,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胡子长成了1英尺的花白胡须,村子比以前大了,人也多了……原来这次昏睡竟跨越了二十年!这期间,美国经历了一场脱离英联邦的独立战争,而主人公从昏睡前的英王臣民变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4]。美国工业化的初见端倪造成了对大自然的侵犯――小村的土地不如以前肥沃了,一些田地已被划为工厂用地,人类的迅速发展已经开始了对其他种群领地的侵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被无情打破了。
  这一故事背景是作家参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体制的变迁,结合现实世界的变化来精心布局的,这充分反映了作者将小说与现实融为一体并力图寻求和谐平衡的意识。作者有意识地让主人公选择了逃避,而且一逃就是二十年。虽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了,但作者却达到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很多作品带有浓厚的英伦“贵族――平民”模式色彩,而欧文独树一帜,通过对普通人物生产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民情民风的描写,结合新兴的美国社会现状,从旧的和谐模式的分解中找寻新的社会和谐模式,将作品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环境,生于斯、融于斯。这一和谐意识可说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项有进步意义的尝试,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正基于此。
  小说的主人公瑞普惧内,但心地善良,“他祖先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很少遗传到他身上”[3]。他不愿过分破坏大自然,而愿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不愿把人生几十年的时光全部用在基于破坏自然的“辛勤劳作”,他认为人类进步应建立在人的自然发展基础上,而不是被社会压迫而变成扭曲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内心这种物质与精神斗争之后的和谐,瑞普反而能够视妻子的抱怨为无物,每天依然逍遥自在地继续他舒适的生活。当他最终在家里(当时美国社会的映射)寻求不到和谐的生活环境时,他选择了逃避――在仙境和梦境中度过了自然遭到破坏、人性遭到扭曲的二十年!
  瑞普自身性格元素中存在着人类本身的和谐理念,欧文也通过该小说人物准确地预见了现代美国人的和谐思想。在当代世界,美国人以其开朗乐观、豁达开放的生活理念享誉全球,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于经济和消费抱有乐观心态,认为人们过度的忧患意识只会降低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他们经常到世界各地度假,走进大自然欣赏美景,他们通过提高消费水平和财富积累来提升生活品质,这是许多美国人的追求,也是现代美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和谐体现。
  小说作者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作为早期受清教意识影响的学人之一,他艰难地走出旧英王臣民的意识,逐渐进入新的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的思想圈,通过作品预测了现代美国人的民族特质。
  美国人多年来受益于多民族文化的历史熏陶,形成极具自我特质的民族意识,认为自己无可取代,是世界民族中最为骄傲自豪的群体。他们不满足于现状,用勤劳和智慧换取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同时又想往自由,追求简单而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小说中的瑞普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欧文将自我的个体意识赋予到主人公瑞普身上,使他身上显示出原始而质朴的文明精神,而这些正是时下大多数美国人追求的生活状态。直到现在,美国人也具有双重世界观,表面上他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但骨子里他们信仰上帝,渴望和谐、自由的生活。瑞普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当今许多美国人的真实写照,其个体意识与现代美国人的民族特质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小说中,作者用淳朴的笔触描绘了哈得逊河畔农民生活的生态状况:“……在河的西岸,巍然高耸云端,威凌四周的乡村。四季的每一转换,气候的每一变化,乃至一天中每一小时,都能使这些山峦的奇幻的色彩和形态变换,远近的好主妇会把它们看作精确的晴雨表”[3]。小说开篇的这一段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闪烁着绮丽色彩的风景画。欧文通过这番诗意描绘,将人类期待的和谐自然即时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社会的变革打破了这和谐的情景。获得自由独立后,年轻的美国在寻求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时牺牲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主人公瑞普二十年后从昏睡中醒来回到家乡时,所到之处是全然不同的冲击,他的所思所想无一不体现出他对过去生活的想往和怀念。他的昏睡是为了逃避,是他不忍看到因权力的争夺而破坏和谐的生活,不忍看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拼命索取而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篇小说通过如诗如画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主人公昏睡前后的反差表现出他本人对保留故乡和谐自然的期待和向往。

  主人公瑞普生活中的知己是一条名为“狼”的狗,瑞普“……有时他就靠着树干坐下,把背包里的东西拿出来和‘狼’一道分食;他很同情‘狼’,把它当作患难朋友……于是‘狼’就会摇摇尾巴,忧愁地望着它主人的脸……”[3],这幅画面让读者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而感动。人类是恣意妄为的群族之一,对待与人类平等的动物时,人类总是不免以牺牲其他种群的存在来换取自身的生存空间。从主人公对待狗的态度,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作家想表达的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愿。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是大自然保持和谐、平衡的手段,狮子吃饱了也就不再去捕获猎物。而人类却以主宰的面目出现,过分地、掠夺性地向大自然索取,这种做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早晚会威胁人类自身的持续性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人类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主题就是控制自己对其他物种的占有和掠夺,致力于寻求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群和谐共处的局面。这一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金科玉律,多少年之后我们才开始认识到,但它早已强烈地体现在欧文的作品中。
  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无法调和之后必然出现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只能从意识到行为都促使自己学会适应新生事物带来的种种转变,达到人与社会新的和谐共处。
  在面对社会制度变革这一深刻命题时,作家通过小说选择了逃避社会现实的态度。对于北美殖民地挣脱英国殖民枷锁进行国族建构这样一个崭新而波澜壮阔的时代,作家是站在折衷主义立场来思考问题的[5]。他让主人公喝完“仙酒”之后一觉睡了二十年,再将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美国展示在他眼前,通过一名普通农夫的视角来观察重生的美国给社会带来的现实转变: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美国联邦政府制度并没有给下层人民带来好运,不但没有给他们的生活状况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反而把社会带入了纷争不停、尔虞我诈乃至失去真正自由的旋涡之中。面对到处纷飞的选举宣传单,瑞普感到茫然,对突如其来的国体独立和所谓的民主自由感到困惑。这种诙谐的讽刺暗含在主人公的背后,更令人觉得意味深长,由此显示出作家代表大众表达出的对过去的和谐生活的深切怀恋,以及对新时期真正和谐社会的需要和渴望[6]。
  华盛顿・欧文作为美国第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在其前前后后游览欧洲各国的基础上极大地承袭了18世纪英国文坛的浪漫主义传统。他在故事中运用散文般优美的词句,对环境的细致描写显示出清新流畅的笔触,后文中对瑞普一家及其生活状态的写实手法又流露出作者的一种思古幽情。
  作者从自我意识出发,将和谐的生态观、社会观、个人与民族、个体与共体等多种和谐意识贯穿笔端,渗入字里行间。在当时那个社会初建未见成果的年代,和谐虽然是一种梦想,但在浩浩荡荡的“美国梦”中,这种极具前瞻性的人类治国、治家、自治和谐理念无疑是一种创新,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德述.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Irving Washington. “Rip Van Winkle”[A].in History,Tales,and Sketches[C].1983.
  [3]Nina Baym.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C]. shorter fourth edition, W. 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London,1995.
  [4]章红.《瑞普・凡・温克尔》和《桃花源记》人文情怀之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22).
  [5]吴良红.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瑞普・凡・温克尔》[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6]杨首一.美国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浅析[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
  
  (作者单位:林玲、危鸣辉,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