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小议传媒伦理的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晓林,李永凤
摘要:传媒伦理失范是中国传媒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困境,传媒伦理重建是整顿传媒界,加强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的重要举措。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在于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传媒伦理;内部建设;外部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47-02
虽然我国传媒界在弘扬职业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问题也不少。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强烈冲击着传媒业,加之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使得传媒界伦理失范严重。传媒伦理失范致使媒介公信力丧失,媒介社会形象受损,受众忠诚度和美誉度下降,传媒伦理重建迫在眉睫。
一、职业伦理失范――传媒伦理重建的原因
目前,传媒业面临着社会与媒介自身的双重转型,旧的媒介管理体系逐渐失效,新的适应于市场化的媒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媒介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媒介伦理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媒介在接触率和社会道德沦陷的双重压力下,迷失了职业目标和职业道德。
(一)虚假新闻、虚假广告充斥媒介
媒介首要的功能是传播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但是,“金钱至上”观念的腐蚀加上媒介转型带来的盈利压力致使很多媒介逐渐降低新闻传播的底线,有偿新闻比比皆是。新闻品格是媒介伦理规范的最后堡垒,如今也岌岌可危。媒介传递商业广告获取盈利本是无可厚非,但毫无根据地夸大商品性能不仅扰乱视听,严重时还会伤及人命,尤其是那些具有“神奇”功效的药品、化妆品、保健品广告。也会导致媒介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严重下滑。
(二)低俗的文化快餐
商业化浪潮冲击媒介,非主流、无深度的快餐思想染指媒介,媒介内容走向通俗化、娱乐化。低俗、暴力、色情等捕获大众低级趣味的负面信息横行于世。随着现代人媒介依存性逐渐加强,媒介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加重。终日沉浸在低格调、快节奏、无营养的媒介世界中,公众的心理正在遭受着潜移默化的媒介滋养,丧失了理性的思维能力,被动地成为媒介教化的牺牲品。传播低俗信息带来收视虚高为媒介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却给人们的心灵蒙上了消极化的面纱,致使整个社会陷入低俗化困境无法自拔。
(三)新闻娱乐化倾向严重
21世纪,娱乐风暴席卷全球。媒介成为大众获取娱乐最为普遍的渠道之一。媒介信息娱乐化的趋势也悄然而至,新闻节目也没有幸免。新闻的真实性本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职业命题,却不幸遭到了娱乐风暴的无情践踏。新闻内容的娱乐化让新闻媒介对明星和轰动性事件的过分“炒作”,对揭露名人隐私乐此不疲而无视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频繁出现的新闻纠纷没有唤起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良知,反而催生了更加疯狂的媒介揭秘运动。媒介被热衷出名的人利用而不自知,反而因其带来的高接触率沾沾自喜。更加可恶的是,一些媒介把相当严肃的新闻事件进行娱乐化包装,完全无视新闻当事人的感受和生活境遇,更加不理会对受众情感的伤害。不消说毫无职业道德,就连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荡然无存。
面对传媒界的种种问题,传媒伦理重建已经势在必行。
二、内部建设――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
传媒伦理建设的重心在于内部建设。马克思告诉我们:“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内在信念。然而,全世界各国采用的制定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新闻职业道德评议组织等措施,就其性质而言,均属于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建设,旨在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外在的道德关系,制约新闻从业人员的外部表现行为,并未深入到新闻从业人员的内在道德信念的层次。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无论规定的多么详尽完整,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无力为活生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提供明白无误的答案。所以,要摆脱我国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伦理困境,需要重新建构起完善的传媒伦理体系,建立并完善传媒伦理制度的内部建设。
(一)职业理想的建设
内部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培养从业人员的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这样传媒伦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职业理想的规划最初来源于教育,加强传媒教育中的职业理想教育环节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媒介教育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动力的灌输和职业理想的教育。而职业理想恰恰是规范职业行为的最有效的内部机制。职业理想不是职业的美丽外衣,而是支撑从业人员自觉维系职业使命的一种内在力量。只有内心深处对职业使命深信不疑,才能抵御外界的不良风气的侵染,避免随波逐流,从而维护媒介的崇高使命和独立品格。
(二)职业良知的培养
职业良知的培养也是内部建设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媒介背负着监视环境、确保社会交流、提供世界图景、传承文化、提供娱乐、赢利等社会责任。媒介要实现其社会责任,就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介,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介,而媒介的良知在于从业人员的良知。良知是一种“内向的愤怒”(马克思语),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使人自觉地遵守道德,是一种责任意识和义务精神,是人对理性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持守,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良知的形成靠的是自律,而非他律。所以我国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是内部建设,而不是外部建设。
