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清雅千年的“隐世古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水声涓涓。”苏州的黎里是一座千年古镇,唐末名为梨花村。小桥流水、明清古建、深巷幽弄、名人逸事……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相对于浮华,黎里人更喜欢平淡安稳的生活。尽管早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她却以自己独有的沉静,在物欲横流的旅游开发大潮中保持着一份淡然和清雅。这里的水乡风物,也因此显得格外迷人。
左周庄 右同里
中间是黎里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
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
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
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
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
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
……
3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梨花开满了江南,诗人袁枚来到黎里小镇,吟出了这首《黎里行》。才子的诗兴,没能让黎里与相距不远的同里古镇一样声名鹊起,但却给小镇留下了难得的宁静与超脱。千百年来,犹如避世桃源的黎里,安然如镇中的太浦河,干干净净,波澜不惊。
而我们这次来到黎里古镇,完全是一帮朋友想利用清明小长假,找个人少清净的非著名免费景点,走走逛逛而已。到了目的地,众人不由惊呼:我们来对地方了!
车过运河上的黎里大桥后1公里,左转停车场,出来就是老街的西入口。从停车场南门出来,顺着木质指示牌一拐,刚看见第一条古色古香的弄堂,众人便恋恋不舍,要知道这里有各式弄堂超过百条,后面多着呢!
吴头越尾的黎里,地处吴江东南,距苏州市区40公里。唐末名梨花村,宋朝为大集市,明朝为大镇,是一座保存较好,“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的典型江南古镇。黎里与吴江同里、湖州织里、常熟古里并称“江南四里”。民间还流传有:上天堂下苏杭,中间是吴江;左周庄,右同里,中间是黎里之说。
黎里是养眼的,它宛若一幅宁静淡远的画卷,清幽而寂静。无论是古朴的石桥,沧桑的老宅,绵延的廊棚,还是精致的端本园,哪怕只是幽深弄堂里的那一抹顽强的绿,每一幕都让人不禁驻足,想要举起相机记录下来。
河在水乡泽国的吴江算不上稀罕,但黎里却在大同中保留着小异。与江南多数小镇蜿蜒柔媚的水系不同,黎里中央的太浦河是直的,直溜溜由西而东把古镇隔成两半。河长三里,但站在任何一座桥上却总望不到尽头。大约因为太浦河东接“吴越巨浸”汾湖,西连京杭大运河,小河也因两头的浩瀚有了些泱泱之气。
河两岸相伴的老街有廊檐,有窄巷。老街一幢挨一幢的旧房下店上居,风雨廊下开了些杂货铺、小吃店、理发店,深深的店堂却是透着幽然。
因为太浦河,黎里的两岸便需靠桥沟通,所以这儿的桥比别处多。桥有花岗石垒的,也有青石砌的,应着青龙、迎祥、梯云、进登、清风等桥名,富于变幻。黎里各式各样的桥最多时有80多座,上可追溯千年,留存至今的古桥也有十余座。道南桥是古镇最高的一座桥,建于康熙年间,目光穿越桥洞远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一幅水乡风情画。
弄堂与缆石
皆为“江南之最”
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让人们知道了江南的烟雨小巷。黎里古镇一大特色景观,就是弄堂多,数量堪称江南之最。弄堂是黎里百姓生活起居的空间,也是重要通道,夏可躲雨,冬可避雪。还有个作用就是防御严密,护卫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倘若你仔细观察黎里的弄堂,会发現地势都是逐步增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在黎里也称为“步步高”,一方面固然是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有祥瑞美好寓意。另一方面,其实更主要是泄水的需要,江南雨水多嘛。
在黎里的115条弄堂中,其中明弄堂25条,暗弄堂90条。时光再往前推一推,晚清与民国年间则更多。类型也多,有明弄,有暗弄,有明暗并排的三岔弄,有水弄,有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有两弄紧依的鸳鸯弄,有直插郊外的通风弄,还有弄内生弄的母子弄等。
黎里弄堂很深,最深的有9进大院。
黎里弄堂很窄,最窄的0.7米,最宽的1.6米。
黎里弄堂很长,超过100米的有11条,最短的也在50米以上。
黎里弄堂大都以姓氏命名,一般称“某家弄”。意思很明确,黎里大户人家都有自己弄堂,周家有周赐福弄,陈家有陈家湾堂弄,李家有李厅弄,陆家有陆家弄……黎里八大姓: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如今的黎里人,大多也都是这八大姓的后人。
一座座幽深弄堂,一段段斑驳墙沿,更像是被隽刻在黎里时光里的故事。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却永不褪色。漫步其中,依旧能寻到那份既轻浅又深沉的回忆,有过去,有现在。
