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凡教童蒙 必先认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识字是阅读及写作的基础,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难题。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识字教学具体化、生活化、童趣化、生动化,探究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以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学生兴趣;识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08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83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识字教学处于教育过程的开端,是教育的先行部分,从不认字到认字的过程是教育的关键阶段。[2]在教学中,识字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提高对识字教学的重视,积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识字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依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多方面寻找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为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一、识字具体化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听教师讲,教学效率低且学生容易疲倦,同时也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将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将汉字与实物相联系,再结合象形字,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可利用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学习新字。如:学习“抱”,用“包”加部首“扌”是“抱”,加部首“氵”是“泡”,加部首“饣”是“饱”,加部首“火”是“炮”;也可以换部首学习,如:山峰的峰,换部首“钅”是刀锋的锋,换部首“虫”是蜜蜂的蜂。在师生互動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找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可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展示图片,分析字形,以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添一添,说一说的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汉字,最终达到识字教学目标。
   二、识字生活化
   语言文字从生活中来,最终还是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识字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小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教师要重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从实际出发,将识字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展开想象,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定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一个固定的主题去寻找、思考、探索开展想象,最终有所发现。如教学“岩”字,让学生猜字谜石头撑起一座山(山——石——岩);除了字谜识字,还可以用编口诀的方式识字,如:“碧”(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跨入更广阔的环境之中,便于记忆;在课内课外积累词语识字,如超市、商场、街道、游乐场、少年宫……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从乐于识字走向善于识字发展到自主识字。在现实生活中不知不觉认识很多汉字,识字能力逐步提高。
   三、识字童趣化
   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自制力差,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只靠教师描述,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识字效果较差。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好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贪玩的特性,引导学生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展童趣化的识字。如:猜字谜、开火车、表演、游戏、词语接龙等,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在课外读物中认识更多的汉字。为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与教学主题息息相关的人、物、景和事件等,并让学生找到他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童话故事乐趣的同时,轻松地学习汉字。教师将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走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之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四、识字生动化
   小学语文每一节课都会涉及生字的学习,识字不像阅读课生动精彩。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将生字的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教授《树之歌》中的生字,我们在南方,受到环境的限制,学生很难见到这些树木,教材上的图片呆板,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视频播放文中的树木。学生见到活灵活现的大树,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脑海中对那些树木有了具体的印象。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生动形象的课堂,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一下就高涨起来,在体验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每个学生都想说一说,充分地展现自我,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教师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哪怕一分钟也好。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尝试,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识字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自己体会“生活处处皆学问”。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2]王立刚.中国传统识字教学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9.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
  何从芝(1965.9— ),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邱永明(1965.9—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2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