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教为不教”自读课有效对话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编写意图,1+X的拓展阅读路径,凸显了自读课文教学“教为不教”的重要意义。然而,多数教师并未加以践行,出现了对自读课文“伪导读”的严重现象。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的《美丽的颜色》一课提供了解决的路径:让学生读出一望而可知的东西,突出“自”;品出一望而不知的东西——辅之“导”;悟出教材编排意图——授之“法”。
  关键词:教学教研;自主能力;教学效果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阅读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大版块。为了改变略读课文被“略”的教学现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直接将其改为“教读”和“自读”。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听到的一种声音是,既然“教读”课文突出“教”,“自读”课文突出“自”,那么,教读课文就要认真教,自读课文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乍一听,似有道理,但细思之,这是对新教材的曲解,尤其是对“自读课文”教学的误读。更有甚者,有教师面对自读课文的处理,主要源于其经验的主观判断。根据经验,如果认为考试能考到,就进行“三精”教学,即“精读”、“精讲”、“精练”;如果考试不能考到,就置之为“三不”教学——“不讲”、“不练”,甚而“不读”。教师面对自读课文的态度依据是“考”,而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更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束之、弃之、忘之。
  一、品出一望而不知的东西——辅之“导”。
  自读课不是粗暴的“放羊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面对自读课文,教师要“扶”、“放”结合,需“放”且“放”,须“扶”且“扶”。这里的“扶”就是要突出教师的“导”。“导”什么?要引导学生品出其一望而不知的内容。如果说上一环节突出了学生自读,是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放一把”的效果,那么下面的环节就发挥了教师“扶一把”的作用——品出一望而不知的东西。
  师:镭终于出现了!当镭的光芒在夜间闪烁的时候,居里夫人是怎么说的?你来说。
  (连续请四位来读,都读的很激昂,肖老师都不满意。)
  师:四位同学没有一位读对的。首先,他们有一个标点就没读出来。是哪一个?
  生齐答:省略号。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个省略号?它说明了什么?
  生:我认为,当居里夫人看到镭的颜色——美丽的颜色的时候,她的内心非常激动,非常喜悦,甚至难以将话语说下去的这种感觉。
  师:激动、兴奋、陶醉,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生:我认为第一个呢,这是居里夫人看到镭的第一瞬间的反应;第二个呢是她的感叹。所以,第一个“看哪”應该读的轻一点,第二个“看哪”应该声调要更高,要注入更多的情感。
  师:按照同学们的理解,四年辛苦换来的成果,理应是一种爆发式的声音来“爆发”的。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爆发”一下。预备,起——(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声、激昂的朗读“看哪……看哪!”。)
  师: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感叹号只用了一次,而且文章描写居里夫人时是怎么说的?
  生:因为这是居里夫人奋斗了四年提取出的镭,她不想打破夜晚美丽的宁静。
  生:前面我们说过,居里夫人对待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想吵醒,这是一种很温柔的状态。
  师:就像不想惊动摇篮里可爱的孩子,这母亲的爱就出来了。同学们,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觉得这体现了居里夫人的谦逊。如果是我,我就非常嘚瑟,就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她却选择这种安静、低调的方式。
  师:同学们,这位女同学说的很好。镭如果是这位女同学今天晚上发现的,她要大呼小叫。最好在一个报告厅,来好多人,横幅一拉——镭出来啦!一下子,微信圈、朋友圈都知道了。然后,各级领导也都来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居里夫人在这样一个科学史上伟大的夜晚,却过的非常简朴、平静,甚至有些寂寞。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低调、内敛、谦逊、淡泊名利。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文章没有读出来的东西。请同学们在旁边写上:淡泊名利、朴素、宁静。
  生作下旁批。
  师:同学们,读文章一定要读出自己一望而不可知的东西,深刻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起——
  生有感情的朗读。
  肖培东老师认为:“‘自读’也不是教师不管不问,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并不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取消教师的教。而是要在学生疑难处,进行引导,做出示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无论是读人物还写人物,都要抓住细节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该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完美张扬“自”的地位,相融相生,相得益彰,以期达到“教为不教”。
  二、悟出教材编排意图,授之“法”。
  《美丽的颜色》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美丽的颜色》“阅读提示”共有三节文字。第一节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起到助读的作用。也暗示学生要抓住文中关键的几个镜头,去“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科学家的坚守和乐观。”而这些,是学生读了文章后“一望而可知的”内容。所以,肖老师就放手让学生去读。
  因此,“阅读提示”的第二节就是告诉学生要以此篇为例了解传记的特点并学习阅读传记的方法。在课堂中,肖老师在让学生尽情的猜测“老师这堂课会问什么问题”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其实,这就是提示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文体意识,要关注传记的基本特点,学习阅读传记的基本方法。这就兼有了助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作业的双重功用。
  三、结束语
  自读课文既要学生“读”,也要教师“教”。教师的“教”要以“不教”为指向,“不教”要以“教”为指引,方能凸显自读之要义,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力。
  参考文献
  [1] 张寰宇.在自读的空间里构建新天地——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几个关键词的初步辨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1):20—22.
  [2] 刘勇.“自读课”教学的理性追求与实践路径——以部编教材《窃读记》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研究,2016(12):24—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