弄堂里的老宅多为明清建筑,虽然斑驳破损,却清晰地记载着古镇的历史,默默地见证着无数让人心动的故事。这些不起眼的深巷老宅之中,曾经走出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黎里古镇走出了民国四大秘书:孙中山秘书———蔡寅和柳亚子;宋庆龄秘书———柳无垢;粟裕秘书———蒯斯曛。或许只有这样远离尘嚣、钟灵毓秀的水土,才能蕴育出如此优秀的人物。
除了桥和弄,黎里的缆船石数量也属江南水乡之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粜米卖柴、迎来送往仍用大船小舟,小河道也有百舸争流的繁华。因为航运的发达,太浦河很早就修筑了整齐的条石驳岸,每隔三五步更设有缆船石,好似北方的栓马桩,上面拴缆绳的洞被称为象鼻眼。
最早的象鼻眼不过取其实用,不加雕饰,久而久之才体现了主人的心思,象鼻、犀角、如意、笔锭、芭蕉……几百年,老屋拆了,主人换了,缆船石依旧。今有好事人,沿驳岸细细点数,没想竟数出252个美丽完整的缆船石,不起眼的象鼻眼成了千年水乡泽国的标识。如今河边的曲曲栏杆,依依垂柳,隐隐飞桥,处处缆石,都成了令游客驻足的风景。
一路古迹遍布
一路美食飘香 位于镇中心的迎恩坊,是纪念南宋理宗朝状元魏汝贤而建立的牌坊。
迎恩坊后面的一座宏伟建筑,名曰黎川苑。“黎川”是黎里的别称,“苑”是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就是黎里古镇展示中心。展厅面积1049平方米,由前庭、故影厅、繁华厅、风雅厅、市井风情区、漫游厅和新颜厅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得很见功力,值得一去,在此可以全面了解黎里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到黎里,还要去褉湖道院,它隐在湖中,禅意十足,景色极美。禊湖又名金镜湖,在古镇北部,罗汉寺之西。
鹤渚也是不可错过的地方,它在黎里镇东南。这里河港交错,岸柳农舍,有自然之美。晚上渔火点点,俨如“水上渔村”。渔民中不少会唱渔歌者,往往你唱我和,此起彼落,故有“鹤渚渔歌”之称。
人文荟萃,是黎里又一大特色。这里不仅出过状元,还走出了进士26人,举人61人,贡生43人,秀才无数。如清代官员周元理,抗击沙俄的张曜,以诗文书画著称的徐达源、吴琼仙夫妇,近代柳亚子,当代影星殷明珠,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等,古镇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杰奇才,彪炳史册。
柳亚子旧居,位于老街上岸中心街75号,朝南面河。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目前开放供游客免费参观。
柳亚子,学养有素,12岁便曾在此后面的书斋“磨剑室”中写出《上清帝光绪万言书》,17岁时成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一生以诗文作武器,追随进步。加入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现在人知道他,估计更多的都是应了那首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当然后来他进了中央后有点倚老卖老,脾气不小(当然年轻时,人们管这叫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因个人要求不能尽如己意而常常闹情绪、发牢骚。对此,毛泽东后来特地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有的放矢地规劝了他: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黎里街边的商铺安然坦诚,既没有工艺品,也没有纪念品,唯有原汁原味的小吃。古镇有三宝:王记辣脚、阿王套肠、冯记油墩。走近黎里老街,就能聞到各种美味,香脆糯软的油墩,甜糯焦香的海棠糕,嫩滑无比的套肠,滋味鲜美的多肉馄饨……
黎里油墩是当地著名的小吃,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油墩以糯米粉包进馅,揉成圆形,放入油锅炸制而成,相传为乾隆皇帝赐名。通常有豆沙馅、肉馅两种,考究的是在馅子中加入猪油、白糖、松子、桂花,味道则更为鲜美。
黎里辣脚虽名曰辣,却很适合不吃辣的朋友,微酸带甜柔辣。古镇有王记和苏阿大两家正宗,前者是后者徒弟,却青出于蓝。王记辣脚店在老街入口题字墙的外面马路朝北走50米,浒泾路工行对面,也就是停车场出来的弄堂口。王记辣脚店门口直接往东几十米,便回到小镇老街停车场,对于自驾而来者很是方便。黎里辣脚的味道,融微酸、微辣、微麻、微咸、微甜于一体,五味俱全但每一种味道都十分平和,就像黎里人的性格一样。
黎里种菱的湖荡比比皆是,每当采菱时节,菱歌此起彼伏,好一道美丽的风景。南湖菱原为带角小青菱品种,经多年选育出独具的形圆无角,被称作无角菱、和尚菱。皮薄色青,肉白水多,清香脆甜、鲜食爽口。老熟菱经风干,菱壳由青变黑褐色,菱肉格外甜美,经年不坏,俗称风菱。南湖菱是菱科中最进化的一种,是菱中之珍奇,为秋季应时佳果。
黎里有历史,可她并没有沉醉于史迹中沾沾自喜,而是以朴实而低调的姿态隐匿着。那些外人眼里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在黎里人眼里不过是寻常物、平常事。她以自己独有的沉静,在物欲横流的庸碌中保持着一份过尽千帆后的难得清雅。
(责编 许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33657.htm