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是古人对我们的养生告诫。三国时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认为“养生以不伤为本”“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宋代蒲虔贯《保生要錄·调肢体门》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宋代苏轼说:“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里的“劳”包含运动、活动和劳动。也就是说,若想长寿,要掌握好活动的度,不要不活动,也不要过度活动,以至于疲劳不堪。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劳作的实践者
有人统计,我国古代众多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尽管他们的死因很多,但长年养尊处优、出舆入辇、不劳而获,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研究人员曾对1000多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95%,脑力劳动者占5%,他们中的大部分在90岁、100岁时还参加劳动。广西巴马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勤于劳动是当地人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与静应当保持相对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动与静应当保持相对的平衡。经常适当地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四体常勤,则五脏气血旺盛,肌肉丰满坚实,关节运动灵活,百脉通畅,故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加强和活跃了生命机能。运动和劳动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也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合理的运动对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无疑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符合生命学原理。适度合理的休息,可使机体与大脑得以休整,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疲劳和不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不疲劳的猴子却安然无恙。这表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证了中医学关于“劳倦致病”的理论。
要“小劳”,但切勿“过劳”
“小劳”的要义是小动动、常动动、勤动动,是指适当的轻松愉快的运动、活动和劳动。特别是中老年人,劳动量宜小不宜大,劳动时间宜短不宜长,力所能及而为之。不论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或者是某些活动,时间久了都会引起身体不适,或造成身体损伤,甚而导致疾病。常小劳,可避免大动劳损或不动颓废的两难之虞。凡人要养生长寿,经常“小劳”,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太极拳、散步、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的家务劳动,都是“小动常劳”的好形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24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