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科辩证诊治偏头痛,对比选择不同临床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脑病科门诊偏头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案,對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实验得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采用中医辩证分型诊治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够减少偏头痛发生的次数,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9-085-02
  引言:
  偏头痛在门诊中很常见,很多的人的都有程度不同的偏头痛,这些属于阵发性疼痛,关键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人类身体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致使了明显的偏头痛情况。临床中,我们常见的偏头痛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反复性的搏动样单侧或双侧头痛,一般伴有头昏、乏力、烦躁等症状,甚者恶心、呕吐,大多可持续疼痛4-72h。偏头痛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会引起偏头痛的原因很多,例如天气的变化、药物的影响等。在吵闹、强光等刺激下会让偏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在安静的环境下稍作休息疼痛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偏头痛患者发病率较前有所增高,近年来为10%左右,大部分患者存在青春期及儿童期就已发病而且女性患者略多的发病特点。治疗上控制和减轻患者长时间的头痛症状是我们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目的。当前西医常见的治疗偏头痛手段多为手术、药物、加压等治疗,但是,临床中我们发现单纯的西医治疗仅能缓解症状,另外,西医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大,如西医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等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虽然能够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但药物依赖性强,复发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高。中医认为,偏头痛是因为肝阳上亢、浊邪上犯、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等原因造成。已有文献表明,通过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偏头痛症状、减少偏头痛发生次数,且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等。但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应不断探索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的选择,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预后,减少偏头痛的发生和疼痛程度。本文选取了6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探究性分析,治疗方案及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将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收治的60名偏头痛患者纳为样本人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医学协会的说法,疼痛研究小组的头痛学习小组将会开发"中医"来指导偏头痛诊断标准的诊断和治疗,经全面系统的临床检查确诊为偏头痛;(2)对此次实验知情且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3)在本院治疗且能够接受此次实验;(4)近3个月,每4周头疼发作次数为2-6次(包含2次和6次);(5)首次偏头痛发作年龄小于50岁,且病程大于1年。实验组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最小20周岁,最大70周岁,平均年龄38周岁;最短病程1.5年,最长病程19.0年,平均病程8年。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龄最小21周岁,最大72周岁,平均年龄39周岁;最短病程1.3年,最长病程21.0年,平均病程7年。在对比和分析了年龄的一般数据,疾病的持续时间,性别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后,发现这两组之间的总体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p>。05)[1]
  2 治疗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诊断标准,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分为气滞血瘀型(7人)、肾气亏虚型(6人)、肝阳上亢型(4人)、气血两虚型(5人)、痰浊中阻型(8人)。所有偏头痛患者在给予川穹天麻散治疗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偏头痛人群采用针对性的中医内科治疗。川芎天麻散的主要组方有川芎、僵蚕、柴胡、天麻、白芥子、蜈蚣。气滞血瘀型:疼痛像锥刺,舌质紫暗,脉细涩。药方要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可以适当增加川芎的剂量,并添加香附、当归,甘草等药物。肾气亏虚型:眩晕,耳鸣乏力,舌质呈淡红,舌苔薄,脉象沉细且无力。药方要起到滋阴补肾、益气止痛的作用,可以增加当归、枸杞子、山药、白芷、熟地黄、甘草、山萸肉等药物。肝阳上亢型:头痛且涨,耳鸣眩晕,情绪易受波动,舌质呈红色,舌苔薄白,脉象弦。药方
  要起到平肝通络、息风止痛的主要作用,可以增加钩藤、山萸肉、生石决明、细辛、川芎等药物。气血两虚型:间断性偏头痛,越是疲劳疼痛感越剧烈,舌苔薄白,脉象细弱,舌质呈紫色。药方要起到补血益气的作用,可以适当增加炙黄芪、何首乌、红枣、炒酸枣仁等药物。
  痰浊中阻型:头痛,并伴有呕吐,舌质暗,舌苔白腻,脉象沉。药方要起到化痰止痛的作用,适当增加白术,茯苓,法半夏等药物。在具体的处方中,应当考虑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每类药物的剂量进行适当的增减。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临床西医常规疗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1次/d。[2]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17例(56.67%),显效7例(23.33%),有效3例(10.00%),无效3例(10.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治愈12例(40.00%),显效6例(20.00%),有效7例(23.33%),无效5例(16.67%)。[3]
  3.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气滞血瘀型、肾气亏虚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痰浊中阻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83.33%、100.00%、80.00%、100.00%。
  3.3 不良反应
  以上60例偏头痛在治疗中均为发现不良反应。[4]
  4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疼痛,人们很熟悉,主要的结果是神经血管疾病和疾病,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的不便。一旦开始,病人不仅需要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还需要精神上的痛苦。为了帮助这些病人缓解疼痛并延迟疾病的发病时间,这项研究采用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症状分化和治疗类型,来控制病人的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管功能,削弱血栓,强化血管收缩,然后达到止痛效果。偏头痛属于中医国家标准中的“偏头痛”和“脑风”、“头痛”类疾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而致营血亏损、脑络失养;肝失疏泄、痰浊中阻而致上犯巅顶、蒙蔽清阳;病久则气滞血瘀,病情缠绵难愈;临床证见大多属风邪兼夹寒、热、湿之邪。相对于西医治疗,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明显,降低复发率、毒副作用小、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因而,中医内科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偏头痛的治疗。[5]   本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气滞血瘀型、肾气亏虚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痰浊中阻型。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偏头痛患者分别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滋阴补肾、益气止痛、平肝通络、息风止痛湿、补血益气、化痰止痛的方法,佐以清热、止痛、化痰、通络及安神。在治疗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患者疏风通络,温经止痛。因此,所选用的药材对头痛一定程度的减轻或者缓解作用,川芎对人体神经具有较好的镇静和阵痛作用,有助于脑血管舒张,增加脑血管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天麻可以调节血管中的运动中枢,扩张血管,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何首乌、茯苓、当归能够缓解血管痉挛、增加大脑供血量和供氧量,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镇痛等作用,减轻疼痛的程度。其它的中药有助于通络化痰、止痛安神的作用,不仅仅能够镇痛,还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各种分型的偏头痛在治疗过程中都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心慌、便秘、口苦等不良症状,但是针对上述症状可以临证适当加减药物来缓解。如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则可以加适量半夏、陈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研究运用中医药方法对偏头痛患者進行辩证论治,对比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无效为10.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无效为16.67%。从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且在医治过程中,并无不良反应的现象产生,凸显出了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中医内科辩证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减少偏头痛发生的次数,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患者的一致认可,值的在临床推广。[6]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中医内科治疗调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率,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中医内科治疗调理"
  参考文献
  [1] 孙维章,胡金凤,段琴,杨志枫.中医药治疗偏头痛90例临床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18,4(12):82-83.
  [2] 练春玲,张国才,黄良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06):51-53.
  [3] 麻丽萍.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7,32(19):2861-2863.
  [4] 曾宪明.运用中医内科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214-215.
  [5] 王俊.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一些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1):136.
  [6] 申延安,卜庆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8):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