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具慧眼的浅吟低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 进

  香港银河出版社新近推出一套繁体字中英文对照《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十分精美。我有幸得到何来先生寄赠的一册《何来短诗选》,一见之下,爱不释手,忍不住记下几则读书心得,愿与众诗友共勉。
  《何来短诗选》共计收入先生近年创作的精萃短章23首,其中《观沧海》系由短章9则联缀而成,因此,实际上可称之为“短诗”的仅22首。这些诗大多是诗人近年走南闯北,跋山涉水的行吟之作。是灵光乍现,厚积薄发?还是顺其自然,信手采撷?不得而知。但正由于行吟诗题材的司空见惯,无形中增加了诗人发现和创造的难度。有感于先生知难而行的勇气,笔者对诸多诗章反复吟咏之余,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极为有益。
  一是循着事物独有的特征,勾勒蕴含深意的场景,寄托普遍的悲悯情怀。以《水镇》为例,第一节写水:“水以母性的柔韧/洗涤着这个小镇/玲珑的桥 马桶/船埠 每块石砧/”,首句定了全诗抒情的基调,接上点破黑与白的辩证关系:“黑是洗出来的黑/白是洗出来的白/苦楝和榕树/把水举向高空/在向人们不断示意/应该对水这样顶礼”。如此写水,自然提升了意境。第二节借屋上的瓦写青苔,其实是感叹世事沧桑――岁月一如逝水,又回到水的柔韧。先写水之柔,再写水之韧,皆有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令人一读之下,便再也忘不掉水镇了。再看《黄昏的教堂》:“或许 左边这条路/走到尽头就是产房/或许 右边那条路/走到尽头就是墓地”,一开篇即将教堂与人的生死存亡连在一起,直奔主题。“看那金色的云/莫非是凝固在天空的钟声/惊起的鸟雀/就像寻找归途的灵魂/散乱而神秘”,继而由金色的云联想到钟声和灵魂,点出教堂之神秘。第二节:“教堂的尖顶/因此指向天堂/仍然闪闪发亮/而那些幽暗的树阴/深深笼罩着/匆匆前往祈祷的/富人/和穷人”。尖顶闪亮,天堂诱人,而树阴下展现的,依旧是俗世为生存奔走的人群。作为旁观者,诗人的清醒所饱含的忧患意识令人心动。而诗题选择黄昏切入,亦可看出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能将教堂写得如此平实又启人深思,实属不易。我们从短诗意象的鲜明、贴切,意境与题旨的自然吻合,不难看出诗人捕捉事物本质特征,勾勒独具深意场景的功力。
  二是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注重独具慧眼的发现与创造。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在老街区》等。“我在寻找/已经从牧歌里失传的/那把宝石镶嵌的藏刀//我在发现/仍然长在一株古樟木里的/那尊朴拙无华的木雕//我在急于抚摸/仍然藏在矿石深处的/那件玲珑剔透的银器//而我想捧回的牛头骨/它还在那曲的草地上/咀嚼着青青的牧草”,先是在传说中寻找,接下来在现实中寻找;于不动声色中追寻“未来的历史”,骨子里其实是在叩问人的良知,鞭挞现实中贪得无厌熟视无睹和优雅的残忍!借一具“未来的牛头骨”与现实中的巨大反差叩问人的良知,无疑是诗人独特的发现,也是别具匠心的创造与贡献。《独木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着眼一座古老的桥,驰骋想像与联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于古老中捕捉鲜活和灵动,于现实中发掘新意与美感,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哦 多么崇高的发明/你看 从古到今/每一个过桥的人/都在同样的惊险里/获取骄傲和开心”。一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记者的政治和新闻敏感不无关系。而一首诗作的诞生,则取决于诗人独具慧眼的发现。没有诗意的感知和发现,何谈诗味的捕捉,诗境的营造?“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看来,凡有志于诗者,这“诗外功夫”是委实小觑不得的!
  三是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与多种写作和修辞手法的交错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质感和张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短诗是语言的杰作。除早期诗作《烽火台抒情》等篇章呈现激昂豪放的风格,先生中年后的诗作大多趋于沉静,描述从容不迫,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这与其说是审美观念由绚烂归于平淡,不如说是诗人性情与人格的自然流露。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诗人越来越感到深入浅出的不易,“形式上(语言上)尽可能平易些,内容上尽可能深长些,倒是自己所努力的……精神上放松了,自在了,说不定反倒会写出点好东西”。先生在一封信函中吐露的心声,无疑是由衷之言,经验之谈。然而,语言的平实往往容易流于庸常和呆板,为此,诗人的一支神来之笔,常常翱翔于想像与联想的广阔天地,并充分运用象征手法和比喻、借代、比拟、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意象的捕捉和意境的营造得心应手,相得益彰,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除了前文提到的佳作,《河岸的挖泥船》、《叶盖特的磨坊》、《蒙特的街灯》、《修剪中的草坪》、《我看见的挖土机》和《因为遥远》等,均属含蓄慰藉之作。乍看似乎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显然,诗人在构思上也没少花气力。
  一本薄薄的诗集,仿佛天街闲游,妙手偶得,却让读者一册在手,兴味盎然,足见诗人追求的不易和作品格调的浑朴不雕,这是读者的幸运,也是诗人天赐的缘分。
  责任编辑 辛晓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6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