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季养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华 邬丽华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3-8183-(2011)09-0082-01
【摘要】中医认为春气通肝,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节,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因此要注重春季养肝。
【关键词】养肝;春季;情志;饮食
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等特性,其主要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相相表里。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祖国传统医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五脏与四季对应。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四季中,春季属木,木遇春而旺,树木在春天都要抽枝发芽。肝与春相应,主升发,与春天欣欣向荣的气象正好相合,所以春季养肝效果是最好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那么,在春季怎样养肝护肝才最为科学?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运动,起居有时
“一年之计在于春”,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春季人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保持体内的生机。
春季养肝还应起居有时。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王冰注释 《内经 》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1]。若能准时就寝,获得适当充足的睡眠,血就能归藏于肝而滋养肝脏,让人精力充沛;如果经常熬夜,肝血不能及时回流,肝血无法得到调养,肝火容易上炎,口干舌燥等不适症便会产生。另外中医认为,“肝为罢极之本”,春困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2情志舒畅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由心主管,但与肝也紧密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如肝失疏泄,常表现为情志抑郁、胸闷、喜叹息等;如肝升泄太过,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眩晕等。故《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反之,情志异常也常常使肝疏泄功能失常,引起肝的病变,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黄帝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肝脏就像一个将军,力量强、火气足,喜欢骑着马在宽广的场所驰骋,碰到不通的地方,他就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发怒源于肝”的道理。因此,应保持心情舒畅,只有肝气顺畅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和情志活动。
3合理饮食
3.1 多食甘,少食酸:春季养肝应以食为先。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2]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因此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可多吃点。
3.2 注重养阳: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即指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使人体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黄帝内经》曰:“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春天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春天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都显得不足,因此在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
3.3 饮食禁忌:在春季不宜服用辛辣刺激食物、煎炸烧烤食物、粗糙食物、生冷食物、坚硬食物等。辛热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胡椒粉等,此类食品多性热,进入人体后易助热生湿;煎炸炒等烹饪过程中,脂肪氧化产生丙烯醛,经血液循环刺激损害肝实质细胞,加重肝病;纤维较粗、硬的东西,常常是造成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另外切忌喝酒,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认为酒易助湿生热、阻滞气机,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古人将肝称作“将军之官”,意指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其他四脏的运作,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肝藏血功能失常,可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临床上还有“肝旺侮肺”、“肝肾同源”等说法,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肝功能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保证各脏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在春季应注重肝脏的养生。
参考文献
[1]王蕾.试论肝藏血的机理[J].中医药研究,1999,15(6);2~3
[2]曾宪锋,春季.中老年人如何护肝[J].养生大世界,2009,(4);36
作者单位:450005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6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