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援外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方针的提出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医疗援助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援外医疗面临的公立医院“派遣难”、医务人员援外积极性降低以及援外医疗在公共卫生援助方面不足等问题,探索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创新援助形式、搭建科学培训体系和互助平台、完善制度等方面,构建以高等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为主体,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援助内容的公共卫生援外模式,进一步丰富我国医疗援外的内容,促进国际影响力及外交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 医疗援外;公共卫生;高等医学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5(b)-0165-05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s foreign medical assistance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public hospital care medical face difficult to “send” care, care staff enthusiasm to reduce, and lack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aspect of public health assistance to explore by integrating medical resources, innovative forms of aid, set up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and mutual platform, perfecting the system, etc. To build with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igher learning as the main bod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public health care model,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medical care in our country, promote thei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diplomatic soft power.
[Key words] Medical aid; Public health; Higher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对外医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根据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签订的议定书,由中国派遣到对方国家提供无偿医疗服务的队伍。实践证明,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一种花钱少、收效快、影响大的对外援助方式[1]。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作为国家对外战略重要工具的对外援助,援外医疗能够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交流,发挥先导作用[2]。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健康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援外医疗“派遣难”现象的日益凸显,我国援外医疗面临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3],如何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诊疗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生,成为当下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丰富现有援外医疗内容的视角,结合我国时代背景及我国当下援外医疗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探讨构建以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为主体,以公共卫生为援助内容的对外援助新模式。
1 我国当前援外医疗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1 公立医院派遣任务繁重,负担大
由于经济条件改善和人口结构变化,中国国内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断上升,使现有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在各三级甲等大型医院表现得更为突出。传统的援外医疗派遣任务,对派遣医务人员年资、职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要求,派遣人员多为医院科室骨干或业务能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医院实行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医院在本身医生数量紧张,科室业务繁忙的情况下,从原科室抽调医生进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会造成科室内部人员短缺,加重科室工作负担。两年的派出周期时间跨度较大,占用优质医疗资源时间较长[4]。且作为派遣单位的公立医院,长期承担着援疆、援藏、支持偏远山区、技术帮扶等各项政治性援助任务,各类派遣帮扶医务人员援助期间的工资多为派遣单位发放,无疑进一步加重公立医院财政和人力负担。因此,近年公立医院援外医疗队员派遣困难问题日益突出[5]。
1.2 医务人员参与援外工作积极性降低
中国1963年首次派出援外醫疗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外医疗队员的选派和组织颇具时代特征,不仅要看业务水平,更要看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能够被遴选成为援外医疗队员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单位和个人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6]。然而,随着医疗卫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医护人员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援外不再是出国镀金的唯一选择。援助期间远离亲人、难以照顾家庭;受援国条件艰苦、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技术水平难以提高[7];当地安全形势严峻、各种传染病流行、职业暴露风险高等各种问题,困扰着医务工作者。由于受援国整体医疗水平较低,知识更新较慢,为期两年的援外工作归国后,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与同级别人员相比缺乏竞争力。加之现有援外医疗激励政策不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因此医护人员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均有所下降。 1.3 援外内容单一,缺乏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受援国医疗卫生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各种流行疾病仍是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尤其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医疗队,中国派援外医疗队累计已达2万余人次。目前,在五大洲的49个国家有我国50支援外医疗队,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8]。我国自1963年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先后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2.8亿人次。非洲是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主要地区,非洲现有接受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国家占与我国建交非洲国家的72%。全球71%的艾滋病疫情、80%的疟疾死亡病例和绝大多数的结核病死亡病例都发生在非洲[9]。我国目前对外医疗援助形式多以“施诊给药”为主,对于困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的传染病防治上援助工作开展甚少,缺乏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普及。然而对于侧重临床实际操作的高年资援外医务人员,将过多精力用于疾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教,未免有“大材小用”之感,因此对外公共卫生援助未能引起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我国对外援助在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地方病等公共问题的专项援助仍存在较大的空白。
2 高等院校医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援外的可行性