(三)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媒介伦理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媒介从业者的人品问题,其提升更多地依赖于媒介人员自我品性的锤炼。章太炎认为:“优于私德的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的必薄于公德”。媒介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必然带来媒介整体高品质和高层次。梁启超进一步在其《新民说•公德》中阐释了他的媒介伦理观:古代社会,国人“皆知有私德,不知有公德”, “公德阙如”成为传统社会衰败的主因。“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在梁启超的视野里,媒介伦理属于公德的范畴。所以,传媒伦理重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德是立国之本,公德也是媒介生存的根本。所以,传媒伦理重建也要以人为本,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从而提高媒介自身品性。
三、外部建设――传媒伦理重建的制度保障
媒介管理制度是媒介和政府之间、媒体和受众之间的 “契约”或“微型社会契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形成制度,非正式的成为一种约束媒介行为的“潜规则”。
(一)建立健全媒介管理制度
媒介管理制度作为一种约束传媒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制度,必须明确化才能发挥作用。媒介管理制度是约束媒介运营和传播活动的观念体系,必须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强制性和法定性的实现不仅仅在于形成传统、达成共识,更在于形成法制,以法律的威严来约束媒介活动,使媒介管理和运营在法制的约束下纳入正常的轨道。规则出台和制度颁布,虽然是传媒伦理重建的外部机制,但是却也是媒介运营正规化的最为有效的制度保障。所以,建立健全媒介管理制度,把媒介和媒介从业人员的活动置于法制的约束之下,对于改善媒介伦理失范的现实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媒介公信力
媒介的公信力是指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高尚的传播产品,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而不成,诚信也是媒介的重要原则。公信力对媒介的意义不单纯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而是关系到媒介的品牌形象和受众认可度以及媒介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公信力较高的媒介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确保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舆论环境,对整个社会十分有用。然而,传媒界发生伦理失范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很多人会因为一时的虚假信息而不再对媒介信息笃信不疑。传媒伦理重建的关键是信用的再造,赢得媒介用户的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破坏这种信任却只在转瞬之间。媒介公信力是媒介运营的生命线,提升公信力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构筑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它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媒介生态系统。”而所有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的关系总和则构成了媒介道德生态环境。按照湖南师范大学论理学研究所陈文锋博士在《全球化与新闻伦理文化》中的观点,媒介道德生态至少包括四极:媒介本身、社会公众、社会制度及学界(传播学与伦理学)。对于媒介本身的伦理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媒体的道德自觉;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则需要加强社会公众与媒介的互动和监督,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改善公众的信息价值取向也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提高媒介水准的重大举措;加强大众传播立法工作,通过外在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来制衡传媒产业,使之纳入健康的媒介伦理体系的轨道;构筑当代中国传播伦理学学科体系,尤其是加强传播伦理规范与原则的教育则是学界应有的担当。媒介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所以传媒伦理的重建也不是媒介自身建设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道德环境,有一个健全的媒介道德生态环境,所以,社会道德重建和各种制度的完善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传媒伦理重建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传媒伦理重建必须内外兼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内部建设以职业理想、职业良知、个人素质倡导一种普适性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让从业人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到 “合目的与合规范的”有机统一;外部建设以制度建设、信用再造和构筑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为契机,建立健全传媒伦理重建的制度保障,约束媒介行为沿着法制的轨道运行,推动中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晔,俞卫东.传媒人的媒介观与伦理观[J].新闻记者,2003(4).
[2] 陈文锋.全球化与新闻伦理文化[J].论理学研究,2003(5).
[3] 唐海江.政治和伦理之间―清末政论报人媒介伦理观念的政治文化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7(7).
[4] 邱芳烈.媒介管理的道德伦理[J].浙江学刊,2003(5).
[5] 刘珊珊.试论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媒介商业化的伦理反思[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商娜红.制度视野中的媒介伦理―职业主义与英美新闻自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7]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6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