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不留行入药部位及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王不留行的用药历史以探究其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方法:考察古今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对王不留行的入药部位和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结果:王不留行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6arcke,古代主要以全草入药,炮制方法有碾,捣蒸,酒蒸,炒,焙干等。现代以种子入药,炮制品有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结论:古本草中药用部位与现代有异,炮制方法为明清炮制方法之一的沿用。
  【关键词】王不留行;本草考证;历史沿革;炮制
  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fNeck.)Garcke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药典》有王不留行和炒王不留行两种炮制规格。王不留行临床应用疗效好,用药历史悠久。但就其入药部位、炮制方法而言,现代与历史上应用都存在差异。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考察,以期正本清源,为王不留行进一步研究发掘提供帮助。
  1王不留行入药部位考证
  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王不留、麦蓝菜、禁宫花、金剪刀草、金盏银台等。《本经》载王不留行性平、味苦。未描述其入药部位。《本草经集注》载其味苦,甘。平,无毒。二月、八月采。据此推断,为全草入药。《蜀本草》载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籽并通用,即全草入药。《图经本草》记述五月内采苗叶,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唐代《新修本草》引述《名医别录》中关于王不留行性味功效、采收季节描述,指出要二月、八月采。可见也是以全草入药。《本草纲目》载多生麦地中,苗子皆入药。明代《本草发明》载能治风毒,通血脉。三月采根茎,五月取花子。《本草蒙筌》载王不留行味苦、甘,气平。阳中之阴。无毒。三月采根茎,五月取花子。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载其苦平,无毒。三月收苗,五月摘子。根苗子通风。清代《本草备要》载甘苦而平。取苗子蒸,浆水浸用。清代《本经疏证》载味苦、甘,平,无毒。二月、八月采。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记载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苗。由本草记述考证,王不留行从《本经》始载,未记录入药部位,之后的《本草经集注》等多部古代典籍中,记载均以王不留行全草入药。《新修本草》作为唐朝颁布的国家级“药典”,也明确指出采收全草入药。《神农本草经》Ⅲ,《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等载其性味苦平,亦应指全草。而现今所指王不留行自1963年第一版《中国药典》至2015版《中国药典》、均载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0ke的干燥成熟种子。不以全草入药,其性平味苦与古代有别,系指种子。
  2炮制历史沿革
  参考《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和《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对文献中王不留行炮制方法进行归納总结。
  2.1切制
  为末(宋《证类》),捣罗为散(明《普济方》,碾(明《正宗》㈣、清《外科大成》,捣敷(清《得配本草》。这些记载说明王不留行炮制有粉碎过程。
  2.2炮制
  2.2.1制炭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汉《金匮》、清《医宗金鉴》
  2.2.2蒸制
  (1)清蒸拌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宋代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宋《证类一雷公》。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蒸两时,入浆水浸一宿,取出焙干用(明《入门》。拌湿蒸,浆水浸,焙干用(明《本草纲目》、明《炮炙大法》、明《本草乘雅》。洒蒸火焙(明《寿世保元》。蒸,浆水浸用(清《备要》、清《本草从新》、清《本草求真》、清《本草辑要》、清《本草害利》。配川柏,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冷水化服一丸,治误吞铁、石、骨、刺不下(清《得配本草》。
  (2)酒蒸先洒酒蒸一伏,复浸浆水一宵,微火焙干,收留待用(明《蒙筌》。内服,酒蒸焙用(《得配本草》。
  2.2.3炒制炒,碾(明《正宗》,清《外科大成》。
  2.3干燥
  (1)焙制水浸焙(明《必读》。浆水浸焙干用(清《本草汇》。
  (2)阴干百日(清《长沙解药》。
  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要求制炭并对炮制程度有明确规定“勿令灰过”。清代的《医宗金鉴》沿用了这种记述。宋代《证类》出现了捣碾“为末”的粉碎记载,并沿用至明清时期,《得配本草》要求“捣敷”。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有“拌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的记载,并多次出现在古籍中,沿用历史较久,至清代的《本草辑要》和《本草害利》均有记载。明朝的《医宗必读》清朝的《本草汇》只记载了“水浸焙”“浆水浸焙”,无蒸制过程。明朝的《本草蒙筌》出现了加辅料酒蒸的炮制方法,并沿用到清代的《得配本草》。炒法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外科正宗》,清代的《外科大成》亦有记载,这标志着明清时期炒法在王不留行中得到运用。干燥方法有焙干和阴干。可见古籍中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非常丰富,尤其以蒸法多见。
  3讨论与小结
  (1)由古代本草文献考察可知,王不留行全草入药历史悠久,而现代《药典》只载种子入药,对其全草入药鲜有文献报道,为了扩大药源,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药效,针对入药部位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
  (2)王不留行的炮制始于汉代,后世文献记载较多的为蒸法,清代以前长期沿用。清炒法始于明代,因其简单易操作,又可提高煎出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目前《药典》中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品有王不留行和炒王不留行两种规格,蒸法、酒蒸法等传统炮制方法己弃之不用,而这些炮制方法的目的和意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研究,探究其炮制内涵,以期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酒炙法,从中医传统理论上讲,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其活血通经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讯作者:张国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