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红花青藤资源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调查红花青藤的野生资源分布、生长和种群特征,为其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和人工抚育(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红花青藤的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红花青藤在北纬22°26′01″~25°31′18″,东经106°16′26″~110°56′55″区域内有分布。垂直分布高度在101~830m之间,以海拔101~600m 之间较为多见。②不同分布区的红花青藤,在叶片大小、植株性状及生物量方面有一定差异。③红花青藤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既能在短暂40.0℃极高温度渡过,也能忍受-3.8℃极低温度。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湿润的环境生长良好;在黄壤、红壤或灰黑色的土壤均都能生长。④野生植物群落中,与红花青藤傍生的群落植物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灌木、草本植物居多,其的科、属比较分散。结论:通过研究掌握了红花青藤的野生资源分布特点、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为其良种选育和人工的抚育或栽培奠定基础。
【关键词】红花青藤;分布;生长;傍生植物群落
【中图分类号】R93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6-0025-04
红花青藤 (Illigera rhodantha Hance ) 是连叶桐科青藤属常绿藤本植物。别名毛青藤、三叶青藤、三姐妹藤。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及台湾等地有分布和使用的文献记载[1-2]。药用根、茎藤。性温,味甘、辛。具有祛风散瘀,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等作用[3]。用于治疗跌打肿痛、肩周炎、风湿骨痛、类风湿、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报导,红花青藤醇提物抗炎作用显著,且毒性小[4]。是知名品牌中成药 “华佗风痛宝 ” 及其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药[5]。一直以来都是依靠采购野生药材资源供给市场及临床用药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野生资源锐减,人工抚育或栽培迫在眉睫。目前,对红花青藤的研究多在药理、药化和临床方面,而在栽培研究较少。在自然界中,植物是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对环境中温度、光照、水分和土质等条件均有其独特的要求。与之傍生群落植物间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其习性是人工发展该植物品种的基础。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红花青藤,作者对红花青藤的野生资源分布、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为红花青藤的良种选育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原生地植被特征(种群特征)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咨询有关专家和学者,制定调查路线和范围的调查方案,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对其展开实地调查。调查范围为广西境内,按坐标分七个方位。具体为:龙胜县三门镇(桂北)、金秀县老山林场(桂中)、隆安县龙虎山(桂南)、上思县南屏乡(桂西南)、贺州市姑婆山(桂东)、玉林市大容山(桂东南)和田林县岑王老山(桂西)。调查方法为:在区域内红花青藤生长的地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 1 个16m×16m的调查样地,进行调查。记录红花青藤的生长状况,包括蔓长、基径、叶片数量等指标、记录样地内傍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再采集活体样本,在南宁市郊区建立种质圃,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1.2 红花青藤的形态特征 在一级分枝上,距离生长点6~8节,随机抽取10片完整、发育正常的葉片,测定其叶柄长、叶柄粗,测量三出复叶之中变化较大的中叶(以下简称“中叶”)的长、宽,计算出中叶叶形指数 (中叶叶长/叶宽),用电子天秤称量复叶的总鲜重,计算平均单叶重。再随机挖取5株完整植株,每株按根、茎、叶分开,先称取鲜重,然后,置于恒温烘烤箱中,先将温度控制在(100±5)℃范围,烘烤 8~10min,再将温度调整至60~65℃烘烤至恒重,冷却后,测干重。计算出植株含水量、叶比重。取平均值。公式如下:
含水量=(植株鲜重-植株干重)/植株鲜重;
叶比重=叶生物量 (干重)/植株总生物量(干重)。
1.3 土壤分析方法 在调查样地内,用五点取样法采集0~20cm深的剖面的土壤。打碎,按等体积混合后,从中取200g于室内风干,进行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1.4 气候因子特性 在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网中,调取该县或区域近3年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状态下,不同区域的红花青藤的植物形态特性 红花青藤植株均表现为多年生,茎具沟棱,幼枝、叶背披黄色绒毛。叶互生,为三出复叶,复叶之中位于中间一片(中叶)较大,倒卵形或椭圆形,而两旁的叶片通常较小(图1、图2、图3)。花腋生,紫红色,有蜜腺,圆锥花序。
2.1.1 叶形表现 调查发现,不同的分布区域中的红花青藤叶片性状各指标有较大的差异(图3),集中在叶柄长度、叶单重及中叶的大小上。叶柄长最大的达到7.61cm,最小的只有3.87cm,两者相差1.96倍。单叶重最大的达2.19g,最小的为1.12g,两者相差1.95倍,中叶长及宽其最大和最小间相差也达1.91倍和2.14倍;其他性状如叶柄粗趋于接近。见表1。
2.1.2 植株形态特点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分布区红花青藤其基茎粗、节间、蔓长及生物量也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基茎粗、节间、茎产量以隆安县的调查样地为最高,其基径达到0.41cm,节间长13.12m,茎鲜重136g;对于蔓长以金秀的最长,其蔓长达9.41m。根鲜重则以桂东的贺州的为最,其根鲜重达84g,玉林的较轻,只有22g。其他性状如茎、叶比重和含水量等性状虽有差异,但差别相对较小。植株和叶片形态变化与差异都与其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是红花青藤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2.2 红花青藤地理分布特点 通过GPS卫星定位记录红花青藤自然分布区,从图4可看出,广西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从数据来看,红花青藤在北纬 22°26′01″~25°31′18″,东经 106°16′26″~110°56′55″的地带均有分布,整个分布区跨纬度3°5′17″,跨经度 5°40′29″。分布区域较为宽广。从垂直高度来看,海拔101~830 m均发现有红花青藤生长。见表 3。
