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剧场 小剧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彦君

  2008年是一个戏剧活动的大年。第5届京剧节、第6届评剧节、首届全国校园戏剧节、第31届世界戏剧节、第5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再加上围绕“5.12”汶川地震救灾、8月份奥运会召开,以及从年头到年尾的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而组织的戏剧演出等,可称得上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就编织在这些活动中的本年度戏剧创作而言,大剧场演出剧目,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富有个性之作似乎为数并不多,围绕各种活动的主题性演出倒是不少,小剧场话剧演出空前活跃,在北京等大城市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总体估价似乎强于去年。
  08年看过的戏曲作品中,有三部历史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部是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大型历史京剧《下鲁城》,一部是浙江昆剧团演出的昆曲《公孙子都》,一部是义乌婺剧团演出的婺剧《赤壁周郎》。三部戏的特点不仅在于舞台呈现的强大阵容,更在于它们崭新的精神性标识。
  大型新编历史京剧《下鲁城》写的是刘邦在大举平定中原之后,来到了项羽生前的封邑,也是孔子的老家――曲阜。于是,如何征服这个城邦就成为这出戏的核心,也成为剧作家试图表达的关键。叙事沿着两个序列展开。一个是处于最后阶段的楚汉战争,另一个是刘邦与张良、吕后之间的观念之争。以刘邦为核心,两个序列的叙述犬牙交错,相辅相成,一一连接着人生的成败与荣辱。从准备血溅孤城的残暴,到“军不伤,民不扰,四境安宁不犯秋毫”的约法三章,从西取三秦,六合横扫的霸气,到相逢一笑泯恩仇,拯救苍生解倒悬的胸怀。随着刘邦军臣政治策略的改换,化干戈为玉帛的仁德精神因此而凸显出来。
  昆曲《公孙子都》改编所根据的脚本《伐子都》,在传统昆曲、京剧、川剧、秦腔、豫剧等多个剧种中都有流传。故事秉承着 “善恶相报”的道德观念,讲述春秋时期,郑国部将公孙子都忌元帅颖考叔之功,暗箭将其射杀,后被天火烧死,或被颖考叔鬼魂捉拿的事迹。新版《公孙子都》的创作者们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将原作对公孙子都罪恶行为的惩罚由天谴改为了自谴,层次分明地揭示了在欲望面前人性迷失、变异、回归的全过程。于是,传统剧目所秉持的道德批判由此而被转换为现代意义上的心灵提升。于是,原汁原味的昆曲词牌和唱段,控腿、劈叉、抢背、翎子功等高难度的戏曲技巧和程式,都被尽情纳入了舞台上最为耀眼的心理和情感表达系统中。
  
  婺剧《赤壁周郎》的新意,在于创作者没有套用这一人物因为气量狭窄,嫉贤妒能而造成人生悲剧的传统模式,也没有按照道德或历史的视角,赋予周瑜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恩怨的形象内涵,那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英雄塑造路数,而是重新建构了他的内心世界,将他在赤壁之战中“礼送诸葛亮”的最终选择和行为动机,转换为对人性价值的坚持,对承诺的信守,以及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设计和实现,从而使他成为一个不断以善念和良知战胜自身性格弱点,成为一个始终以英雄自期、自许、自律的新形象。创作者对周瑜形象的改变,确立了一种人的视角,张扬了一种积极的人生境界。以此为轴心,剧作的叙述焦点向审美回归,向人的生命本体回归。
  与此同时在话剧舞台上,2008年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话剧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特色在围绕国家大事的创作中发挥得十分突出。上半年首都舞台上连续出现了三部有关汶川地震的救灾剧作:国家话剧院的《坚守》、北京人艺的《生・活》和总政话剧团的《士兵对你说:永不放弃》。这几部作品,就像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和“四人帮”被粉碎后的《于无声处》、《报春花》一样,集中释放了戏剧人参与社会的激情,突显了话剧与人民同行的优秀传统,重新建立了话剧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为戏剧创作“重返”当代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三个戏的视角各不相同,恰恰可以互为补充。《坚守》运用散点结构法联缀起几个小的故事场景,表现了那场灾害的严重性与残酷性,描写地震灾区的一个村委会,在救援者尚未到来之时,如何领导人们进行自救的事迹,《生・活》的笔触,集中于北京一家人与其四川褓姆在地震期间的救援经历和心路历程,《士兵对你说:永不放弃》写的是部队一个由留守人员临时组建的救灾小分队在一个度假村如何救助民众的故事。三个戏相加,一幅全民抗震救灾图基本呈现出了轮廓,一种属于整个民族、国家的集体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认同和强化。
