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酸的药理毒理作用及脱酸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以银杏为原料的制剂是现代植物药的重要产品,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此类产品的安全问题时有报道,其主要不良反应是由银杏成分中的银杏酸引起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除酸工艺的研究,提高现行标准的质量控制水平。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银杏酸的药理毒理作用及脱酸方法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对银杏叶酸的关注,提高银杏叶提取物制剂的安全性。
关键词银杏酸;药理;毒理;脱酸
银杏属于银杏科裸子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之一。国内外对银杏叶进行较多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调血脂、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保护缺血损伤、抗炎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1]。但银杏叶成分复杂,一般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类含量24% -32%,萜类内酯成分6% - 9%,其余成分还有待更多的研究[2]。目前销往市场的银杏叶提取物,其提取方法大部分是用水提法或醇提法,但是同时被提取出来的还有大量的银杏酸[3],能引起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本文从银杏酸的药理毒理、脱酸方法等方面作一综述。
银杏酸药理研究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4],银杏叶中主要成分银杏酸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研究认为[5],银杏酸性成分中的十七碳烯链水杨酸和银杏黄素对机体能够起到强抑制EB病毒和致癌启动因子活性的作用。药理试验显示,长链酚酸抗癌活性主要与烷基侧链的长短和酚羟基有关,与羧基无关,这主要是因为抗微生物活性需要羧基,且与侧链不饱和程度有关,不饱和度越大其活性越强。研究表明,银杏酸对人肺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人结肠腺癌细胞、人膀胱癌细胞和人卵巢腺癌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抗病毒作用:在对银杏提取物药理试验中发现其对单纯疱疹I型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均无作用,但对柯萨奇B3病毒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6]。银杏酚酸在体外能够对机体非细胞体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活性和人体细胞的HIV感染产生抑制作用。
抑菌杀菌作用:在对银杏提取物药理试验中发现银杏酸类物质对细菌、致病性真菌具有不同程度杀菌或抑菌作用,对变形杆菌、青霉菌、大肠埃希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效果在各种病菌中最强。石启田研究发现位于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酸酚类物质具有杀虫活性,防治菜青虫、蚜虫、蓟马有良好效果,与其进行对照的化学农药,两者有相似的防治效果[7];王杰等从银杏外种皮提取物中筛选出明显具有抑菌活性的组分[8]。
抗炎抗过敏作用:动物试验发现,银杏提取物银杏酸还具有抗过敏性作用,其能够起到的作用与地塞米松类药物相类似,其可达到拮抗过敏介质如组胺等引起的豚鼠回肠平滑肌的收缩反应,此拮抗作用通常是通过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颗粒释放和小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而实现的。并且银杏酸结构中抗过敏反应程度与羧基结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许丽丽等研究表明银杏甲素能显著抑制乙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角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以及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9]。对机体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炎性渗出和水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药理作用与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相似。银杏酸的毒理研究
细胞毒性:Hecker H(2002)等通过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酚酸的细胞毒素性质进行研究[10,11]。在银杏酚酸(浓度≥30 mg/L)作用18h后,细胞HaCaT死亡率从6%上升到80%左右。进行HaCaT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可能是由于溶酶体的酶受到抑制引起,所以形成髓鞘质瘤。通过对LLC-MK2细胞进行观察,发现主要是由线粒体介导银杏酚酸的细胞毒性。研究认为原因可能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的解偶联作用。
致敏性、致突变、神经毒性:何静仁的研究表明[12,13],银杏酸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IgE抗体产牛细胞,同时通过诱导机体内T细胞分裂的增殖,增强机体内细胞免疫应答,作为变应原增强机体的敏感性。杨剑婷等的研究指出,银杏酸的致敏机制可能是抑制变态反应、细胞毒性、酶活性等[14]。银杏酸和相关的烷基酸可引起精子染色体断裂导致胚胎突变。
银杏酸分离祛除方法
对银杏酸进行脱酸的方法主要有微波辅助提取、有机溶剂提取法、树脂提取、超声辅助提取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尹秀莲等研究显示银杏酸的脱酸方法中超声萃取,萃取过程中会受设备的限制[15],不利于大规模生产。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整个萃取过程中工艺成本过高,因其设备投入较大;有机溶剂萃取法在萃取过程中会损害人员、设备、环境,而且其能源需求高、工艺选择性差,使得生产成本增加;树脂提取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更加普遍。
有機溶剂提取法:用丙酮进行提取,对其萃取使用有机溶剂、脱脂等一系列工艺处理,使烷基酚酸< 10μg/g(特别可达到<1μg/g)。