在现有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公立医院“派遣难”,援外医疗在公共卫生援助方面不足的情况下,急需探索新的模式、注入新鲜血液,作为现有援外医疗队伍的补充及后备力量。医学生作为兼具一定专业能力及充沛活力和热情的年轻群体,能够在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健康宣教上发挥医学专业性,作为援外医疗力量有益的补充。
2.1 公共卫生援助是对外援助的重要补充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公共卫生全球化的趋势,各国间经济、贸易、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卫生问题更加地区化和全球化,一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往往会蔓延到地区内的其他国家[10],公共卫生援外将是我国卫生援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底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我国首次派遣大规模、成建制的公共卫生援外队伍参与国际救援行动[11]。西非三国暴发埃博拉疫情,我国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为核心组成了多批次的援助队伍,传授我国急性传染病防控经验,为埃博拉的疫情控制和消除做出了贡献,也在公共卫生领域援助上踏出了第一步,积攒了一定的经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正在实施“公共卫生发展援助能力建设项目”,江苏省承担的在非洲实施的药物化疗、健康教育为主的“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项目”,表明中国对外医疗援助逐渐从关注疾病调整到关注健康水平,以提高受援国公共卫生为主的援外形式将是今后对外援助的重要补充[12]。
目前,我国对外的公共卫生援助主要为中国疾控中心为主导的,派遣防控专家组的形式。派遣时间较短,且多为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例如埃博拉疫情等事件而临时派遣,未能形成常态化的援助机制,对于艾滋病、痢疾等常见的传染病未能起到很好的防治和宣教作用。
2.2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条件
参与国际医疗志愿服务项目是帮助医学生在走出国门、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有效载体,对于培育培养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较于高年资的医生,高等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援外工作在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首先是参与援外的积极性更高。不同于高年资医生,医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学习机会较少,高校每年公费出国交流的名额稀缺,竞争大,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自费出国项目也由于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让许多经济上困难的有志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对于有志于扩宽国际视野,增强实践能力的医学生来说,参与援外医疗项目是一个较好的锻炼机会,在参与上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医学生正处于吸收能力较强的青年时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无家庭负担,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和新的领域,尽快投入工作。再者,高年资医生援外期间,政府及派遣单位需要承担较高的薪资补贴,科室因人手紧缺带大的工作压力的增大,派遣以医学生为主体的援外医疗队伍仅需要承担的费用较低,在收获良好成效的同时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
2.3 在校学生参与援外项目初具规模
事实上,国内青年学生参与援外工作已经有一段较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团中央、商务部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从2002年5月开始启动到目前,已累计派遣650名志愿者深入亚洲、非洲、美洲等22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13],服务涉及汉语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4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至今,已有超过近千人被派遣到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推廣工作,这些年轻的教师们多为本科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硕士,他们发挥自身光和热,促进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推广。青年学生们在这些国际项目援助项目中表现出了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更证明了青年在参与国际援助项目上的能力和魄力。目前国内缺乏规模化的,以在校医学生为主体参与援外医疗的援助项目,医学生参与援外医疗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品牌化,大多数有志于参与援外医疗项目的医学生,只能通过“无国界医生”等国际组织参与海外医疗援助[14]。
3 医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援外医疗模式的构建
根据援外医疗现状和趋势,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特点,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丰富的教育培训及医疗资源,挖掘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高年级医学生志愿力量,构建医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援外的新模式。 3.1 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援助形式
3.1.1 援外主体的创新 目前,对于国际性的医疗援外项目,我国仍多以政府为主导,由各省级、市(区)级卫生计生委下达派遣任务,各大型医院及卫生部门临时抽调人选组成医疗队执行任务。属于领导人推动型的被动发展,任务性、一次性特征明显,缺乏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及后备储备力量,且耗资较大,政府负担重。新模式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探索利用高等医学院校丰富的综合教学培训能力及附属医院专业医疗资源,并引入社会公益机构资金力量,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缓解政府压力,促进社会型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增加了工作精力和人生阅历,更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形成了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15]。
3.1.2 援助内容的创新 公共卫生有着公益性质,职责不仅体现在接种、预防,还体现在相关知识宣传与健康教育、管理监督方面[16]。健康教育是推广卫生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有效途径[17]。高等院校每年在对外交流访问、留学生交换等领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较多的交流合作,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宽合作领域,通过选拔高年资的临床、预防、公共卫生等专业在校学生,去到受援国社区、公共卫生防疫机构、中小学等开展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宣传教育[18],受援国公共卫生情况的实地调研等,帮助受援国提高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度,增强受援国居民的健康意识。
3.1.3 援外周期的创新 传统的援外医疗队派遣一般以两年为1个周期,周期较长,援外队员归国后难以适应国内环境。学生援外队伍的派遣采取“固定短期援助”+“自愿延长”的援外周期设置,以固定半年为援助周期,在援外期间若志愿者愿意,可申请延长援外期限。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由于时间较长得过且过的现象,从而迫使医疗队员不能够有丝毫的松懈,抓紧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19]。
3.2 建立系统化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3.2.1 丰富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除了对援外志愿者进行援外工作所必须的外语培训、外事培训、团队建设、职业暴露的危险评估和处理等培训内容外,着重加强对援外学生公共卫生管、疾病预防、健康宣教等知识培训,结合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成功的案例、成果,增强志愿者系统化的了解。注重心理适应能力培训,提高援尼泊尔医疗队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技巧[20]。于此同时,增设针对当地风俗文化的介绍课程,对当地人饮食、传统方面相关宣讲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扩充,以便缩短适应期,解决社会融入问题[21]。