  现场感的传递是《坚守》的特色。在演出开始前,导演和来自灾区的演员先走到前台,分别向观众介绍他们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引导观众进入灾区的特定情境。而在二度创作中,创作者用布满舞台的黑色天幕、用犹如滚雷般长时间持续的隆隆声来表现地震现场,幕间还穿插众多实地拍摄的地震照片渲染气氛,并利用转台搭建起不同的房倒屋塌场景等,取得了一定的震撼效果。而满台演员的四川口音,也强化了这种感觉。声、光、电、色在舞台的旋转中更加充盈而激荡,汇为一首雄浑壮阔、豪放激扬的交响乐章。
  《士兵对你说:永不放弃》在一组人物关系的设置中,融入了他们对于生命的崭新理解。救援者中有一个警察叫老丁,他一直追踪着犯罪嫌疑人的妻子――一名孕妇,后来她被石块压在了废墟里。他本来可以不管她――在我们过去的观念里,不是同类人的生死,是可以在所不计的。至今我们仍然能不时看到人们对小偷追打至死的场面,以及他们那颇为理直气壮的表情。但是,老丁没有这么认为,救援的战士们也没有这么认为。他们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说什么,就展开了救援行动。在她分娩的时刻,战士们又迅速撑起帐篷,为她挡住瓢泼大雨。这种由大爱而生的情怀传递出了一种观念: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犯了错的人,在生命的天平上都具有同等分量。这种早已被法律认同的思想高度,增加了这部作品呼应现实、呼应人性的力度,从而成为救灾旋律中的强音符。
  另外,对于灾难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捕捉,成为《生・活》的特点。电视不敢看又不能不看,报纸不敢读又不能不读,电话不敢打又不能不打,情况不敢问又不能不问……。或许,人在地震这个特殊情景中不断涌起的无力感,对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的担心,比起意外本身来更容易让人崩溃。对于这种心理经纬的梳理和提炼,使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一特定灾难情境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形象地感受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内心感觉和心理现象。而这些,正是一部艺术作品所应当给予观众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在2008年围绕各种节庆和国际大事而演出的200余部戏剧作品中,一些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自觉担当起了塑造当代国家形象这一历史使命,刷新了本年度戏剧创作的韵致和色彩。这些作品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精湛的艺术创造,参与到全面构建国家形象的宏伟任务中。
  
  这些现代剧目的一大特点,是以较宽的覆盖面,全方位地塑造了工农兵等普通劳动者、艺术家、领袖等各类人物,而且还涉及到了一些重要工程,如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等。这些人物和工程,立体地展现了当代国家的整体形象,确立了自我的身份,表达了我们这个民族希望承担国际责任,希望大踏步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
  国家形象的塑造首先需要当代题材的宏大叙事。而这几部剧作,都是从理想、信仰的精神高度和主流价值层面来进行把握的,蓝天白云,高屋建瓴。无论是《士兵突击》,还是《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十二月等郎》中留守乡村的女人们,或是《星》中幸运而又幸福的农村姑娘、《山东汉子》等,都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人不同于以往的当下生活、个体精神、自由空间、和谐相处等全新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已经演出数年的话剧《士兵突击》,随着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又在08年频繁露面,成为当代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军队是天然的国家符号。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军人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他们佩戴的帽徽、领章,以及所穿的军服,还是他们训练有素的姿态,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因而,军队题材戏剧,先天地具有各种各样传达国家意识的优势。《士兵突击》开始时,在坦克轰鸣的国际军事竞赛现场反复播放的“请发射求救信号,请珍惜生命,请选择放弃”的那段广播,主人公许三多在班长复员时反复唱的“一把拉住班长的手,真不舍得让你走,舍不得让你走”的那首歌曲,以及茂密的丛林中,中国士兵身着迷彩服,手持步枪向前瞄准造型的反复出现,都有效地衬托了许三多这个军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为了理想而“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心和勇气。