2.3 红花青藤分布区的生态因子特性 植物生长与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区域分布的红花青藤之所以有差异,与其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从国家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分别调取各分布区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红花青藤对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需求,有其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2.3.1 光照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须的因子,不同植物对光照的强弱也不同。从红花青藤分布区的观测点数据来看,各点的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差较大,最高为上思县境内 (1896.1 h),最低为金秀县 (1246.9h),两地相差518.7h。日照百分率最弱的为 28%,最强也达到40%(表4)。说明红花青藤能适应这些区域的光照条件。但日照時数少及日照百分率弱引起藤蔓过长。在调查中发现,红花青藤多生长在林缘或稀疏的林中,在郁闭度较大的乔木林下却较少,且生长不良。也验证了红花青藤需要一定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
2.3.2 温度 红花青藤分布区所在地(县)的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大,最热月 (7月) 的平均气温为 24.8~29.2℃,最高温度极端值达 40.0℃,最冷月 (1月) 的平均气温为8.3~12.1℃,最低温度极端值为-3.8℃,年平均气温 17.2~21.7℃.从这些区域的气温变化情况看,可以认为红花青藤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既能在短暂的40.0℃越夏,又能忍受-3.8℃的寒冷。在各分布区中,大于10℃的积温的差别也较大,最低为5263.0℃ (金秀县),最高为7391.6℃ (上思县),两地相差 2128.6℃。但都发现有红花青藤分布,而且生长表现较好,能完成开花结果发育过程,可见,在此积温范围内,都能满足红花青藤生长发育需要。具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见表5。
2.3.3 水分 从红花青藤自然分布区的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数据来看,年降雨量在1217.3~1991.1 mm 之间,较为充沛,且雨季多集中于其生长季节的4~9月,占年降雨量的75.2%~78.1%;秋末至春初雨量较少。年平均相对湿度也较大,在76%~83%之间变化。可以看出,红花青藤是一种喜欢多雨高湿的植物。在秋末至春初少雨的情况下,也能安全渡过。见表 6。
2.3.4 土壤 通过对红花青藤分布样地的土壤分析得知:在自然状态下,红花青藤着生地的土壤类型有黄壤、黄红壤或灰黑色土,土壤酸碱度偏酸性,pH值为4.8~6.2;肥料元素因分布区不同而异,参考广西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以金秀较高,达到富有水平;玉林的最低,为贫一档,其他样地处于中至中上水平。7个样地的土壤中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处于贫或极贫。各样地的土壤中钾的含量差别较大,有中等水平,也有贫水平。见表 7。
2.4 红花青藤原生地植被状况 在自然状况下,红花青藤的生长多见在常绿阔叶林的林缘、沟边、丘陵等地。与灌木、稀疏乔木、草本植物傍生。在很多情况下,红花青藤顺着灌木或草丛攀援,穿插于林间。根据7 个样地的调查,红花青藤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7种。其中蕨类植物5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60种。从群落植物的科、属组成来看比较分散,种类以灌木和草本物种居多。
3 讨论
通过调查得知,红花青藤的分布于广西部分地区,主要集中于金秀、隆安、上思、玉林等县市。垂直分布高度在101~830 m之间,是一个相对分布较广的物种。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既能在短暂40.0℃高温渡过,也能忍受-3.8℃端低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严格,了解这些特性为今后对红花青藤栽培研究提供技术参数。另外,调查中,红花青藤野生植株大多在次生林的林中、林边发现,且数量逐年减少。伴随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林地也因农林的过度开发而减少。可以断定,红花青藤的野生资源存量已不多,人工抚育或栽培势在必行。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不同分布区的红花青藤植物形态有一定的差异,虽没有针对性进行活性成分分析,但也揭开了红花青藤多种质资源的存在,为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红花青藤具有祛风散瘀,消肿止痛,活血通络功效,对风湿骨痛作用显著,得到人们的认识和应用。重视本土特有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涉及我国药用植物的资源安全[6]。因此,一方面加强红花青藤繁育和栽培,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的生态环境,控制野生资源的采挖,以利于资源的恢复和更新,才能更好地持续利用红花青藤,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72.
[2]艾铁民.中国药用植物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23
[3]广西药用植物园编. 广西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24.
[4]李江,邓航,付祥,等.三叶青藤醇提物的急性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1,22(2):312.
[5]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 版)[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2:10.
[6] Huang H,Han X,Kang L,et a1.Conserving native plants inChina [J].Science,2002,297 (5583):935.
(收稿日期:2019-01-13 编辑:刘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