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任务驱动”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曙芝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对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具有相关性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融合,以实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尝试采用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情境教学,强化了学校与医院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护理学基础;任务驱动教学
  【中国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69-01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职业教育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的热点话题。《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各岗位最基本的护理技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护理学基础》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是以培养护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融合,通过完成岗位任务实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的。
  1.《护理学基础》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意义
  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岗位包括门诊护理岗位、病区护理岗位、急诊护理岗位。上述岗位的主要技能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基础护理。基础护理贯穿了护理岗位工作的全过程,是护理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因此如何开展《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早期能够在仿真的职业氛围中了解工作环境,培养职业情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质,从而完成工作任务,胜任护理岗位,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首先要从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入手,培养对岗位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我院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本地二级、三级医院(附属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等)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学校与医院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及课程内容排序标准是两个基本因素。根据对市场调研的分析,确立护理岗位最基本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如 为了让学生了解护理岗位的设置要求,增加了门诊、急诊、病区等相关岗位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的设置;针对临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强调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简化以前较为繁琐的护理记录,因而我们将“入院护理评估单”、“分析病例、制订护理计划”这两项内容,修改为“学会收集资料”这一内容,并将卫生部对五种表格式的护理记录规范标准作为学习内容;将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及终末消毒内容进行细化,便于指导学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及预防医院感染;将临床常用的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血糖仪的使用技术纳入,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实现充分对接。并将临床护士的典型工作情境转化成门、急诊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和出院护理等5个学习性工作情境。继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护士的工作过程和认知理论对之予以序化。安排了“门诊环境设计”、“急诊环境设计”、“门、急诊患者的接诊”、“医院感染的防护”、“清洁、消毒、灭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入院患者的处置”等20个项目任务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展开实训教学。从而使得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的过程。
  2.2 设计工作情境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要求出发,依据临床护理人员的各岗位职责,在教学组织中,以新颖、鲜活的“实习护生日记”导入每一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便学生明确了解,教学内容是其实习期间及毕业以后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增强了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岗位职责、职业使命对学生学习的驱动性。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主体、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护理程序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置身于护理的职业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在具体的工作任务训练中实现技能培养、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以完成任务十“病情观察”中的一个子任务“新入院病人的观察”为例,在评估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出的案例,课前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及知识的复习,包括:明确以病例形式展现的工作任务;复习《正学人体学》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形成及调节机制;查阅资料了解上述四项指标的正常值;预习测量方法;并分配角色,设计场景、对话,完成入院病情观察任务。课堂上,老师导入工作任务,学生则以宿舍为小组根据角色分配的任务进行演示,任务完成后通过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过程,教师主要起引导、点拔作用,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在“做”中必须体现工学结合[1]。我们不仅通过课堂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而且还将此教学方式延伸至课后,每章结尾处均附有一个与该项技能相关的“案例讨论”,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提示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为患者解决个性化的护理问题,以拓展知识应用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评价
  3.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目标,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任务来选择和整合课程内容。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条件、任务驱动,使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收集资料、整理思路,完成岗位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确立积极的心理行为态度,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完成护理技能 。
  3.2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不需要课前预习及进行资料查阅,学生没有任务,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但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根据任务寻求答案,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动脑思考、动口说话、动手操作,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一次又一次执行“任务”,学生不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而且实地了解了与护理工作岗位相关的许多问题。如为了完成“医疗废物的处理”这一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临床医院现场调查走访、沟通交流、现场模拟处理、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通过这种任务的执行,使学生获得真实岗位体验,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实践中获得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需要小组间同学的相互支持和积极合作,对促进同学的情感交流、人际沟通交流等人文素养的形成大有益处。他们的思想不断产生交流碰撞,最终各自总结出结论,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明显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创设保证教学实施的有利条件
  4.1 充分发挥校内护理情境实训基地及附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作用,为情境教学提供“仿真+全真”的工作环境。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设计都与护理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环境密不可分,都需放到与护理工作的情境或临床医院或社区实际护理工作中展开。因此应加强校内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职场氛围的营造,提供全方位、多课程的岗位情境环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利用临床丰富的资源,培养岗位适用性人才。
  4.2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为教学实施提供人员保证。要实现护理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目前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2]。因此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临床护理岗位实践能力的锻炼,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紧跟临床护理发展的步伐。
  4.3 重视情景教学案例库建设,为教学实施提供可能。在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使用最常用的一种。案例的可信度直接影响任务驱动的情境。必须到临床一线收集病人的信息,不能仅限于从书本到书本,而应建立来源于临床护理一线的案例,尽量为学生提供鲜活、有岗位针对性的分析讨论案例。
  
  参考文献
  [1]徐洪祥,郑桂昌,岳宗辉.“教、学、做” 一体化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8(3):158-160
  [2]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33-35
  作者简介:何曙芝:女,(1965, 2)本科,护理系副主任,护理实训中心主任,副主任护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8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