  话剧《打工棚》为我们渐次打开了一本有关中国民工的百科全书。它通过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的故事框架,涵盖了拖欠工资、环境污染、生老病死、金钱万能等众多中国民工当下生活的关键词,并围绕人们最关心的物质基础――每月的薪水领取展开矛盾,零距离地再现了一段有肌理、有质感的农民工的现实生活。剧作采用生活流的表现方法,运用平淡的、日常生活化的,社会群像式的散文结构,亲切、平实、充满烟火味地展现了一段经过必要的放大和裁剪而又不断流的生活状态,将处于现代社会的这一边缘群体的奋斗和奉献精神给予了精雕细刻。
  《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将探视的眼光对准了为时代所长期忽略的工人群体。这个“从生活中打捞出来”的剧本,采用散点透视和群像雕塑结构,游刃有余地依次展现不同的矿工家庭及其命运,覆盖了更为广阔的生活面。在向命运的顽强抗争中,小草一样坚韧、乐观、顽强的他们承担起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矿工的所有苦难,和属于自己的生活重担,从而成为了共和国大厦的坚强基石。剧中的秦大咧咧、佟丽、大乍乎、平平、梅三姐、小霞等,各有自己的生活悲欢与人世艰辛,他们共同组合成了矿山工人的整体雕像图。通过这些形象,剧作引领我们从普通中理解崇高、在平凡里看出伟大、于生活里发现真善美,在实实在在的人性缝隙里寻找心灵光芒,构筑了感人的人生境界。
  大型歌舞剧《三峡石》,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为背景,以平实而淡然的风格,歌颂了三峡工程几代建设者和三峡移民无私的奉献和付出精神。老水利专家罗磊为水利奉献一生,对于亲人的歉疚使他违心地阻挠女儿和自己学生程风的爱情,帮助大学生严竞和程果消除误会,还在劝说山民移民时,让在洪水中失散了亲人的严竞与山里妹子垭妹结下了深厚情谊……舞台上处处是小人物的平凡和淳朴,折射的却是这些普通人对国家、对民族的博大情感。四面八方的人因为三峡走到一起,因为三峡产生感情,因为三峡而崇高,三峡又因为人而美丽。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物个体的感情,含蓄的亲情、奔放的爱情与浓烈的三峡情交相辉映。
  吕剧《山东汉子》是一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戏剧。在展示山东户县农民孟昭良骑一辆三轮车,跨越数省数千里送残疾女回家的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剧作超越了一般写“好人好事”或“英模人物”的概念化模式,着重刻画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细致地描写了孟昭良和被救孤女韩云之间从救助与被救助,到互生恋情,再到为担当道义而放弃恋情的曲折动人的情感历程。突出了主人公憨厚、善良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音乐剧《星》的故事,发生在由那些高耸入云的楼房、争奇斗艳的花圃和流金溢彩的霓虹灯所构成的都市中。它通过一个初到这个城市的女孩对这个城市、对模特表演、娱乐休闲、选美比赛等一系列新生活方式的感知和体悟,尽情展示了都市文化所发散的现代魅力。信息、机会、效率等一系列不属于农业社会,更不属于工业社会的空洞、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经由一个女孩子视角的倒映,经由一个女孩子的亲身体验,以都市文化的特有个性具体地、生机勃勃地映入我们的生动感受中。
  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是一台聚焦农民现实生活的现代戏曲。该剧以江汉平原长湖村为背景,刻画了一群因男人外出打工而留守乡村的女人们。她们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由无奈的被动留守到主动的奋发创业,由传统的依附男人到现代的自立自强,最终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克服了贫困与寂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方热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该剧运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音乐手段,大胆而严谨的无伴奏演唱方式,把江汉平原源远流长、清新优美的花鼓戏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向观众描绘了一幅江汉平原农村的生活画卷,而且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现代农村的社会变革历程。
