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书展与国民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金卿
到目前为止,书籍仍是人类文明智慧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乃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读书,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世态风气下,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呢?
一年多前,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2006美国图书博览会”,有幸亲历这次全球图书展览和版权贸易盛会,耳目所及,赏心悦目,颇多启示。
一
一年一度的美国图书博览会是英语出版界盛事,这届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为四个方面行业人士的聚首:书商和零售商、图书馆与教育界人士、版权代理人和专业人士、出版商和其他业内人士。亲历博览会,感到美国人举办书展有许多新颖的思路和成功的做法,从主办单位、活动组织到平台搭建、展会服务等各方面,对国内举办同类活动均有借鉴意义,对国内出版和国民阅读具有启发作用。
一是书展规模大、档次高。美国图书博览会由美国书商联合会和美国出版商联合会共同组织,每年约于五六月间举办,为期3~4天。这次书展期间,约25000名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发行商和代理人云集华盛顿,世界各国的著名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五大出版集团、兰登书屋、企鹅集团、哈珀・柯林斯、西蒙・舒斯特、时代华纳等无一缺席。版权贸易成为此次书展的一大亮点,据了解,美国书展交易额每年都在250亿美元以上。
二是各种活动形式新、效果好。此次展会不仅限于各类图书的展示,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讲座、颁奖、作家签名等。这次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种主题讲座达80多场次,还邀请了400多位畅销书作家前来签名赠书,组织了号称“全球最大的图书签名活动”。签名的大部分图书是免费赠送,有少量图书仅需付1美元即可得到。5月20日,我们在书展现场参观时,来到人头攒动的签名大厅,排队后也得到了一本由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创作并签名的畅销书《时间战士(TimeSoldiers)》。
三是网络出版势头强、后劲足。在传统出版社群体之外,网络出版在此次展会上十分抢眼。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美国在线、GOOGLE公司等都在书展手册上做了多版广告,宣传其在线图书销售。亚马逊等著名在线专业图书销售网站也当仁不让,设立了大型展台。Book In Print.com等图书按需印刷公司也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一斑,网络出版增长势头迅猛,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不言而喻。
四是英语图书种类多、影响大。每年全世界都要举办许多大型国际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巴黎书展等等。但美国图书博览会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英文书书展。在英语强势和美国文化称霸的今天,即使你不阅读杰克・伦敦,不屑看《哈里・波特》,但英语图书、英文信息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参观美国书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英文图书的持续繁荣和经久不衰。
五是汉语读物有市场、待开发。在英语国家书商琳琅满目的展台中间,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其他国内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展台也颇为引人注目。这次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带来了将近500种图书,其中学习汉语的教材和工具书,介绍中国风光的大型画册、中国古代学术与文学名著等占据了显著位置,鲜明的色彩和经典的内容引起了各国同行的注意和参观者的兴趣。但是,在英文图书的海洋里,中国参展的图书数量少、影响小,尤其缺乏英译本图书和英文资料介绍,令人感到遗憾。这种状况,与中国日益增强的大国地位和正在全球兴起的汉语学习热潮很不相称。
二
参加美国书展,自然联想到中国书展、国内出版和国人读书情况。书展是图书展示促销活动,目的是激发出版商出好书,促使发行商卖好书,吸引读者读好书,既为促进出版繁荣,也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国内图书博览会即全国书市年年搞,而且越办越抢手,越办越热闹。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声誉日隆,已经成为亚洲最大、国际知名的大型国际书展。书市火爆,出版繁荣,近些年,我国图书出版种类和印刷数量不断攀升。2005年全国570多家出版社总共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64.66亿册,与1995年的14万种相比,十年间增长了约60%。仅从数量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出版大国,但是,如果从出版物市场规模、出版效益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来看,中国还不能说是出版强国。
虽然图书出版种类和印刷数量攀升,图书定价总金额和销售总额略有增长,但图书销售数量和出版效益却成整体下滑的趋势,2005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63.36亿册,比2001年的69.25亿册下降了8.5%。很多出版和发行单位被库存码洋压得喘不过气来,2005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库存上升到482.92亿元,几乎与他们当年的纯销售额(493.22亿元)相当。
与出版物市场不景气状况相对应的是,我国国民购书、读书情况令人堪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人均购书为35.79元,美国人均购书为107.42美元,英国为58.8英镑,法国为84欧元,日本为7567.4日元。有媒体报道,2005年中国人均购书为2.54册,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购书一般在10~20册,是中国的几倍。如果扣除占图书出版发行总量50%以上的学生课本和大量的公款购书,实际上真正由个人自费购买的一般图书平均每人也就是一本左右。