3.2.2 增强培训师资 高校可充分整合教师资源,对援外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外语能力、新闻写作和摄影知识、管理能力、传染病防治等课程授课,同时邀请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的援外医疗经验的援外医护人员,以“情景模拟”“现身说法”等形式,加强志愿者对援外工作的理解,解答志愿者对援外生活和工作的疑问。
3.2.3 创新培训形式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语言不通是援外工作的首要障碍[22],为了提升援外人员外语能力,可采取“提前外语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的形式,对于有意向参加援外工作的志愿者,高校可提前一年开设外语能力培训班,志愿者可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外语能力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外语考核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集中封闭式短期培训。这样既能缩短集中培训的时间,节约培训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又能保证援外志愿者能够充分掌握外语能力,避免在今后的援外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因语言沟通不畅带来的困难和阻碍。志愿者到岗后,可配备一个当地的老师对志愿者的语言进行就地培训[23],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3 搭建线上学习互助平台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志愿者在援外期间能够高效、有序完成援外任务的保障。在以往的援外医疗任务执行中,对当地生活、工作环境的不适应,独处异乡的寂寞,与国内知识水平更新的脱节往往是困扰援外医疗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对于正值求知旺盛的青年志愿者想必更是如此。在制订科学的志愿者纪律管理条例的同时,可搭建援外志愿者线上学习互助平台,志愿者在该平台上获取最新传染病介绍及防治手段,在线进行医疗、安全、援助国介绍、应急预案等相关课程学习。同时志愿者可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分享援助故事和感受,有经验的志愿者向新加入的志愿者提供意见和帮助,增进志愿者间的链接,增强归属感。
3.4 建立完善的保障及激励机制
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是维系志愿热情、健全志愿队伍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充分调动参与援外服务志愿者的积极性。物质上,包括对参与援外的家庭贫困的志愿者给予助学金支持,或酌情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补助;服务后创业的志愿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创业培训、金融扶持、孵化器入驻等服务;以及在保送研究生给与加分,考研、入职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等方面的激励措施。精神上,对于援外期间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与荣誉称号,肯定援外志愿者的贡献;举行盛大的援外志愿者表彰大会,將优秀的援外志愿者事迹在校园网、相关媒体平台上报道等,充分展示志愿者的贡献,最大程度地激发和维系志愿者的激情。
3.5 建立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
志愿者的评价和反馈,是援外项目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基础。目前国内援外医疗项目大多缺乏良好的评估及反馈机制,使得援外项目存在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未得到解决。以在校医学生为主体的援外医疗,可通过在线上互助平台、项目官方网站等平台设置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及时收集、整理队员的反馈信息;每年在项目中期及结束归国后对志愿者进行评估与调查,了解志愿者对工作的影响力的评估,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改进意见,援外项目和国内工作人员后勤支持的效果,志愿者个人的健康情况、安全情况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等,以便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小结
综上,本文就当前援外医疗面临的现状、援外医疗发展趋势、高等医学院校及在校学生自身优势等方面,分析了增加援助主体、加强公共卫生援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援外工作,支持受援国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促进人群健康;更能将我国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提高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影响,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援外体系建设[24]。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和鼓励国际志愿者行动对于促进中外交流,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着积极意义。以高等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为主体,以公共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援外工作,将成为我国现有援外医疗力量的有力补充,更好服务我国“一带一路”政策方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外交部,商务部.关于表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N].卫生部公报,2004(1):3.
[2] 曹俊金.“带一路”倡议与对外援助制度之完善[J].社会科学文摘,2016(12):24-25.
[3] 李麗,梅文瀚.国际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8,38(1):160-164.
[4] 张春.医疗外交与软实力培育[J].现代国际关系,2010,30(3):49-53.
[5] 王昱.中国对外卫生援助的历程、挑战和对策[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7.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2017:13.
[6] 王程.中国对外医疗援助与软实力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7] 王楷容.新时期援外医疗管理的挑战与应对分析——以四川省援外医疗队为例[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3):13-15.
[8] 陈嘉泳,郝元涛,周紫霄,等.困局与突围:广东援外医疗队派遣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6,30(7):18-22.
[9] 迟建新.中国参与非洲公共卫生治理:基于医药投资合作的视角[J].西亚非洲,2017(1):87-112.
[10] 刘倩倩,朱纪明,王小林.中国卫生软援助:实践、问题与对策——以对外卫生人力资源合作为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3):58-63.
[11] 邢学森.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公共卫生培训的实践及思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3):1-3.
[12] 李少冬.创新卫生发展援助模式[J].中国投资,2018(18):39-41.
[13] 韩静.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做中外友谊的民间使者[J].小康,2015(20):30-31.
[14] 龙靖淼,韩明月,安娜,等.无国界医生援外医疗队招募体系介绍及启示[J].中国卫生人才,2017(4):74-77.
[15] 梁绿琦.“80后”青年志愿服务与公民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73.
[16] 李美英,于波.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9):30-31.
[17] 马国庆.健康教育及健康传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9):147-148.
[18] 庞烨.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4):155-156.
[19] 李嘉,宋林子,张鸿祺,等.对新时期援外医疗模式探索的初步思考[J].中国病案,2016,17(6):46-49.
[20] 徐辉,马英慧,刘英,等.援尼泊尔医疗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35(2):175-177.
[21] 王楷容.临床医师援外医疗队出国前综合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106-108.
[22] 曹广.提高医疗援外人员整体素质的几点建议[J].中国卫生人才,2015(6):80-83.
[23] 黄立志,陆淼,张小庆.十年一剑霜刃小试——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评估及其比较研究[J].当代世界,2013(6):59-62.
[24] 侯梦婷,王金龙,殷文渊,等.公共卫生援外机制及管理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2):11-14.
(收稿日期:2018-10-24 本文编辑:封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13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