  以上剧作所塑造的各类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基本信念、基本原则,强化戏剧的现实指向和时代指向,体现着时代思想的精华,标志着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盛装出场。尽管艺术形象的价值,并不与形象的社会对应物的价值成正比,戏剧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尺度。但是,现代戏剧创作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却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课题。在复杂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外化。
  一直徘徊于主流视野之外的小剧场话剧创作在本年度迎来了它的高峰时期。作为原创于2007年的小剧场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在08年创造了高达1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并在北京培养了6、7万小剧场话剧的忠实观众,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而80年代的实验作品《恋爱的犀牛》的复排,短短一个月内就创造了70多万元的票房收益,不仅收回了租赁蜂巢剧场的成本,而且为新剧目的创作和推出准备了丰厚的资金!这种市场凯旋之作不谛是又一次戏剧革命,它们在戏剧界掀起了又一股小剧场话剧创作的狂潮。据11月的统计,2009年北京小剧场的租用期已排到了11月份。这就是说,如果你准备现在开始创作小剧场话剧的话,那么在北京演出的时间很可能就要被排到2010年去了!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所表现的故事并不复杂。两只狗――理想狗哥来福和乖胖狗弟旺财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他们试图在城市里寻找到幸福的生活,寻找到伟大的理想,然而城里的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四处碰壁之后,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各种意见,这些意见是他们简单纯洁的头脑无法理解的生存难题。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饱饭,来福和旺财在街头卖艺,参加明星选秀进入娱乐界,去当保安,被富人收养又被抛弃,被打狗队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他们仍然决定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管生活有多艰辛,一定要勇敢地走下去!最终,他们告别地球,走向太空。
  演出中最有意思的大概是他们的那些意见了。两只狗用喜剧方式宣泄出的生活困苦和无奈,带给人们诸多的爱和感动。他们对贫穷有意见,对暴发有意见,对网恋有意见,对偷情有意见,对饥饿有意见,对减肥有意见,对OFFICE LADY有意见,对女秘书和男老板有意见,对二环路堵车有意见,对苏丹红有意见,对非典有意见,对转基因蔬菜有意见,对高价幼儿园有意见,对招工强调高学历有意见,对养老保险有意见,对锒铛入狱有意见,对春节买不到回乡火车票有意见,对假LV有意见,对英雄流血又流泪有意见…… 他们像游吟诗人般高唱着他们对生活的各种意见,剖析着复杂的现实世界。
  对于大众所共同关心的一些当下公共话题和认知空间的趋近,以及喜剧风格的定位等,都是小剧场话剧成功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我以为在于他们对这些作品的成功运作。他们极力降低剧本创作、导演、舞台制作等方面的大笔开支,编剧多为业余写手,自己挑导演,舞美追求空灵简约,保证单场不超过8500元的成本;多在报纸、网站上宣传,费用不超过2万元;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票价维持在5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200元,符合年轻人的消费水平;每场演出之后,全体演职人员都要与观众进行现场互动交流,听取意见,以求得下一场的改进与提高……。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仅对其它的小剧场话剧创作,而且对那些有着雄厚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国营院团的大剧场戏剧创作,也值得部分效仿和取法。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冯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9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