售书不畅是读书不旺的直接表现,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权威调查,近几年国民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数量与识字者总体之比)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降到48.7%,首次低于50%,而且,目前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这个比率不仅比发达国家就是比印度也低得多。据报道,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2005年人均读书4.5本,而法国人均读书14本;2004年韩国成年人阅读率为76.3%,人均阅读一般图书11本;读书数量最多的是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4本;读书时间最多的是印度人,平均一周10.7个小时。国民阅读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这种文化现象不是经济欠发达、城乡差别大的解释就能令人信服的。回想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人人渴望知识、全民读书学习的情形多么令人鼓舞,看看眼下国人的浮躁又多么令人不安。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3085亿元,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四位),大多数国民的生活富裕了(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但是,买书的人未见增长,读书的人比例下降,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国民阅读率的逐年下降,如果不是一连串真实的数据摆在那里,这种状况令人难以置信。
对此,我们可以说,时代不同了,传媒发达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尤其是互联网分流了许多年轻的读者,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网络阅读能代替图书阅读吗?“没时间”、“不习惯”能成为多数国民不爱书香的理由吗?应当说,到目前为止,书籍仍是人类文明智慧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乃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试想,我国50%以上有阅读能力的国民群体不喜欢读书,那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精神气质的涵养靠什么呢?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又从哪里来呢?
三
读书盛,才能国运兴。面对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读书人群逐渐减少的现状,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者应当反思:作为经济社会的管理者,修建高速公路、高楼大厦,积累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而言,还有比国民学习教育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意义的事情吗?在当今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教育、创新精神等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长远发展的影响愈显重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国家,必须重视抓学习、抓教育、抓读书,涵养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铸就文化基石。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省:作为社会公众的表率,我们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勤奋读书?“仕而优则学”,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减少应酬,松解人际关系的羁绊,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和卓越识见,更好地胜任所肩负的领导责任。
出版界和作家群体应当反省:作为创造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群体,这些年我们究竟创作了多少受读者欢迎的好书,出版了多少对启迪民众智慧、凝聚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上乘佳作?面对大量思想贫乏、哗众取宠、跟风炒作的各种垃圾图书,面对库存码洋的增长和广大读者的冷漠,我们是否应当感到汗颜和愧对国民大众。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和传播文化的人。”我们广大的出版人、作家群应当清醒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历史责任,应该离浮躁和名利远一点,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创作,不断推出思想深刻、语言精彩、雅俗共赏、既叫好又畅销的精品力作。
教育界应当内省:自古以来就以兴天下为己任、被称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是否还在践行“读书不厌,诲人不倦”的古训,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踏踏实实地钻研学问?试想,倘若教育者成天忙于追名逐利,甚至虚假为学,怎能让受教育者耐心读书、诚实做人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爱读书、肯教书、善育人的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才能让知识、品格、道德、理想在莘莘学子中薪火相传。
其他各界人士也应当思考:当今中国,读书真的不重要了吗?经过“文化大革命”那场知识荒漠的惨痛教训,我们对于读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还会再次发生动摇吗?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无可非议,何况,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每天还在为生计而奔波。但人生在世,除了物质享受之外,还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言:“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读书首先是一个出版问题,没有好书,书价过高,又有谁来买,谁来读呢?读书,更是一个教育问题,读书的激情、收获和习惯都来自教育,目前以考分为指标、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怎么能培养青少年读书的乐趣呢?读书,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世态风气下,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呢?
因此,倡导全民阅读,鼓励勤学上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并率先垂范,需要出版界、教育界人士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使国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的体制、环境和氛围。
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丰富,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这些话不仅是先哲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更是当代中国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曾收到朋友一则手机短信,读来颇为受益:“多读书以养才气,慎言行以养清气,重情义以养人气,能忍辱以养大气,温处事以养和气,讲责任以养贤气,系苍生以养底气,淡名利以养正气,不媚俗以养骨气,敢作为以养浩气。”我想,要养成这“十气”,均离不开长期的潜心阅读和人生的不断修炼。
责任编辑 王志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29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