树脂提取:秦俊哲通过对不同大孔树脂(D 101、DA 201、DM 301、DS 401)进行研究[16],,使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以银杏酸的吸附率、解析率为指标,优化大孔树脂纯化银杏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DA 201对银杏酸的吸附为快速平衡型,银杏酸粗提取液上样浓度0.45 mg/mL,静态吸附时间4h,动态上样流速l mL/min,洗脱剂乙醇浓度95%,洗脱速度l mL/min,银杏酸吸附容量59.00 mg/g,解析率98.46%,银杏酸纯度83.4%。以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含量为指标,对比LX-202、LX-9、HDP 5000、ADS-7、ADS-8等5种大孔树脂对银杏酸的洗脱效果及静态吸附效果。最终结果显示,脱除银杏酸效果最佳的是HDP 5000树脂。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沈刚等研究中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17]。采用压力30 MPa,采用硅胶为载体,8%甲醇作为改性剂,温度55℃进行萃取。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银杏酸的选择性和回收率效果显著。王志强等利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甲醇回流萃取和SC-C02萃取的银杏酸进行含量测定[18]。结果显示萃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采用SC-CO2萃取法,不仅环境污染小,而且萃取率和萃取纯度较高,操作过程简便,无溶剂残留,比传统的溶剂萃取法优异,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微波辅助提取:李泽荣等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探讨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银杏中银杏酸脱除率的影响[19],并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脱除银杏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以浓度75%的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m:V)1:35,提取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银杏酸脱除率可达0.191 8‰。其与树脂提取法进行比较提取率略低,但可以显著缩短提取时间。
超聲辅助提取:刘俊峰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银杏酚酸的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55.6℃,超声时间40 min,液料比1:3(g:g),此时银杏酚酸提取量最大值0.167 8 mg/mL。
蒸煮及干燥处理:刘俊峰研究了蒸煮处理及干燥处理对银杏酚酸和银杏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蒸煮温度、时间以及料液比3种因素与银杏酚酸脱除率呈显著相关。在热风处理的试验过程中可以将银杏黄酮损失控制在< 10%,3种银杏酚酸的脱除效率明显受到热风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并且在处理温度80℃、处理时间9h的条件下,可完全脱除白果新酸,并降低十七烷基一烯银杏酸和白果酸的含量。
我国为银杏产出大国,然而银杏制品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很低,因此,我们要学习国外植物药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开工作。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银杏树资源,对全国各地银杏叶资源加以合理评定,合理利用;重视研究工艺,关注制剂安全,根据不同的银杏叶制剂的质量标准,为尽快达到国际标准,不懈地进行工艺改进。
参考文献
[1]汪素娟,康安,狄留庆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5):130-135.
[2]王荞薇,谢媛媛,王义明.银杏叶中银杏酚酸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5,(2): 167-173.
[3]安晓东,王沙沙,杨丽微.大孔树脂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7,(10):68-72.
[4]杨小明,钱之玉,陈钧,等.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4.(1):13-15.
[5]赵云奎.银杏酚酸单体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倪学文,吴谋成.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4):115-117.
[7] 石启田.银杏外种皮银杏酚酸类物质防治农业害虫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2003, 30(5):19-20.
[8] 王杰,王连荣,祝树德,等.氢化白果酸对果树病原菌的抑制效果[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21(4):48-50.
[9]许丽丽,张洪泉,程鹏,等.银杏甲素的抗过敏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4):35-37.
[10] Hecker HR, Johannisson E.Koch &CPSiegers.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evtotoxicpotential of alkylphenols from Ginkgo bilobaL[J].Toxicology.2002,(2):24-26.
[11]孙锴,潘小海,黄诗颖,等.银杏酸对大鼠肝脏线粒体的损伤作用[J].中国药理通讯,2009.26(2):56.
[12]何静仁.银杏酸的变应原性及致过敏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13]杨剑婷,吴彩娥.白果致过敏成分及其致敏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科技,2009.34(6):282.
[14]尹秀莲.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分离技术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3.
[15]秦俊哲,高存秀.不同大孔树脂对银杏酸的吸附分离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0,(223):142-145.
[16]吴向阳,仰榴青,陈钧,等超临界C02脱除银杏叶中银杏酸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10):85-88.
[17]王忐强,黄胜海,张琰不同工艺提取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及含量的测定[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26.
[18]李泽荣,李保国,崔诚微.波辅助脱除银杏中银杏酸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3):389-392.
[19]刘俊峰.白果粉中银杏酚酸脱除工艺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94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